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读题”-提高解题质量的突破口.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082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数学-“读题”-提高解题质量的突破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小学数学-“读题”-提高解题质量的突破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小学数学-“读题”-提高解题质量的突破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数学-“读题”-提高解题质量的突破口【内容提要】教学实践中发现差生的成绩之所以差,根结在于他们不会读题,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很多优生考试之所以频频失分是因为他们不能完整读题,草草下笔。笔者认为,教会学生读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 读对 读准 读懂 一、概念的提出。我们一线的老师都有给差生补课的经验。但是从一年级补到六年级差生还是那几个。我们花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给学生补课却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一次补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名差生读了4遍题目,才把题目读正确。这时我恍然大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对这位差生来说最需要补的不是如何解题,而是应该如何读题。试卷发下以后,我们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些优生看到自己失分的地方,总是锤头顿足,痛心疾首地喊:“啊,怎么这么简单的都错了,本来我可以得100分的,太粗心了!”试问自己:这真的仅仅是因为粗心引起的吗?频繁失分的背后隐含的问题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学生读题能力很薄弱。以上问题说明,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不失为提高学生成绩、减少作业错误的捷径之一。二、概念的界定。我认为“读题”不等同于“审题”。“读题”即用有声语言把题目读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补充。审题是读题的一个的后续环节。审题在于“审”,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而“读题”除“审”以外还重视“读”,也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读”是“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信息的获取错误或不完整,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准确性。说到底,也就是决定着解题结果的正误。三、“读题”的几个层次。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读题”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读对。读对就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这是读题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学会读题的基本目标。差生读题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此。如“有10个圆圈,把第7个圆圈涂黑”,差生可能就会读成“有10个圆圈,把7个圆圈涂黑”。又如“6和4的和是多少?”学生容易读成“6个4的和是多少?”漏一字,改一字,结果就截然不同。2、读准。读准是指把题目读通顺、能正确停顿、不歪曲题意。这是读题的中度目标。对中下生来说,读通顺比较容易做到,要想读对题意、正确停顿就相对比较难一些。同一句话,有时因为停顿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古代的一句话:“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盘足矣。”如果停顿在“鸭”和“肉”后面,意思就是没有鸡鸭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一盘就心满意足了。换一种停顿方法,停顿在“鸡”和“鱼”后面,意思就变成了: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再加一盘青菜就心满意足了。两种不同的停顿,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意。在数学中我们也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停顿,就会引起歧义,题目意思理解错误,后面的环节再怎么认真也是徒劳无功。3、读懂。读懂是指能说清题意,理清题目中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会正确取舍条件或挖掘隐藏条件。这既是读题的最后目标,更是读题的最高境界。检测学生是否读清题意,我们贾老师的做法是“说数字”。所谓说数字就是读完题目后,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所有出现的数字用自己的话还原,能描述出数字表示什么。学生能过这一关,至少说明他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已经了然于心。当然会复述条件并不代表已经理清思路。读题的最终目标是要能把题目的意思转化成自己的思路。所以领会题意显得尤为重要。如“62加38与16的差,和是多少?”学生要学会提炼,问题到底是求“一个数+差=和”呢,还是求“和 一个数=差”。中下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往往是丈二摸不着头脑,瞎猜。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抓住问题和条件的关系来理解题意,问题就显山露水了。又如应用题:一堆煤有5/6吨,第一天用了1/4,第二天用了1/5,还剩几分之几?学生的一般反应就是把总数减去两天的分数就是剩下的部分。其实这里的总数是干扰条件,学生就要学会取舍利用。这一题除了学生要会“舍”以外,还要会“掘”。掘什么呢?总数。这里的总数就是单位“1”。对于这样的题目,差生很难读懂;优生因为读题不仔细,也很容易掉入“思维惯性的陷阱”。