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挽歌(课件).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209514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写挽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陶渊明写挽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陶渊明写挽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渊明写 挽歌 陈翔鹤 一 作者生平与创作 陈翔鹤 1901 3 1969 4 四川重庆人 1920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同年专入北京大学 1922 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 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不安定的灵魂 在阪道上 鹰爪李三及其他 等 建国后 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 川西文联副主席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1954年到京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作协理事 光明日报 的 文学遗产 主编 后期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 创作较少 本打算将庄子 屈原等十二为古代文化名人写成小说 但仅完成 陶渊明写挽歌 和 广陵散 两篇 小说发表后 影响深广 在 文革 中因所谓 影射 罪 遭迫害致死 作家之死 记得是在1964年或者1965年 姚文元在一篇文章中不点名地批判了翔鹤同志和我 说什么有些共产党员不想革命 却神往于陶渊明的生活情趣 像听到 空谷足音 那么狂喜 当时我们已经隐隐约约预感到 假如再有什么政治运动的话 恐怕是 在劫难逃 的了 我也曾细细想过 像翔鹤同志和我这样的思想感情 大概是不大符合一个 正统的共产党员 的标准吧 但是姚文元的道德情操似乎距离一个 正统的共产党员 的标准还更远一些 黄秋耘回忆 作家之死 1964年秋 康生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作了一个报告 辱骂了不少文学艺术家 此报告不久被正式传达 让许多部门学习领会 林非所在的 文学评论 编辑部接到上面的通知 要求他们发表文章批判陈翔鹤的小说 于是 有人约请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余冠英写了一篇批判文章 题为 一篇有害的小说 陶渊明写 文中称 陶渊明写 充满了阴暗消极的情绪 宣扬了灰色的人生观 只能听到没落阶级的哀鸣和梦呓 作家之死 在这种情况下 陈翔鹤的思想是矛盾着的 有一次他见到林非 林非向他鞠了个躬 他紧紧握住林非的手 说 我正在清理自己的思想 会跟上这个时代前进的 政治形势更加严峻 1966年春 陈翔鹤还可以在家里接待老友陈白尘 话话旧 谈谈他的心爱之物兰花 半年后 他再见到陈白尘 则是在批斗大会上 二人虽然互相看到了对方 但 谁也不能打招呼 说话 连交换一下眼色的机会都没有 批斗会完毕 牛鬼蛇神 要各回 黑窝 作家之死 陈翔鹤被迫到单位接受批斗 参加学习和体罚性的劳动 写 交代材料 还写劳动小结 我参加劳动不觉已经有六个多月之久了 劳动主要是扫地擦地等 但我是否可以称为扫地擦地的能手呢 不能 恐怕我还只能算倒数第三呢 别的扫地的同志比我要高明得多 可见这样工作也并不简单 作家之死 陈翔鹤年纪大了 又患有冠心病 高血压 动脉硬化等疾病 激烈的 批斗 使他的身体无法承受 有一次 他提出受不了 造反派恶狠狠地说 受不了就死在这里 陈翔鹤坚决地回答 我才不死呢 无论多么艰难 陈翔鹤没有一点轻生的念头 一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 他就十分反感 他对妻子和儿女们说 他为什么要死呢 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死的 第一我是共产党员 第二我有六个孩子 我要为孩子们在政治上负责 一个人死了影响全家和后代 我还要为党工作 作家之死 1969年4月22日陈翔鹤上午在所里集中学习 开会 中午散会后回到家里已经十二点多了 他对妻子说 这两天老咳嗽 很不舒服 一咳嗽就气喘 要拿点咳嗽药止咳 陈翔鹤在去单位接受批判的路上 突然间倒下 送往同仁医院抢救无效最终去世 而 革委会 却宣称他 畏罪自杀 在他死后还召开了所谓批斗 反党分子 陈翔鹤的大会 而且研究所里每个人都非参加不可 作家之死 1978年11月 中共文学研究所总支委员会给陈翔鹤作了复查结论 肯定了陈翔鹤在解放前后为中国共产党做出的贡献 并在最后说 文化大革命 中 陈翔鹤同志因受林彪 陈伯达及 四人帮 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摧残 迫害 于1969年4月22日逝世 现经复查 当时强加给陈翔鹤同志的所谓 畏罪自杀 并定为 叛党 等罪名 纯属捏造 应予推倒 并向群众公开宣布 予以平反昭雪 作家之死 作品在60年代被定为反动小说 认为 不是批判地而是用同情和欣赏的态度突出了陶渊明思想中的某些消极的东西 更严重的是将 陶渊明写 广陵散 的命意上升为政治斗争的表述 说它是影射 恶毒的攻击党的庐山会议 险恶地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鸣冤 煽动他们起来和党抗争到底 写作背景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出现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 一部分知识分子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心曲 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与反思 陈翔鹤塑造的是对滔滔浊世不愿合作而又无可奈何的知识分子 表达历史感受与个人感受的融合 彰显了一种真实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 为解读其精神立场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 写作背景 1961年6月1 28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即 新侨会议 会议讨论了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 草案 即 文艺十条 8月1日 下发各地征求意见 1962年4月30日 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正式定稿的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草案 