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114607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1、 现代文阅读(36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扇子作为实用器物产生,却被逐渐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在重重“障扇”下出行,到读书人借“便面”遮面;从汉宫妇人托执扇抒弃妇之情,到魏晋名士持麈尾扇谈经书之义自古文人笔墨着重记叙的扇子,其实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缺少联系。然而在宋代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种种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次作为日用品受到了关注。在南宋移民的笔下,林林总总可发现专卖扇牌的、专卖扇柄的、专卖折叠扇或团扇的各色商铺这些悄然花样翻新的商品也许昭示着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那么这些商店中的扇子是怎样一番模样、又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何等观念?展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持扇的人物形象屡屡出现,他们手中拿的大抵是竹扇纸扇一类。这样的材质称不上奢靡,似乎与时人连饮酒都要全套银器的性子不符,但贵在轻便、又有其他材质无可比拟的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则往往施加装饰,在绢面扇子上以逸笔勾画花草虫鸟,成为所谓“画扇”。然而,市井中的宋人并不喜新厌旧。比起奢靡的王孙贵族,百姓们总是务实的。当扇子坏了,还有那些走街串巷以修扇子为业的匠人,用如今的我们已不能得知的技艺,将破损变为缺陷之美。不论装饰如何、工艺如何,宋人所使用的各式扇子在形制上大抵还是团扇,这也是自汉代班婕妤团扇诗起就萌发的传统。然而两宋的街头,一股源自异邦的新风已悄然暗度,带来时人眼中尚且陌生的折扇。根据宋史记载,早至端拱年间,二十余把折扇就作为礼物,被日本使臣进奉给宋太宗。之后,在北宋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国寺里,也出现了进口自日本的高级折扇。扇面上一改本土“画扇”上的花鸟图案,绘以清远萧瑟的山水,意境独绝。作为舶来品的折扇并未能在北宋民间流行开来。不过,在南宋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观。在梦粱录中,吴自牧记载了都城中的铺席,其中就有“周家折叠扇铺”一项。也许当时的匠人吸收了折扇的形式,仿制出了汉地的版本,并且成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以至于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同时,南宋人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也提到了自己对“倭人之扇”的看法。不同于北宋前辈们的赞叹之情,他批评日本折扇“或作不肖之画于其上”。从“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到“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这样的转变,是不是又暗示了中国匠人贩卖的仿制品,精致程度已出于发源地之上呢?小市民的扇面一挥一摇,不止驱散江南酷暑的清风,更让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褪去。持一把图案灵动的画扇,或带着异国风情的折扇,能为寻常的路途增添几分清凉与情趣。扇子花样翻新,始终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更难得的,是有生长于斯的文人将这些风貌,用始于宋的视角与风情,一一记叙下来。(摘编自李怡淙掌中暗度故城风宋人生活中的扇子)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扇子产生后逐渐被赋予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到读书人,从汉宫妇人到魏晋名士,他们有关扇子的故事,其实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缺少联系。B.在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在宋代受到了普遍关注。C.在宋代,有卖扇子的各色商铺,其中的商品花样翻新。这说明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D.宋人的扇子多为纸扇竹扇,轻便又有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常用花草虫鱼装饰,成为 所谓“画扇”,宋人的喜新厌旧可见一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从扇子的演化历史谈起,指出扇子从实用器物到被赋予了象征含义,从古代说到宋代,引出论述的话题。B.第四段将团扇与折扇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论述,指出折扇在装饰工艺上更加精巧,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C.第五段以南宋人在梦粱录和癸辛杂识中的记载为例,说明折扇在南宋的流行情况。D.文章论述层层递进,介绍了扇子的产生、发展,同时表明贯穿扇子发展变化的是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也许是南宋匠人的模仿与借鉴获得成功,折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甚至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这说明折扇在民间开始流行。B.“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这一评论,既是对日本折扇的批评,也是对中国匠人仿制品精致程度的肯定。C.从团扇到折扇,工艺上和装饰上越来越讲究,从学习借鉴到不断改进,说明创新在发展超越中的重要性。D.扇子花样翻新、图案灵动,在一挥一摇之间,驱散了江南的酷暑,从而也削减了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2)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黎明前夜陈德鸿大勇说,娘,回吧。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看看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小勇问,爹娘都好吗?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寻找弟弟回家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B.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知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超常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也促进了情节戏剧性的变化。C.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他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来掩饰自己来此目的是难以启齿的。D.小说中韩姓男子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这令他非常自豪,所以他希望儿子呆在部队继续打仗立功;同时他在卖骡子时欺骗过赵大勇,因此这个人物身上的小农意识浓厚,这点是作者要批判的。5.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围绕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变化去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 6.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3)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就像太空竞赛定义20世纪一样,人工智能将定义21世纪。孩子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的“秘密武器”。中国希望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怎么做到?教育中国年轻一代成为世界最出色的计算机科学家。 在阿尔法狗击败人类围棋选手6个月之后,笔者到上海实地了解中国的学校如何赋予他们优势。在万航渡路小学,二楼的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开始当天的课题:如何用数轴表示分数。几分钟讨论后,年轻老师通过多样的活动与学生互动。