像这类题目的突破口就是从问题着手,看看是求数量还是求分率。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大胆舍弃干扰条件;用心挖掘隐藏条件;仔细揣摩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都是正确解题的重要法宝。四、提高学生读题能力的几点建议。(一)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好的读题习惯是形成良好的读题能力的前提基础。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1、点读。点读就是用手或笔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符号的读题。点读强调的是手口一致,手指到哪个字,就读到哪个字,要求学生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2、发声读。读书的方法有很多,默读、快读、缩读、轻声读、大声读我特别强调的是发出声音的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样的读题方式?因为发出声音地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知道自己是否读通顺。如果读不通顺,肯定就说明读题时有明显的错句出现。这种方式利于学生自听、自查。3、读完整。这一条主要是针对优生指出的。解决问题时,有一部分优生,他们思维灵活、反应也很快,很多时候没看完题目,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然后就草草下笔。例:有300吨苹果,第一天卖了52吨,第二天卖了67吨,剩下的比卖掉的多多少吨?这类题一般都是求剩余,心急的学生一看问题中的“剩余”两字,就奋笔疾书,结果全盘皆错。像这种凭借以往的解题“经验”,随意解题的现象屡见不鲜。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无论什么时候都把题目读完整的习惯真是大有裨益。(二)选用合适的读题方法。1、审前先述。“述”就是复述题意,用自己的话把题意表达清楚。复述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叙述可以分三层:第一层是述数字,就是学生读完题目以后,老师把题目中的数字提出来,让学生说说数字在题目中所表示的量;第二层是述条件,把条件的大小关系、倍数关系、增减关系等描述清楚;第三层是述问题,就是说清楚要求什么,用到哪些条件。把已知条件、条件间的关系以及问题都读明白、理清楚了,那解题方向也就基本不会错了。2、边审边悟。“悟”就是把题目中的信息内化为头脑里面的内在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备准确解题。“悟”强调的是内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悟”的方法有很多,如划、画、缩、剪、摆等。“划”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划关键词句,一种是划运算顺序。如“明明有20支铅笔,是本子的2/3,本子有多少本?”学生就可以划出“铅笔是本子的2/3”这一关键词句,这样一划条件之间的关系就清晰多了。又如“99+113”一题,学生往往会算成1300,如果要求先划出运算顺序,学生就会对计算时的顺序做有意思考,运算准确率就大大提高了。“画”主要用与空间图形一类的题目,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把抽象的图形形象地显现出来。如“把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模型,分割成2个一模一样的正方体,请问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如果学生不画图,就很难想象多了多少表面积。这样盲目地做,即使做对了也都是用2个正方体表面积减去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这样既麻烦又容易错。如果学生去画图,他们就很容易发现长方体割成2个正方体之后,就是多出了2个面,这2个面的面积就是552。“缩”是把原题里最重要的字句提炼出来,理清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如“树上停着17只小鸟,比飞走的多3只,飞走的是几只?”我们可以教学生把题目缩成“停着的比飞走的多。”有了这句话,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解这道题目该用减法也就显而易见了。缩句的方法能有效地消减中下生就看到多就用加,看到少就用减的混乱、麻木状态,大大提高这类应用题的准确率。 “剪”的方法用于立体图形展开图类的解题。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乍一想,答案是3个角,但是剪过以后,学生就会有3个角、4个角、5个角等不同的答案。又如判定哪些是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只要用小楷本剪一剪,答案就一清二楚了。 “摆”的方法在观察立体图形时特别受用。数立体图形露在外面的面容易数漏或重复,尤其是图面上画不出来的隐面,中下生就难以想象。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就轻而易举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观察立体图形,画出正面、侧面等图时,用小正方体先摆后观察,也易于解题。3、大胆取舍。“舍”是指舍去无用的条件。“取”是指挖掘隐含的条件。如“有3千克水果,每天吃1/3,可以吃几天?”题目中的“3千克”不是解题时对应的总量,像这样的无效条件就应该大胆删去。那么与“每天吃1/3”对应的总量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整体1”。这时的“整体1”就是隐含条件,学生就要根据问题需要去挖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发展学生的读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读题策略,无论是对差生还是优生而言,都无疑是减少难度和出错率,提高学习效果的捷径。【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无作者 来自网络。 2、农村学生读题能力培养探索 徐平 来自网络 3、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无作者 来自网络 4、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王文英 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