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要点十讲 专题06 诗歌选择题技巧(4)手法判断有误(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35099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要点十讲 专题06 诗歌选择题技巧(4)手法判断有误(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要点十讲 专题06 诗歌选择题技巧(4)手法判断有误(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要点十讲 专题06 诗歌选择题技巧(4)手法判断有误(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6 诗歌选择题技巧(4)手法判断有误一、选择题考点突破l 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典例示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注】太虚:天空。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阶除:台阶。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突破方法:注意结合诗句准确判断手法;【明确有无手法、何种手法】了解相近手法的区别,细心体察、辨析。 关注选项中的手法判定术语,还需注意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是否准确。【例题精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吴 融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 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 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注】晚唐文德元年,朝廷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作者为掌书记同赴任,韦昭度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迫而返京,作者亦出川,并沿隋修筑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目睹西川兵灾,一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惨状,感慨万端,写下一组七律,本诗为第二首。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 )A.起句中的“风物”指隋堤这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凄凉”一词则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领起全篇。B.“堤下仍多旧战场”承首句而来,写堤下,以“旧战场”点出了凄凉之状。C.“金镞有苔人拾得”写在昔日的战场上,人们还能拾到已生锈长了青苔的箭头,暗扣“旧战场”。D.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E.“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了今日烽火又起,并点出了诗人“愁绝”的原因。【答案】1AE【解析】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秋夜二首(其一)宋孔文仲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注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苍鹯(zh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汍澜:流泪的样子。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B 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C “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夜深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与贫苦的生活。D 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2D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 赵鼎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注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舣:停船靠岸。 3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首句“霜露日凄凉”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 用反衬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反衬出大雁的孤寂、凄凉的处境。C 这首词的上片写北雁南飞“不成行”“吊影苍波”,处境苍凉,这是对“雁”的直接描写。D 下片中的“重阳”与题目中的“九日”相照应,是本词的“词眼”,点明了主题和情感。【答案】3C【反馈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B 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C 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D 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答案】1D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这两句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B 颔联中诗人运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集中表现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C 颈联描绘了一幅凄惨迷蒙、辽阔苍茫的图景。眼前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遥想兄弟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碧于天。运用比拟、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手法。D 尾联写别后思念入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化实为虚,意境迷离,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二、选择题常见易混手法辨析要准确识别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分析有误,理应结合诗句内容准确分析,高考多会在容易混淆的手法上设置错点,以下总结几种常见易混淆的诗歌手法。1、比喻和比拟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把甲当作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2、借喻和借代(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3、对偶和对比(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4、反问和设问(1)反问是答案就在问句中。设问是先问后答。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5、对比和反衬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1)反衬是两个事物,而对比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2)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3)对比必须把双方都写,而反衬可只出现次要方,如以景衬情,以声衬寂。(4)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6、烘托和渲染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常说成侧面烘托,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从相关的次要方面下笔,以达到写主要方面的目的。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行为,皆因罗敷的美而导致,这就是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直接进行铺陈式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此凄清景象,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渲染的作用常说成渲染了一种的气氛。7、烘托与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两事物相关。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两物有相似性或可比性。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侧面烘托,通过写人们的反应来写琵琶曲。三国演义中先写徐庶的精明再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以徐庶衬诸葛亮。8、象征和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相似性。)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可以象征革命者,也可以象征春的使者;重在表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品质。象征可以象征别人,也可以是自己。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托”借、假托的意思)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松竹梅高洁的品质。重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托物言志,只能寄托自己的情志。9、用典和借古讽今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