这些活动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确保孩子们尽可能多地练习动手实践。 中国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年轻人如何能成为高科技先驱者。上海前市教委副主任预测,很快“数字信息处理”将被包括进中国高考的核心科目。他还设想学生在教室里跨学科学习,比如设计手机,目的是提升设计、工程和计算机技能。 眼下,中国似乎处于更好的条件以吸收、利用并掌握21世纪主导权所需的最大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少年。(摘编自亚力克斯比尔德人工智能竞赛的“秘密武器”,xx4月21日新华网) 材料二: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xx人工智能产业地图”,从产业结构、产业分布、企业分布等多个角度,对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进行了系统分析。当前,人工智能企业的力量不断壮大, 新增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欧洲和亚洲市场。创新型AI企业快速涌现,我国成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接近1500家,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之一。美国仍然是人工智能核心发源地之一,其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正在快速跟进。在我国,北京人工智能发展领跑全国,沪、粤、江、浙等地也在提升发展。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为有两大关键工作需要落地。首先要加快关键环节布局,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化发展;其次要加快完善基础环境,确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摘编自信通院发布xx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xx4月21日人民邮电报)材料三:在GMIC大会的领袖峰会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做了题目为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演讲,他一再表示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所以,霍金呼吁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一定要规避风险,并警告人类意志转变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霍金呼吁,研究人员必须能够创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在具体的问题上,霍金称自己短期的担忧在无人驾驶方面,从民用无人机到自主驾驶汽车。比如说,在紧急情况下,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得不在小风险的大事故和大概率的小事故之间进行选择。另一个担忧在致命性智能自主武器。他们是否该被禁止?如果是,那么“自主”该如何精确定义。如果不是,任何使用不当和故障的过失应该如何问责。还有另外一些担忧,由人工智能逐渐可以解读大量监控数据引起的隐私担忧,以及如何管理因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带来的经济影响。而长期担忧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统失控的潜在风险,随着不遵循人类意愿行事的超级智能的崛起,那个强大的系统威胁到人类。(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最好的事也是最糟糕的事,霍金的演讲透露了什么,xx4月28日网易智能) 7.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将成为继20世纪的太空竞赛之后,21世纪最激烈最突出的全球竞争,但其发展也令人担忧。B.中国有更好的条件吸收、利用并掌握21世纪主导权所需的最大资源,即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少年。C.中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秘密武器”,就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练习动手实践。D.当前人工智能企业力量不断壮大,我国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之一,北京是其中发展最快的城市。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着手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B.十多年来,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总体趋势是逐年增加,美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总体趋势也是在增加,但美国的全球占比近年来却处于下降趋势。C.中国的AI企业在全球数量超过五分之一,成了除AI核心发源地美国之外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超出了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企业数量之和。D.霍金一再表示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可见他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乐观。9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在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上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 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承元者,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牢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不得称留后,事一关参佐,密表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烽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太和初,祖母丧,诏曰:“武俊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B.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C.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D.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监军,古代官职。唐以前为临时差遣,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权势极重。B.表,古代一种奏章名称,多用来陈述心意或表明对重大事件的见解,运用第一人称。如出师表陈情表。C.缗,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缗”与阿房宫赋中的“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都是古代的货币单位。D.烽,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用的信号,夜里点的火叫烽火,大多焚烧狼粪,因而“烽火”也叫狼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承元年少时就有谋略,有眼光。他十六岁那年曾劝说王承宗迅速率兵讨伐李师道,虽然他的建议遭到承宗拒绝,但在军中却引起众人的注视。B.王承元谋事周密,处事果断。面对北镇的胁迫引诱,为了稳定军心,他拿出家财全部赏赐给众人,随后拜请诸将,并斩杀了十个抗命者。C.王承元有军事才能,善于抵御外族入侵,保境安民。面对吐蕃的侵扰掳掠,他除了派兵占据要冲建筑堡垒,还修筑城墙围护商贾聚集地,让人们获得安宁。D.王承元宽厚仁爱,所到之处尽力为百姓谋福利。调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后,他请求朝廷把盐归属有关部门掌管,除在两河推行私盐禁令,兖、郓各镇也随之奉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译文: (2) 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注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北林出自诗经“鴥(y)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含思念与忧心之意。