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816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联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联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向的内在因素。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持了组织上的完整而走向投降的。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设计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有关“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 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 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义的全部内涵。 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 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列的。 C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提出了批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梁山享有最高权威,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 D历史上没有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组织上生分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屏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A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B成祖颔之 颔:点头C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3分)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B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D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7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5分)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9、本诗第三 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6分)10、名句默写(8分)(1)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2) ,烟光凝而暮山紫。(3) ,鸟倦飞而知还。(4)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倔强诗人牛汉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是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他的话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的样子,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那不是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2)本文引用传主、传主作品及他人的评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牛汉有哪些方面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4)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这一实验震惊四方。B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啊。C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敬如宾,生活美满幸福。D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应相信自己的努力,积极参与。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是来自埃及和东方。B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断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理有组织完美的语言。C看着父亲那灰白的头发,微驼的背影,使我不禁热泪盈眶。D台独分子进行分裂活动为岛内绝大多数民众所反对,他们是爱国,维护祖国统一的。1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春天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能享受的一切,轻松地解除了心头的焦虑和感情上的纷扰,从大自然的微笑中,显露出来。 充满了闲适欢愉感受到了闲适欢愉 田野将是一片新绿,飘逸着令人沉醉的馨香,到处倾泻着春天的歌 田野将是一片新绿,飘逸着春天的歌,到处倾泻着令人沉醉的馨香 大地整个一副快乐的神态整个大地一副快乐的神态A B C D1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5分)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16、为下面一则消息拟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今天说,面对知识型经济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将大力投资教育,以提升年青一代的教育素质。董建华是在香港体育代表团出席亚运会授旗仪式致辞时说这番话的。董建华说,香港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知识型经济需要大量的有知识的人才,特区政府已下定决心,将对教育作大的投资,以提高年青人的教育素质,为香港的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董建华说,青年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他说,特区政府将会致力于为青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使青年人在各方面不断装备自己,发挥所长,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6、 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二语文答案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1BA项中的“解决各种矛盾”与“唯一”两个词语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义”的追求与表现,而不是其“全部内涵”;D项,“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和“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表述。 2CC项的说法语原文中的“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意思不相符。 3D该项的说法与原文的阐释不一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4C(执:逮捕)5B 6D(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7(10分)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5分,“顾”“末视”“明”“致”各分,大意1分。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5分,“力请” “即” “济” “死”各分,大意分。【参考译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参考答案:(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5分)(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1)BD(B 3分,不仅是外在形象很像,更有被摧残的身心、悲惨的状况与半棵树也很像。D 2分,“从来没有悲观过”概括不当。可参照倒数第二段内容。)(2)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3)倔强,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直率,说话不拐弯,思想情绪都很外露。坚韧,有如华南虎般坚不可摧的坚强意志,有如半棵树般的英勇坚强。乐观,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在最困难的时候保持乐观心态。(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4)吴思敬教授的话首先是对牛汉人格的最精练概括和高度赞赏。文革时期,他写出半棵树华南虎那样的作品,没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骨气是做不到的。当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说他一惯写的是小我时,牛汉坚决反驳,没有奴颜婢膝。吴教授的话也是对当代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当代中国文人敢说真话的如巴金、莫言、等像牛汉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值得尊敬!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解析:DA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 涂炭:烂泥和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与句中语境不符。B三人成虎: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出 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而句中要表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不吻合。C相敬如宾:宾:贵客.互相敬重就像与宾客相处一样. 相敬如宾只能形容夫妻关系,不能形容官商关系D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首当其冲: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13答案:B14 B 【解析】 注意各组语句的表达效果。“闲适欢愉”是人的感受。最后处“显露出来”的主语应是“大地”,“大地整个”修饰不当。15示例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生他养他的地方?示例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背诵着简单如画的诗句,谁不对远方的故土顿生眷恋?(答案不唯一)16.答案:香港将大力投资教育。六、作文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生命和人生)材料内容(关键词):商人,大钻石,切割,老技师,周密的切割方案,年轻徒弟,一举成功,经验,技术,勇气,不想价值。材料特点: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的命题,关注的是生命和人生的问题,材料带有寓意性质,但是老切割师的话已经为我们明确了立意的方向,所以,对此材料的审题并不会太难。这个材料与xx年全国一卷“抛掉顾虑”有某些相类似的地方。此材料立意方向明确,便于学生把握,写起来学生也会有话可说。审题立意:本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讲一商人发现的一颗价值不菲的大钻石需要切割,但切割成功会价值倍增,而不成功则会损失巨大,因而许多切割师都不敢冒风险。第二段讲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设计了一套周密的方案,而他却让他年轻的徒弟来切割,结果一举成功。最后材料用老切割师的话来点题:要想成功,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还要不顾及价值。所以本材料首选的角度应是谈勇气,其次可以写抛除顾虑,再次,也可以从新老共同完成此举的事来谈新旧交融的意义。(一)切割一颗晶莹剔透的大钻石要靠经验,要靠技术,但更要靠勇气。人生中的事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璀璨的大钻石,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当然我们需要有经验,需要有智慧的技能,但别忘了,我们更需要一份敢于剖开它的勇气与魄力。正如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的知识与技能,另外百分之八十五靠的语言交际的能力和激发热情的能力。”这激发热情的能力则正有那种敢于冒风险的勇气。(二)“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顾及成败,就不敢率性而为;顾及结果,就会畏首畏尾。不太看重结局,就会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不太看重价值,就会有把握好一切的魄力。人生当然不能事事无所顾忌,但是关键的时刻却更需要有敢于冲破顾虑的勇气。(三)老者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技能,年轻人为我们提供了勇气和魄力,看来,只有新老结合,我们才能破石成钻,粲然闪光的宝石才会闪耀在我们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