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4904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延中学2018年春高一年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45.0分)1. “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 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 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 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2. 下列一组图片中,不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的是() A. 神农耕作画像石B. 战国铁农具C. 汉代耕作画像砖D. 三国翻车3.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 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4.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 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B. 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 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D. 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5.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6. 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田产一析、再析,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社会()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B.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D.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7. 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口增加使田亩不足分配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D.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8.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出井田制实质的是()A.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9. 新全球史中评价古代中国的某一土地制度:“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这一制度()A. 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 为封建国家提供了赋税徭役兵役C. 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10.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D.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1.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12.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8 17 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3.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14.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B.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C. 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D. 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5. 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A. 不计劳动力成本B. 效率极其低下C. 产品与市场无关D. 工艺水平不高16. 据明末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这一现象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17.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素胚的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歌中所涉及的这种瓷器质量最好的应该出自()A. 宋代景德镇的官窑B. 宋代景德镇的民窑C. 明初景德镇的民窑D. 明初景德镇的官窑18.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19.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20.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 统治者的偏好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 商品经济的发展21. 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22.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B.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C.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D.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23.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B.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C. 反清复明活动日益尖锐D. 民间走私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24.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5.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人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A. 迪亚士的远航B. 达伽马的远航C. 哥伦布的远航D. 麦哲伦的远航26.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A. 英西战争、英法战争B. 英荷战争、英法战争C. 英法战争、英荷战争D.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27. 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在全盛时期曾得意洋洋地宣称: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因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材料中说的国家是()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英国D. 荷兰28.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29.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 重工业占主导地位B.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C. 化学工业兴起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30.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A. 资本原始积累B. 技术革新C. 市场需求D. 自然资源31.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A. 工场手工业时期B. 第一次工业革命C. 第二次工业革命D. 第三次科技革命32.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33.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34.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A.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C.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D.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35.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8%1942年58%78%49%上述比例发生变化说明当时()A. 国统区经济发展迅速B. 工业结构的重大变化C. 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D. 军事工业有很大发展36. 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 自然经济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37. 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B. 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C. 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38.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 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B.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C. 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D. 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9.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A. 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B. 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C. 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D. 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40. 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A.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B. 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C. 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D. 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41.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42.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43.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44.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45.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 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 迷信思想阻碍科技传播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46.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年份家数资本(千元)创办人或企业代表1914-19186310658荣宗敬、荣德生等1919-19236517627-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分析发展的根本原因(3分)(3)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8分)47.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6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48.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郡国志称唐幽州城开十门。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幽州城的十门中有八座为外城的城门,即每面城垣各开两座城门,另二座城门为唐幽州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上进行。城北有幽州市,是唐代北方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新唐书五行志:见于云居寺唐代石经题记中的有30多种行业。各类行业繁多,行业分工很细,有米行、屠行、肉行、油行等,经营的丝织品除幽州自产外,还有来自外地的产品。幽州不产茶叶,市场上出售的茶叶都由商人从南方贩运而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幽州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6分) 材料二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4分)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嘉定的南翔,以及嘉兴的王江泾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自明季以后至清道光年间,“人烟稠密,比屋万家”。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有纺织、织布、染作等手工业。镇上每天有许多等待雇佣的工匠。由于棉布业发达,有许多商人到这里来“坐床收布”。一一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分)答案和解析【答案】1. A2. A3. B4. C5. B6. B7. A8. B9. B10. D11. B12. B13. C14. C15. A16. A17. D18. C19. B20. D21. D22. A23. A24. A25. D26. B27. D28. D29. A30. C31. C32. D33. C34. D35. B36. C37. A38. D39. A40. C41. D42. B43. B44. D45. B46故答案为:(1)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4分)(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1分)动因:欧洲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减少(2分)(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4分)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4分)47. 故答案为: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4分)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6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4分)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6分)48. 故答案为: (1)状况:市坊分开;商业繁荣;南北经济交流(6分) (2)变化: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市“晓市”“昼市”相接;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4分)(3)条件: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6分)新特点:市镇的规模较大,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