2018-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代谢 4.1 生物催化剂——酶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2615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代谢 4.1 生物催化剂——酶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代谢 4.1 生物催化剂——酶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代谢 4.1 生物催化剂——酶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节生物催化剂酶一、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酶是核酸B.任何活细胞内都有酶的存在C.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D.在037 范围内,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解析:有些酶的本质是RNA(核糖核酸)或DNA(脱氧核糖核酸),A项正确;任何活细胞内都有酶的存在,B项正确;酶的数量不会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C项错误;在037 范围内,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D项正确。答案:C2.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其使用方法,进行了如下操作。根据酶的作用特点,你认为下列使用方法中最佳的是()A.先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B.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炒熟C.炒肉的过程中加入D.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解析:嫩肉粉使肉片更嫩的原理是利用蛋白酶使肉片中的蛋白质部分分解,因此,要正确使用嫩肉粉,应保证其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发挥作用。答案:B3.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C.酶活性在t2时比t1时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D.酶活性在t1时比t2时低,说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解析: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不变,因为酶在t2时已部分变性失活,A项错误;t1时,酶活性低,当适当升高温度时活性会上升,B项正确;t2时酶活性因温度高会部分变性,而t1时酶活性低,但不会变性,所以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C项错误;t1时酶活性低但空间结构不会被破坏,而t2时酶空间结构部分已被破坏,D项错误。答案:B4.有人进行实验以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反应温度升高,A点上移B.实验中应保持pH不变C.曲线1代表对照组的实验结果D.化合物P对淀粉酶有抑制作用解析:造成曲线1与曲线2差异的原因是是否用化合物P对酶进行处理,相同底物浓度下,接受化合物P处理的组别(实验组)比对照组反应慢,说明化合物P对淀粉酶有抑制作用。题干和坐标图均未提供反应的温度条件,反应温度升高可能对反应有利,也可能对反应不利,所以反应温度升高后,A点可能上移,也可能下移。答案:A5.为验证酶的专一性,采用的最佳实验方案是()选项等量的底物分别加入等量的酶分别加入等量的试剂a组b组A麦芽糖葡萄糖麦芽糖酶斐林试剂B蔗糖麦芽糖蔗糖酶斐林试剂C淀粉蔗糖淀粉酶斐林试剂D淀粉蔗糖淀粉酶碘液解析:由于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糖,如果使用斐林试剂鉴定,a、b两组都会有砖红色沉淀生成,A项错误;蔗糖虽然没有还原性,但是被蔗糖酶水解后会有还原糖生成,B项错误;淀粉可被淀粉酶催化水解,因此,反应完成后a、b两组都没有淀粉存在,用碘液检测也不合理,D项错误;淀粉和蔗糖都不具有还原性,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C项正确。答案:C6.图甲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乙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当温度增加一倍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是() A.曲线1B.曲线2C.曲线3D.曲线4解析: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当温度由a变为2a时,酶促反应速率提高,所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图乙中的饱和值。本实验改变的只有温度,其他条件如反应物的量并没有改变,所以生成物的最大量在温度改变前后是一样的。答案:B7.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点时,一部分麦芽糖酶没有参与催化B.如果温度下降5 ,B点将下移C.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D.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主要是受到酶数量的限制解析:麦芽糖酶把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均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均能发生颜色反应,故斐林试剂不能用于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答案:C8.图甲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pH=a时,e值减小,d值减小B.pH=c时,e值为0C.过氧化氢量增加时,e值不变,d值减小D.温度降低时,e值不变,d值增大解析:pH=a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O2量达到最大时的时间增长,d变大,最大O2量e不变,A项错误;pH=c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但过氧化氢常温下也可分解,所以e不为0,B项错误;如果过氧化氢量增加,产生O2量增多,e值会增大,C项错误;低于最适温度时,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过氧化氢彻底分解所需的时间延长,即d值增大,但O2的总量(即e值)最终不变,D项正确。答案:D9.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加快B.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C.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D.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不再增加解析:因实验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由图可知,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减慢,A项错误;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项错误;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C项正确;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虽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但产物不断增加,D项错误。答案:C10.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中的Fe3+都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现用肝脏研磨液、氯化铁溶液和人的新鲜唾液等材料,依下表设计实验,并得到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实验序号反应物加入物质条件现象1H2O2肝脏研磨液室温大量气泡2H2O2氯化铁溶液室温少量气泡3H2O2新鲜唾液室温无气泡(1)能证明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组合是。(2)能证明酶在细胞外也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是。(3)实验1、3的现象出现差别的原因是。(4)实验1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为:A.肝脏研磨液已失效;B.过氧化氢已被彻底分解。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请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解析:(1)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欲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应将酶的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的作用比较(实验1和实验2)。(2)含有过氧化氢酶而且部分过氧化氢酶因为研磨操作已释放到细胞外的是肝脏研磨液。因此能证明酶在细胞外也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是实验1。答案:(1)实验1和实验2(2)实验1(3)肝脏研磨液有过氧化氢酶,新鲜唾液没有过氧化氢酶(4)B向实验1的装置中再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若有气泡产生即可证明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已被彻底分解11.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3除了自变量外,其他条件适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2)实验2结果反映,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3)实验1中若温度升高10 ,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填“增大”或“减小”),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填“增大”或“减小”)。(4)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是。答案:(1)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pH(2)酶的数量有限(3)减小增大(4)E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