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的外交学案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238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的外交学案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的外交学案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的外交学案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的外交学案人民版一、教学目标1伟大的历史转折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和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 中国是如何走出文革迷谷的?讲解:在徘徊中前进: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生活的正常秩序亟待重建,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工作亟待恢复。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党和政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也仍然没有改变,在经济建设上又急于求成,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1978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底,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在经济领域,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伴随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党还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错案,其中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是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人们认识到,必须正确地认识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这个时期的历史经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走出了令人目眩的“文革迷谷”。例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D )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A B C D解析:广东在改革开放前工业基础并非是雄厚的,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在东北三省,排除即可。问题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是如何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讲解: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也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79年,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二年,正式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后来,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例题: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D )A互助经营 B高级合作社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这种政策“分户经营”、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能使用土地,不能买卖),说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课堂目标检测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我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前进”的表现有( )党的指导思想及时转变 科学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 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及时平反冤假错案 A B C D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 )A坚持毛泽东思想 B坚持“文革”“左”的错误C继承毛泽东遗志 D维护毛泽东的形象3下面邓小平的这幅题词,直接针对的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二月逆流”C“反击右倾翻案风”D“两个凡是”的方针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5、贯穿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条红线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C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 D改革开放,反对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四、配餐练习A组题 1“文革”结束后,我国出现了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四人帮”的余毒没有肃清 B当时处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 C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D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的错误 2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在( ) A1975年的整顿中B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C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3“文革”后,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 A党和政府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B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邓小平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实质在于() A是否要解放思想,进行改革 B是否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是否要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D是否要审查和纠正冤假错案 5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是( ) 结束了十年内乱,社会趋向安定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初步形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A B C D7下列哪一次会议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的起点(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8“文革”后,平反冤假错案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治愈十年浩劫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创 B为了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C为了解放思想,安定团结 D为了向前看,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哪一年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C1982年党的十二大 D1987年党的十三大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A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B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组题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C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改革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1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是( ) A安徽省、山东省 B安徽省、河南省 C安徽省、四川省 D安徽省、江苏省 1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标志是( )A安徽、四川两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B发展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D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14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趋向是( )A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形式C解放农村生产力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15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 ) A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 D改变流通体制16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这两省的有利条件是( )A是革命的老区 B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C物产丰富、人均产值高 D靠近港澳、华侨众多17广西省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 ) A南宁 B桂林 C钦州 D北海18新时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村改革深入发展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1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C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D消除过去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上的不合理现象 C组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都是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南巡讲话问题:据材料一、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对比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22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材料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明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限量供应。在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材料三:今日商品凭挑选问题: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这种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