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485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传授知识(1)秦朝统一的条件和秦朝统一的经过;(2)秦朝的疆域和万里长城的修建;(3)秦朝统一的意义;(4)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几方面掌握;(5)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6)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7)秦朝灭亡。2培养能力(1)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2)联系现实,指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中至今仍有显著作用的措施,培养学生将古今史实类比的能力。(3)通过了解秦朝的疆域,培养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4)结合所学的史实,客观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将具体历史人物放在具体条件下评价的能力。3教育目标(1)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农民战争树立了榜样。4发散思维(1)综合考虑战国七雄的实力,除去秦国,谁还有统一中国的能力?(2)通过讨论“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灵渠工程修建原理。(4)搜集有关匈奴的资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朝统一,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速亡的原因。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预习学案】一、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1)客观上: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必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政治上:各诸侯国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人心向背:长期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渴望统一。局部统一:长期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战国七雄),为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2)主观上: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秦王本人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拓展: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而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为统一提供条件。2经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夺取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拓展:对秦长城的评价: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疆域东临,西到,南濒,北抵一带。4意义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意愿。思考:如何评价秦始皇?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举措(1)政治上:确立;中央设、;地方推行;颁行。(2)经济上:实行土地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3)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以为教,以为师。拓展:对焚书坑儒的认识: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2作用(1)积极作用:加强了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2)消极影响:专制统治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激化了矛盾。拓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但不能说为商鞅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因商鞅早于韩非子。三、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2经过(1)大泽乡起义: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在建立政权。(2)刘邦、项羽灭秦主力,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3意义(1)推翻了暴秦,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2)陈胜、吴广的精神,成为历代农民的榜样。(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要点透析】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因此秦具备统一的主客观条件。2.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认识内容方面: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让度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特点方面: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为法家思想。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比,它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至于秦朝短命而亡,并非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结果。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其代表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独断性和随意性,很容易形成专制独裁的暴君。沿革: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3.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对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探索由于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汉统治阶级在如何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经验很少。因此,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问题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成为本时期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从统治政策看,从秦的暴政到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再到武帝时期的文武兼用。政治制度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脉相承,而地方行政制度则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秦否定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西汉中期从政治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解决了王国问题,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从统治思想看,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主导思想;西汉初推崇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指导治国;到汉武帝时,采用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但在尊儒的同时还尚法。儒法兼用,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除统治阶级之外,司马迁以私人身份修史,撰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辉煌巨作史记,从另外一个方面探索治国之道。4.秦朝的历史地位(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5.国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吸取周灭亡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从而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组成中央政府,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到汉代,统治者虽然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汉武帝时还实行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虽然级别不同,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就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地方制度来看,秦吸收周亡的教训,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郡县制,到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6.统治政策的演变秦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镇压,实行暴政。西汉初年,刘邦则推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文武兼用,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经济。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在尊儒的同时,汉武帝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成为他进行统治的指导思想。7.如何评价长城自秦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明等各代都曾大举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以汉代和明代规模最大。修建长城并不限于汉族王朝,北魏、金等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为防备草原新起的游牧族,也修筑长城。在一定时期里长城对保障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汉代河西长城还保卫过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历史也表明,长城并非双方不可逾越的防线。对中原王朝而言,长城的防卫作用必须和一个朝代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中原王朝往往必须以强劲的武力远征塞外,或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控制住草原各族,才能真正保证边疆的巩固。当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衰败之际,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法阻挡得住北方的铁骑。长城并非只是各民族争战的舞台。长城内外农牧民族之间始终就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密切的交流与融合。农业区与游牧区都各有自己所特有的产品,是对方所没有或缺少的。尤其是游牧经济,从形成时就是一种单一的不完全经济,它无法生产许多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工具,对农业区有更大的依赖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不断冲击中原,除了统治集团的矛盾外,其生产结构的某些不合理也是重要的经济动因,掠夺战争往往是正常交往受到障碍后的必然结果。中原农业地区向游牧地区大量输出各种手工业晶、农产品和生产技术,支援和丰富了游牧地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促使不少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出现了飞跃和进步。游牧地区向中原提供的大量畜产品,对汉族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农耕地区不仅良种马不能充分自给,以前也没有驴、骡。驴在汉初的内地还与奇珍异宝并列,被视为稀有,后来从草原引进,逐渐成为民间常用役畜。这些比马更健壮耐劳的牲畜在中原推广,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谁也离不开谁。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长城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随着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我国国内民族间的防御工程的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唐朝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建立,它的统治区远远深入到大漠以北;元朝和清朝统治者原本就来自长城以外,他们更全部实现了长城内外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华夷大统一。唐、元、清三代帝王都不屑于再修长城。清朝对长城采取了“但留形胜壮山河”的态度。清以后,长城的实际政治军事功能就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这条蜿蜒的巨龙从此只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古迹静卧在崇山峻岭之中,激发着人们的缅怀与思考。8.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总结: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09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神化君主统治D报答天地之恩2(09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一次质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09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一次月考)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取得这一结果的军事行动是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C窦宪率兵出击匈奴D窦固率兵出击匈奴4(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二次月考)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说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5(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一次月考)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6(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此词吟诵的是A芍陂B灵渠C大运河D都江堰7(0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高三二次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世袭制度确立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8(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秦朝丞相李斯在峄山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流血於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焚书坑儒9(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唐太宗对秦政多有批评,常以秦皇暴虐、汉武骄奢戒,然而他说:“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A废分封,置郡县B统一全国,开拓疆域C实行皇帝制度D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10.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右图)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巩固统治A.B.C.D.二、非选择题11(09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一次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晋同姓卫同姓鲁同姓齐异姓功臣宋商朝后裔燕同姓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材料二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材料四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1)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3)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柳宗元评论的原因和结论是否正确? 以汉代为例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CAADCBABBC11.答案(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前朝贵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过程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等。(2)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为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3)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使地方郡国参半。(4)正确。汉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没有封国的拱卫,是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封分同姓宗室建立王国,以图长治久安。事实证明分封有悖初衷,出现“七国之乱”,它也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因此柳宗元说“秦制之得明矣”的观点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