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3166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人在夏朝原始内外服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商人没有全部直接占领,而是采取扶植代理人的方式。西周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商朝相比,西周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了西周的管辖疆域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管理2历史上的张仪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游历各国,演说和上疏都能被顺畅地听、读,不需要翻译,也不存在交流障碍。以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能四处游说、宣传合纵连横,主要是因为当时各国( )A有共同的文化起源 B普遍推行魏国文化C语言文字存在差异 D汉字书写形式统一3下图所反映的史实,从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设计看,这是( )A解决相权威胁皇权的举措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C平定七国之乱的显著成效D分化地方加强中央权力的体现4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唐太宗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官员人数最少的政府了。据此推断,唐朝( )A“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B精简机构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百姓所承担的赋税徭役最轻D完善科举制后选拔出更多人才5据明史记载,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由此可见( )A监察御史必要时可参议军国大政B明朝的都察院拥有部分司法权力C纠察百官是监察御史的首要职能D监察御史的监督权有较强依附性6通过对康熙年间至清末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中的履历资料进行分析,有学者发现,只有占总数约八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这说明当时( )A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科举事实上完全排斥了平民C家世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 D上层社会入仕明显7据孔泾源教授研究,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使得一大批富商大贾富甲一方B使工匠和商贾始成官府管理的奴仆C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互配合D拓展了地方官凭土贡而晋升的机会8唐朝规定:商人必须向政府提交经营商业活动的申请,同时要持有过所和公验,以此作为经过商业要塞的通行证和合法经营的许可证。由此可见,唐朝( )A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经商的行为B重视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C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D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9明成化年间,湖广按察司佥事尚褫说:“凡钱粮军储等项,洪武、宣德间,应本色者征本色,应折色者征钱钞。顷来凡遇征输,动辄折收银两。然乡里小民,何由得银?不免临时展转易换,以免逋责。”材料反映了明代( )A农村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B多数人反对赋役征银制度C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常以物易物D官银量少给民众带来不便10.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11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 )A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B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C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D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1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13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丁忧在古代是官员必须遵守的制度之一,对于违反者朝廷要对其进行处罚,甚至被革职。清代沿袭了前朝固有的传统,对这一制度也格外重视。这反映出( )A清廷加强对官吏的考核 B清代以孝廉作为选官标准C政治统治与伦理相结合 D西周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14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B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C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D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15.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6.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重建儒学信 人人都有良知 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A. B. C. D. 17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往往围绕具体的“事”与“术”展开,徐光启等中国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侧重于研究农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专注于农业发展之“用”与“术”的学说。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A重视逻辑推理B重视对经验的总结C注重实用性D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18南宋周必大的周益文忠集与程元成给事札中记载:“近用沈存中(括)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元初王桢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载,当时有人用锡铸活字印书,但是并不成功。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A逐渐得到推广应用B因科学家努力而发展C制作工艺不断完善D还不是成熟的技术19.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0.明末清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B. 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C. 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 D. 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21在公元前750前700年间,希腊各地普遍使用铁制工具,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开垦与深耕。各地除种植葡萄、橄榄两大经济作物外,粮食生产也有较大增长,而手工业中制陶、造船、冶金业的发展尤为明显。这()A得益于陆上丝绸之路B有助于城邦形成发展C不利于希腊走向海洋D说明希腊农业自给自足22伯利克里强调雅典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表明()A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B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司法审判的主观性C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D雅典司法审判并非完全遵从客观理性23古罗马法学总论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要式口约的构成:“你承诺吗?我承诺。”通过这种行为当事人确定的表达了一种负债的意思,然而当事人为什么负债,从要式口约本身无法看出。这反映了罗马法()A强调对债务纠纷原因的分析 B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的色彩C有利于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D对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关注24.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二、材料解析题: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5分)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8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4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6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优伶贵族厅堂、殿庭、院落殿庭、坐席、帐篷优伶大都为奴隶汉魏时期百戏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隋唐时期歌舞歌台、舞台、乐棚神庙广场表演区的抬起宋元时期杂剧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神庙广场、瓦舍勾栏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增加伴奏区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前台加宽,后台加大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三条,每条4分)(12分)(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材料二 梭伦在改革中虽然帮助穷人,但并不赋予穷人和富人两方任何一方以道德上的优越性。他知道富人固然常常是“为富不仁”,但穷人占有了财富也会同样如此。过度积聚尤其僭取的财富像权力一样会腐蚀任何人。他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逊。”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的目的和措施。(6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所奉行的理念,并分析这种理念所产生的影响。(6分)2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澎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队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扰民生”。这种为民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摘编自王宏志从施琅统一台湾看古代“爱国”的含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够完成统一台湾重任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琅经营台湾的举措及其意义。(6分)奋斗中学xx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答案15:AADBA 610:DCBAC 1115:BCCAB 1620:DCDAD 2124:BDBD25、(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3分)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分)(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4分)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4分)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分)(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4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6分)26、趋势:戏曲种类日益丰富。 依据:宋元时期为杂剧,明清时期则以多种地方戏为代表。趋势:舞台更加完备。 依据:隋唐时期仅有简单的舞台,之后,前后台、伴奏区逐渐分开。趋势:专业化程度加强。 依据:从百戏到杂剧,再到昆曲、京剧等;舞台的逐渐完备;演出场所从借助其他场地临时搭建,到有了固定场所。(答出其中一点依据即可)趋势:市民化趋势。 依据:从仅有贵族观戏到城乡民众均可观戏;演戏场所从贵族庭院扩展到民间街巷。(答出其中一点依据即可)27.改革(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3分)措施:实行解负令。(3 分)保障了一定数量的公民群体。(3分)(2)理念:折中思想。(2 分)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雅典社会的稳定;折中性原则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性;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需求。(4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原因:军事战争取得胜利;采取招抚政策以赢得民心、军心;施琅原为台湾将领,对台湾状况较为熟悉;康熙帝时期国力强盛,台湾郑氏集团内部分裂。(9分,答出三点即可)(2)举措:为民着想,减轻台湾民众负担;严格规范台湾地方官员行为。(2分)意义:使台湾局势日渐稳定,利于台湾的开发;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维护国家统一(4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