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华文部).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4672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华文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华文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华文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华文部)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一、 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黄亚果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xx 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 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对后世的许多中国人影响很大。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C“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实现幸福,即便是在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B不沉溺于物质享受不等同于不追求物质财富方面的幸福,先秦诸子在这方面强调的是要持一种淡泊的态度,因为他们更看重精神快乐。C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从而修身行道,先秦诸子认为这样做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D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B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所以,他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C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D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这是一个追求幸福之人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愚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节选自宋史蔡襄传)【注】和、扁:秦和、扁鹊,都是古代名医。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B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C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D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西京,这里指西安,我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东汉隋唐长安叫西京。移书,亦称“移”“移文”,是种平行文种,多用于晓谕和责备,重在改变对方看法。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之一。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朝廷官员因父母去世而居丧期间,必须离职回乡守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蔡襄是非分明。当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到贬谪时,他作诗讥讽高若讷;当余靖、欧阳修、王素获得重用时,他却作诗称贺。B蔡襄心忧国事。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并不能使天下太平。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宫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上奏请求废止此事。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5 分)译文: _(2)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5 分)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奉酬:酬答。表丈:表丈人。力疾:勉强支撑病体。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5 分)A诗首联主要叙事抒情,早春清晓,寒意犹存,诗人带病勉强坐起来,心生悲情。B颔联仍为叙事,写自己转瞬间又接待了客人,愁绪满怀,觉得自己也像这老人。C颈联以乐景衬哀情,春风轻拂,柳叶吐新,桃花红了枝头,衬托诗人内心悲愁。D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堪称炼字佳句,“嫩”“新”写出了早春的特点。E尾联写诗人眺望故乡,感慨万千,心生四海飘零而功名如同风尘的无奈与愁苦。9请结合诗句,简说诗人“悲”的原因。(6 分)_ _(三)名句名篇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云销雨霁,彩彻分明。_,_。(2)_,_?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奚惆怅而独悲?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寒 色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 “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xx年第7期,作者龙应台)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文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引入了话题,又启发了读者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灵的互动。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时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时儿女离巢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D第五段与第十二段虽然细节和情景有相似性,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强调这个家会怎样呢,意思是家容易破碎变得不完整,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组建家庭,以免受到伤害。12.结合整篇文章,分析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6分) 13.“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请说说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4.文章最后一段富含哲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的精神之天。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B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C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D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17文中加粗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18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时不时想恩师。感谢您曾送了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指出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路。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丁点心意,请您收下!19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中心并作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符合逻辑;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6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_五、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失败者对成功者抱怨道:“现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大街还是小路,每条路上都挤满了人,谁都想获得成功,可从哪儿去找到成功啊?”成功者平静地说:“那你不妨离开热闹的人群试试。”失败者不解地问道:“怎么,难道离开了人群,就能找到成功吗?”“是的,其实成功就是这么简单。”成功者说:“只要离开了拥挤的道路,找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那你就算成功了。”参考答案1C 无中生有,“个人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在原文中没有出处。2C 逻辑关系错乱,“修身行道”应该与“不沉溺于物质享受”是并列关系。“从而就”跟原文的关系不一样。“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3B 强加因果,“所以”后面的内容与前文并无因果关系,是对前面内容的解说。4D5A【解析】北宋时,实行两京制:东京为汴京,即开封;西京为洛阳。6B【解析】蔡襄并不担心一人的进退,而是忧心对贤士不能尽其用。7.(1)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要求取得效果了。(“日”、第二个“虽”、“责”各1 分,句意2 分)(2)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基础、桥墩)种植牡蛎用它来使桥梁更稳固,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句式1 分,“础”、“焉”各1 分,句意2 分)文言文参考译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去职离开国都,余靖争论救助,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退,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为这件事三个人都被贬斥。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讽刺高若讷,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取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张贴在幽州旅馆。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増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然而担任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诔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大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这是因为一邪被贬退那么其同类也被贬退,一贤被进用那么其同类也被进用。众邪一同被贬迟,众贤一同被进用,国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吗?虽然这样,但我很忧虑。天下的大势,譬如病人,陛下己经得到良医了,对之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还使百姓长寿。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当时有早灾、蝗灾、日食、地震的灾变,蔡襄认为:“灾害的到来,都是由于人事。几年以来,上天的告诫接连来到,推究之所以导致天诫的原因,是由于君臣上下都有过失,希望陛下能认真应付它。”奏疏出来,听说的人都感到紧张。被提升任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蔡襄更加履行职责议论朝事,无所回避。吕夷简为平章国事,宰相以下的官员到他的住处讨论政事,蔡襄奏请废除。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请求减少省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进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知开封知府。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往来畏其险恶。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基础、桥墩)种植牡蛎用它来使桥梁更稳固,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治平三年(1006),其母亲去世。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五十六岁。乾道年中,赐国襄谥号叫“忠惠”。8B、(B 颔联承接首联,情感由“悲”而添“愁”,“愁伴客”“老随人”言诗人自己;E“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此句言四海纷乱貌。评分标准:对一项,得2 分;对两项,得5 分)9原因:老病漂泊。诗人清晓勉强支撑病体坐起来,觉得自己年老还在漂泊,不禁愁情满怀。思乡而不得归。诗人看到桃红绿绿,便禁不住眺望故乡,却还在漂泊不能回到故乡。天下纷乱。诗人说“四海尚风尘”,即天下还是纷乱不堪。(每一点2 分 ,共6 分) 10、(1)落霞,秋水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9)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1.DE(5分) 12. “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13. 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14.略;15B“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16D(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17A(文中加粗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18. “时不时想”改为“感念”“送了”改为“惠赐”“指出”改为“指正”“前路”改为“前程”“丁点心意”改为“一片心意”或者“区区此心”。19示例:梅花经过严寒的历练,才有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丽;蚌要经受沙砾的折磨,才有可能孕育出一颗珍珠;人也要经历风雨,才有可能见到彩虹。因此,当苦难来临,我们不应害怕,而要把它当成一次成就精彩人生的机会。(语言表达准确、简明2分,符合逻辑2分,修辞手法1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20、立意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 作文题,材料中,失败者和成功者就“如何寻找成功”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失败者抱怨在人群中难以找到成功,成功者为他指点迷津:“只要离开了拥挤的道路,找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那你就算成功了。”而成功者的这句话正是整个材料的关键句,围绕这句话有以下立意:(1)越过藩篱,另辟蹊径; (2)走自己的路,开拓进取;(3)成功就是不走寻常路; (4)拒绝盲从,走向成功。记叙文:记人记事的励志成功的人和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