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248801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与城市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工业化与城市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工业化与城市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2 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 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二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三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3 一 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1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较窄的定义 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 特别是制造业 的发展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的定义未能包括 农业的工业化 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 4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 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 张培刚把 工业化 定义为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 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 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 或变革 的过程 5 第一 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机械化过程 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 同时 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各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第二 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 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产量的增多 但一般说来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6 概括起来 两派的基本观点一致 1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变化的过程2 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落后的农业部门的改造和先进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 在工业化过程中 一方面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工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7 2 工业化模式 按资源配置方式分为三种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 8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主要国家市场配置资源主体是企业家 由私人资本和投资推动政府是守夜人自发的缓慢的演进过程发展阶段轻工业 重工业 交通 运输和其他产业 9 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 主要国家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政府适当干预主体有私人部门也有政府部门工业化的顺序发生了改变 时间较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是这个模式 10 计划经济模式 主要国家国有化 集体化计划配置优先发展重工业短时间集中资源问题 过度剥夺了农业积累 阻碍了农业发展 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 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低 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11 二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1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2 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2 论证工业化重要性的理论有 1 恩格尔法则 工业化过程能够不断降低恩格尔系数 2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 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 3 贸易条件恶化论 工业化能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4 联系效应论 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强 能够很好的带动其他的产业发展 13 1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一般来说 工业化是推动整个国家或者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这样一个过程的最重要的动力 只有工业的发展 才能突破只来自农业增长的瓶颈 工业化过程提供了现代生产方法 使生产率大大提高 创造了比传统社会多得多的财富 工业化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使人均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14 2 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 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 各产业部门内部 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 产业结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看 世界各国经济基本上是沿着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 的轨迹向前发展 15 2 1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配第 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为 第一产业将减少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16 库兹涅茨收集和整理了20几个国家的数据 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 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他认为 随着经济发展 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趋于下降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的 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 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趋势 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 17 根据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级消费品工业为主 消费品工业对于资本品工业和全社会而言 处于基础性地位 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的吃 穿 用问题并积累建设资金 此时的资本品工业极不发达 所以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2 2工业化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 18 第二阶段 消费品工业仍占主导 但资本品工业快速发展 投放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上的资本部分相对增加 而花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相对减少 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 但消费品工业的规模仍比资本品工业大得多 19 第三阶段 资本品增长快速于消费品工业 并成主导产业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工业化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资本有机构成继续迅猛提高 其具体表现是各行各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资本品工业继续以高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速度发展 以致最终在规模上赶超消费品工业 20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了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一书 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 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 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的结论是 在工业化过程中 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这一完整过程的具体表现 就是霍夫曼系数的持续下降 21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 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霍夫曼系数为5 1 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 霍夫曼系数为2 5 1 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 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 霍夫曼系数为1 0 5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 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 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22 23 按霍夫曼的分类 在20世纪20年代 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 智利 印度 新西兰等 处于第二阶段的有日本 荷兰 丹麦 加拿大 匈牙利 南非 澳大利亚等 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 瑞士 美国 法国 德国 比利时 瑞典 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24 工业化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国际上有多种标准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H B 钱纳里的3大6小阶段论 钱纳里按人均GDP的变化 将经济发展分为准工业化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实现阶段 包括工业化初级阶段 工业化中级阶段 工业化高级阶段 和后工业化阶段 包括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等3大6小阶段 25 26 三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1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2 地区性差异3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结构 27 1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一方面 我们考察制造业增加值 MVA 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所占的比重 另一方面 我们考察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贸易额占全球制造业贸易额的比重 28 2 地区性差异 第三世界国家数目众多 各国资源禀赋条件不同 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一样 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采取的公共政策也不尽一致 种种这一切都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差异 29 3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结构 30 第二节城市化 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二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 农村 城市的人口流动 31 1 城市化的含义 所谓城市化 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 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 32 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 城市的出现不是工业化的结果 但工业化使资本 人口等向城市集中 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 工业化使城市取得对社会生活的主宰地位 另一方面 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 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33 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 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 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 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 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 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 劳动力趋于集中 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 社交 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 在大城市 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 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 增进信任 自由交流思想 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 促进企业的发展 34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中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有三种具体模式 一是经济同步型城市化 指城市化 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大部分发达国家属于这种模式 二是过度城市化 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这种模式的城市化道路 三是滞后城市化 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模式 少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担心城市化的过速发展而引起严重的 城市病 采取了抑制城市化的政策 如我国的户籍制度造成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非常明显 35 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较慢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减慢 目前 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 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 发展中国家为37 36 3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1 最低临界值原理 阈值效应原理 2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 3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4 磁场效应机制 37 1 最低临界值原理 阈值效应原理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 城市经济存在着一个人口规模为25万 30万的最低临界值 才具备发展现代商贸业的基础 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以上 才可能形成都市经济圈的核心 产生城市吸附力和经济影响力 38 2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 