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9811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2.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知识点一智者的选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构图解史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知识点二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1)内容(2)影响2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混乱,贪污成风,既影响了政府经济收入,又激化了阶级矛盾。(2)措施(3)影响3迁都洛阳(1)原因(2)概况: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4革除旧俗(1)措施(2)影响主题一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北魏)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踞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史料二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史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宗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北魏统治的影响。(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3)根据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养的关系。答案 (1)特点:各拥强兵,雄踞一方。影响:统一初期,该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长此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3)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论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及原因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拓跋珪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4)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2原因(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2)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主题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史料探究】1均田制史料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齐纪二思考(1)根据史料概括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的现实问题?(2)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其实施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作用?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2)措施:推行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作用: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迁都洛阳史料图一图二思考(1)根据图一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必要性。(2)结合图二指出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3)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迁都?答案(1)北方受柔然的威胁;偏居塞上。(2)更便于接受中原文明,统治中原。(3)这是必要之举,也是成功之举,它使北魏既摆脱了强敌柔然的威胁,又便于接受汉族文化,巩固对中原的统治。3革除旧俗史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诏令的改革措施并指出改革的依据。答案措施:采用汉制,改汉姓。依据: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史论归纳】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重点(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内容:俸禄制、均田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内容:迁都洛阳和包括仿汉制、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匈奴族答案B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拓跋贵族在战争时,让汉人为肉墙,说明采用民族压迫、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4(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项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正确。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6在古代改革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是指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材料二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摘编自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作的改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均田制所发挥的进步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答案(1)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相同影响:都促进了两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解析第(1)问,回答时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应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侧重答出改革对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影响;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基础巩固1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该题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故选A。2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答案C解析根本目的反映的是个人、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所在。A项是手段,B、D两项是直接目的。3北魏孝文帝曾大力推行均田制,所谓的“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少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答案B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法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答案A解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5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试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能力提升6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A抑制土地兼并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答案A解析为解决材料中“富强者并兼山泽”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均田制。故选A。其他选项是均田制的影响。7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上述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A尊儒崇经B采用汉族姓氏C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是题干表述的现象,不是影响;B、D只说了影响的一个方面,只有C全面概括了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在改革中推行汉族文化。8(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妇女的行为可以看出她们仍有怀旧的传统观念,B、C、D与题干无关,故选A。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阳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答案(1)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解析第(1)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问提醒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注意归纳整理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学习思考】1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教材第29页)提示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百姓可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了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教材第30页)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教材第31页)提示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自我测评】(教材第33页)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提示政治制度上的吏治、俸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33页)根据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提示旧都偏北,交通不便,无水陆漕运,土地瘠薄,气候恶劣,粮食供应困难,洛阳长期以来是北方政治中心,农业发达,条件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