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1693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认识交通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掌握近代以来中国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理解科技进步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2交通运输(1)近代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现代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飞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3变迁特点: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易混易错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图解识记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2)历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3作用(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易混易错近代中国的邮电通信设施最初是由外国人控制而非中国清政府管理。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冲击了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擅自在租界设立邮政业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加快通信建设的步伐,由海关试办邮政。思维点拨中国近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控制和掠夺中国带来了更多便利。主题近代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史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史料二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 292千米,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史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史料解读史料一部分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理由包括,“山川之神不安”“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引发外来侵略,这表明封建势力阻挠铁路事业发展。史料二说明外国侵略破坏了中国的铁路主权。史料三说明铁路交通事业的进步具有促进经济繁荣,加快知识和信息传播,加速传统社会解体,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作用。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中国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提示(1)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2)特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在华修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其后果一是帝国主义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二是控制了中国的交通命脉,便于它们进一步侵略中国。(3)活跃经济,推动城镇发展;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冲击传统社会,推动现代化进程。史论总结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影响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3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答案D解析题目中强调传统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钟表时间观念替代,A、C两项与时间关系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信工具,所以选D项。2.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A清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答案D解析20世纪初,近代中国马车和汽车并存,说明西方文明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 98454491100000192614 6000003 4591943 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C D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4“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 B电报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即可判断为电报。5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6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材料二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运输的局面。(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分析汽车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基础达标1(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答案A解析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时间不符,故B错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间不符,故C错误;马车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2(2016福州高一期末)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3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是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的表现,对中国有双重作用。D表述错误,应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4(2016成都高一检测)“入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这项近代发明指的是()A电话 B电报 C电影 D互联网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此项发明需要用手拿着,能听到声音,坐在一个房间可陆续与上百个朋友通话,虽然看不到表情,却能听到对方的咳嗽声,可见是电话,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5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台湾 B天津C广东 D湖北答案A6“人之言语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7据1940年统计,中国平均每74平方公里才有1千米公路;同是国土辽阔的苏联,同年每7.8平方公里即有1千米公路。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破坏B近代中国民生凋敝C苏联重视公路建没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公路建设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制约。故答案为D项。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苏联公路建设发展的原因。8“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黄遵宪(18481905)这首今别离诗反映的是()A铁路交通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C电报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D西方建筑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电光”“一闪至君旁”可知黄遵宪描述的是电报,故选C。铁路、西装和建筑与题干中内容无关,排除A、B、D。能力提升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报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材料二1871年,英国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报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材料三1874年日本侵台战争后,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所属淮军各营的电报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变化历程:由最初的坚决抵制,到后来有条件地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2)主要原因:列强侵略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办洋务运动的直接促进;清政府加强国防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清政府巩固专制统治的根本需要。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遭到清廷婉拒”“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等信息,概括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第(2)问可依据材料中“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等信息,从对中外差距的认识、洋务运动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