该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做出的决策 是以现在这个城市提供什么为基础的 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一个工业实力雄厚 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 至少在其发展前期要比一个较为后进的城市能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这就促进了城市经济规模的自我生长 39 3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1957年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理论 他认为 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一个相关的过程 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 在这个循环中 发展的动力互为因果 它不仅具有累积效应 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 从而使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 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 该地区就业增加 总人口增多 消费需求上升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科技教育水平 改善生活环境 这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投资办厂 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40 4 磁场效应机制 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和英国的埃比尼泽 霍华德用 磁力 理论来阐释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功能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 磁场 吸引制造厂商 管理人才靠近它 相关产业聚集于此 这些人 财 物一旦被吸引到城市里来 就会被 磁化 进而使城市发射出更强烈的磁力 这些被磁化了的 磁化物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即使离开了城市 被抛到偏僻遥远的山乡 依然带着这个城市明显的烙印 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媒介物 41 二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几个特征 第一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 第二 城乡人口同时增长 第三 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日益突出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 正在准备或已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在尚未达到应有的发展目标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过度城市化 也有人称之为 城市膨胀 42 巴西是世界上第六人口大国 在它的总人口中 65 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地区 并且那里的人口还在不断迅速地增长 毋庸置疑 这一都市化过程促进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遍及城市的贫民窟和棚户区的增长 在这些贫民窟和棚户区聚集着60 以上的城市人口 巴西的城市也难以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收如此众多的人口 以圣保罗为例 43 的城市劳动力都集中在这些 非正式 的经济部门 这些非正式部门的活动包括小商贩 拣破烂儿等非他人雇用的工作 43 三 农村 城市的人口流动 1 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2 托达罗模型 44 1 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 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一直快于城市工作岗位创造的速度 也大大超过了工业和城市社会服务的吸收能力 人口流动不再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劳动力需求增长问题的手段了 相反 这种流动被认为是处处可见的 城市剩余劳动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是加剧城市失业的重要因素 45 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可分为两类 非经济因素包括 1 社会因素 某些迁移者要从传统社会组织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2 自然因素 气候 自然灾害 等等 3 人口增长因素 如农村人口死亡率下降 出生率上升 4 文化因素 城市生活的吸引力 5 交通运输因素 此外 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体制 大众传媒都对人口流动有重要影响 另一类是经济因素 托达罗模型就从经济因素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 城市人口流动的 46 2 托达罗模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系列论文 提出并阐释了他的人口流动模型 该模型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失业这一事实基础上的 刘易斯 拉尼斯 费模型旨在研究如何加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而托达罗模型旨在探讨怎样放慢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 47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观点 1 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2 使人们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含 收入水平差异 就业概率 3 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呈反比 4 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增长率 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合理的 48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一 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 第二 即使城市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需求扩张保持同步 通过扩张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 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 第四 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根本出路 49 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50 1949年后 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并相应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1979年农村改革为标志 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国家全面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产业结构趋于协调 进入1990年以来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环境的污染 信息化的挑战等 2002年l0月 党的十六大提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 中国工业化道路 51 中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动工业化的 当时 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相当低下 导致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有很多 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 还有历史的原因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 二元经济结构是主要原因 城市化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严重地阻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化长期滞后的累积效应开始得到关注 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52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历史的继承性原因 新中国是在 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 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 农业生产能力的极端落后 迫使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只能通过 十亿人口 八亿农民 式的产业与劳动力分布结构来解决 吃饭 问题 长期以来 工业部门不能为农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充足而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 却要反过来以价格 剪刀差 的形式从本已十分贫弱的农业和农民身上吸取工业化资金 为工业化原始积累而损害了农民利益 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受到破坏 此种局面的长期维持 便形成了城市与乡村 工业与农业长期分离的所谓 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53 第二 制度与政策的推动性原因 长期以来 由于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 也由于种种非经济因素 如社会控制等 的考虑 城乡之间相互封闭 进而使二元结构的表现日益突出 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 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 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 4 上升到41 3 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 2 上升到30 5 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 2 上升到19 4 54 55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 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 22 比1978年提高了18 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1978 1984年 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 先进城后建城 的特征 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 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 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 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 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 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这个阶段 就人口来看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 92 提高到1984年的23 01 年均提高0 85个百分点 56 2 1985 1991年 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 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 1992 2000年 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 以城市建设 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92年到1998年 城市化率由27 63 提高到30 42 年均提高0 4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 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 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 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 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 57 选择中国的城市化方针的最优先要考虑的是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 1983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 大中小城市为辅 认为 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1984 1986年 撤社建乡 并降低建制镇标准 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 1992 1994年 国家对乡镇实行 撤 扩 并 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 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 建市 标准后 县级市也增加很快 1993年10月 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 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 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58 1997年6月10日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和 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 的通知 此后 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 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 不少大中城市 甚至北京 上海等 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 2001年5月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 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2001年5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 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这标志着小城镇已经废除了城乡分隔制度 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 59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 从长远来看 必须走效益型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 根据世界已经城市化国家的经验 大城市的经济效益高于小城市 法国经济学家维德马耳利用瑞士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为 100万人口的城镇经济效益比2万人口的城镇高2 2倍 比20万人口的城镇高40 比40万人口的城镇高19 从国际经验来看 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 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或壁垒 人口和经济主要是向大城市集中 这是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60 中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1年10月18日 经济日报 推出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和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排行榜 除深圳因特殊原因排在前列外 基本上是按照城市规模排序的 上海 北京 广州 天津等特大城市均排在前列 大城市在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小城镇的发展 要顺其自然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由于小城镇规模太小 功能不健全 不完善 既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又导致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 使用效率低下 并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受阻 而这些都导致小城镇的投资效益低于大中城市 小城镇要实现集聚效应 确实提供城市功能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