即 文艺八条 这八条内容是 一 进一步贯彻执行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二 努力提高创作质量 三 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四 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 五 保证创作时间 注意劳逸结合 六 培养优秀人材 七 加强团结 继续改造 八 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约365年 427年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 辞赋家 散文家从29岁起开始出仕 任官十三年 一直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 最后一次出仕 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一 陶渊明的 挽歌 三首 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 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 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 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 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 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 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 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 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 似枯而实腴 自然而有妙趣 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 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 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 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 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 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 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 紧接上篇 活着的时候 想喝酒杯常空 如今 在祭奠的案桌上 酒盈杯 肴摆满 想喝不能喝 想吃不能吃 亲人扶着棺柩哭 我口无音 眼无光 一旦出门去 葬在荒郊野外 长眠地下 暗无天日 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第三首 荒草何茫茫 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 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 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 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 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 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 突出写了送葬者 把墓地的环境 气份写得历历在目 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抒情合理 最后说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 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 无论是达官贵人 还是平民百姓 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 陶渊明这样的豁达是空前的 二 作品分析1 小说内容 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 田间漫步 席间闲谈 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 表现了陶渊明 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 刻画了他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的旷达宁远 清贫自首的性格 小说被称为是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 2 作品层次 四个层次 1层 东林寺访友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 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快而提前回家 秋天瑟缩的寒气 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 咏怀诗 他告诉孙子小牛说 他再也不会去庐山了 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 留作传家之宝 心中有些快慰 但对刺史王弘 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烦 2层田间漫步 3层席间闲谈 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 媳喝酒时 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笑话 4层榻上凝思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 挽歌 三首定稿后 又在继续推敲 自祭文 3 艺术特色 1 作品大胆突破了当时文学写作方面的不少禁区 直面并塑造出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陶渊明 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分析 A 崇尚自然 通脱达观陶渊明原本对戒律很严 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 所以他上庐山想和他谈禅论道 不料到了东林寺 看见大办法事的慧远和尚装腔作势的样子 以及毫不理会大家的 我慢 态度 感到非常不快 B 与权力中心 不管是精神的还是政治的 保持一种疏离关系 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不受时代污染 在庐山 当所谓的儒学之友 知名之士劝他入白莲社 而且慧远法师许诺他可以喝酒时 他一边托言婉拒 一边起了回家之心 他对江州刺史王弘 刺史檀道济来同他攀亲论友感到不解 因为他不屑那些借归隐为名 一心取得高官厚禄的贤者 当他听说檀道济要送他粳米和猪羊的话时 两颊都发起烧来 他觉得颜延之是个好人 讲义气 重朋友 但是名利心重 官瘾大 所以批评他俗物萦心 患得患失 整日迎来送往 没有诗情画意 根本就写不出好诗 C 不喜亦不惧的生死观背后隐藏的是对道德沦丧 乾坤混乱的社会的拒斥 他觉得东林寺的和尚拿钟鼓来吓唬人 刘遗民却对他磕头礼拜 说明他们对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 佛家讲超脱 道家讲羽化 都是没有彻底解脱 他认为慧远和尚的 形尽神不灭论 在道理上是说不大通的 他主张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凡事有头就有尾 这是很自然的事 在 挽歌 中 陶渊明表达了对生死大事的最终看法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活在这种尔虞我诈 你砍我杀的社会里 实在是无聊之极 一旦人死了 与草木山阿同归于朽 便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 D 处事达观的陶渊明表现了忧时伤生 愤世嫉俗的悲愤情怀 陶渊明感物悲秋 想起阮籍 咏怀诗 中的诗句 良辰在何许 凝霜沾衣襟 感物怀殷忧 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 繁辞将诉谁 这种殷忧既是阮籍的 又是陶渊明的 更是作者陈翔鹤自己的 陶渊明身处乱世 找不到一个知心朋友与自己推心置腹地交流 生怕被世俗所觉 所害 对儿子也只是自责 没有本领 让你们兄弟书都读得很少 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肯与时妥协 拒绝时代主潮 而又无法拒绝时代的无奈心理 他在 自祭文 中所写的 匪贵前誉 孰重后歌 人生实难 死之如何 表现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颠倒错乱时代的最后选择 达观的处世态度后 隐藏的是满腔的苦闷 悲愤和伤感 2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致地描绘 再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活动 这些日常生活场景是庐山访慧远法师和东林寺法会 廊下与媳妇孙儿闲语和遐想 晚饭席间与家人闲谈 榻上凝思 挽歌 和 自祭文 贯穿的是由庐山东林寺法会勾起的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生活场景描绘细致 心理活动描写细腻真切 抓取的细节 庐山东林寺法会描写了慧远和尚对会众的傲慢 淡漠和装腔作势 俨然达官贵人的派头 经拿写生啦死啦的大道理吓唬人 而刘遗民 周续之号称 浔阳三隐 中的两隐 却也无聊的对慧远和尚顶礼膜拜 这都是陶渊明反感和好笑 是对生死未能彻悟 抓取的细节 席间家人闲谈最富有生活气息 父子公媳间融融泄泄 放言无忌 儿子的憨直 儿媳的贤淑 陶渊明的感慨和臧否人物的持中公允 以及他所讲的一个对佛门中势利人讽刺的笑话 使得这一历史生活场景有声有色宛在眼前 3 语言质朴平易 人物语言能突现性格特征 如陶渊明的旷达宁愿 清贫自守 品评人物的持中公允 儿子阿通的憨直 儿媳的贤淑体贴 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在现代汉语的叙述中 自然地插入古典诗词 阮籍的诗 陶渊明自己的一些诗和文等 和佛教用语 4 主题意蕴 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陶渊明写挽歌的创作冲动 小说特别标举了陶渊明 人生实难 死之如何 的感慨 实际上是在赞誉诗人的生死观 表现了对世俗物欲的追求和虚伪生活的蔑视 作者通过探索陶渊明的心理活动 表现了他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的高风亮节 正直狂傲 淡泊高远的人生志向 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渊明高尚的精神操守 同时也借此影射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境况 从而曲折地抒写了知识分子的心声 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批判精神 60年代初 适逢党的文艺政策调整 经过多次运动打击的知识分子 再也不像当年贯彻双百方针时那样出言无忌了 而是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 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黄秋耘曾经这样说 写历史小说 更重要的是 作者要能以今人的目光 洞察古人的心灵 要能跟所描写的对象 神交 用句雅一点的话说 也就是 心有灵犀一点通 罢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情怀 揣摩到古人的心事 从而展示古人的风貌 让古人有血有肉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就是作者的现实寄托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 作者的心声与历史人物的心理契合无间 作者之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 选择陶渊明此类与时代权力秩序格格不入的人物做作品的主人公 表现他的独立的精神立场和高尚的品格 其目的就在于用曲笔真实地彰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样式和心态 为解读他们的生活处境提供一个成功的艺术样本 但是从1965年起 该小说就开始遭到批判和清算 有人指责 它的内容充满了阴暗消极的思想情绪 宣扬了灰色的人生观 此后 又有人将它的背景和 庐山会议 挂钩 声称小说 既是作者为一切被打倒的反动阶级鸣冤叫屈 鼓动他们起来抗争的 战歌 也是射向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毒箭 作者在文革中因此受到迫害 于1969年去世 三 思考与练习 1 作者陈翔鹤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 2 小说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刻画陶渊明的性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