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B.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C.五六句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夜不能寐的场景。D.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蝶后“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15. 试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颈联的含意及作用。(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 。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是 , 。(3)蜀道难中借鸟儿惊飞林中悲鸣来渲染蜀道荒寂凄清意境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 ,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 ”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 ),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 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B.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C.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D.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B.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C.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D.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B.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C.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20. 下面是某文学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芙蓉文学社面向全体社员公开收集“我爱家乡”专刊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风土人情,推荐家乡的突出成就,努力传扬正能量。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力求“零差错”。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山光水色,榆柳桃李,暮钟鸣幽人隐,古代诗人崇尚闲适的田园生活。材料:雄浑 悲切 傲岸 乌江怨湘竹泣 孤烟直长河美 苍松挺荷花洁 西风昏鸦 边关黄沙 古道残阳 雪中红梅 大漠胡杨 石间劲竹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xx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A (B项,原文为“扇子第一作为日用品受到了关注”。C项,原文为“在南宋遗民的笔下”,不是“在宋代”;原文为“也许受到了更大的欢迎”。D项,原文为“市井中的宋人并不喜新厌旧”。)2.B (B项,原文没有将团扇与折扇进行多方面对比论述。)3.D (D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递进关系。)4.D(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与鉴赏。韩姓男子,他在小说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在儿子参军前后思想行为的变化反差,尤其是他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在儿子光荣牺牲之后仍能识大体、明大义的表现,深深感动了赵大勇。他让儿子继续呆在部队并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并且跟大勇道歉,承诺大勇换回那头病骡子。大勇正是受到他支持革命的精神的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才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所以,他是作者要赞扬的人物。)5. 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这里的寓意是指小说标题寄托或隐含的意义。小说的标题与小说内容息息相关,是读者透视小说内容的窗口。“黎明前夜”暗示意义明显,表层意思是天快亮或刚亮的时候,还要经历一段由黑暗到光明渐变的过程。联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变化发展和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就能发现其中深层的意涵。例如:从时代背景看,小说结局写“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既交代了时间,也交代了人物命运;从小说中主要人物所见所闻看,文中二次写赵大勇在西风口看到解放军南下“长长的队伍”,以及听韩姓男子自豪地介绍儿子在部队上的表现和对儿子期盼的话语,都明显地说明故事发生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暗示着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军队仍在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其中韩家儿子与赵小勇的光荣牺牲,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自觉的、真诚的拥戴与强有力的支持。这些都是得出答案第一个要点“暗示”的依据。当然,本篇小说主要是以赵大勇思想转变来设计情节的。作为农村贫苦农民赵大勇,淳朴、善良和相对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是天然合一的,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贫农的普遍特点。随着新社会的即将到来,解放了的广大农村社会也在悄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农村土地政策让贫苦百姓第一次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和幸福。然而,面对尚未完全解放的国家,是先顾小家还是先顾大家,却成了他们面临的抉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以赵大勇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在革命胜利前夜思想认识发生深刻转变的轨迹,刻画了他们最终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成为识大体、明大义,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农民的形象。这些都是得出答案第二个要点“意味”的依据。】6. 照应小说的开头(使小说前后照应),交代赵小勇这个人物的结局,使小说的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强调革命胜利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安排,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如下艺术效果:一是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本篇小说以找回在部队里当兵的弟弟赵小勇为中心事件展开故事,因此,能否找回弟弟成为整个故事的悬念。在寻弟过程中,大勇巧遇韩姓男子,受其影响,大勇思想认识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虽然找到了弟弟,却违背初衷、隐瞒母亲的嘱托,反而鼓励弟弟留在部队里。小说至此,开篇的悬念虽已释然,然而又制造出新的悬念解放了全中国,赵小勇能否平安回家?所以,故事尾声既呼应了小说的开头,又交代了人物的归宿,使小说组织结构完整且有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更多回味深思的空间。二是深化作品主题。本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赵小勇等革命战士如何在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作战、壮怀激烈的场景,而是把重心放在赵大勇寻弟过程中思想认识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描述上。目的是透过普通百姓在曙光即将照亮全中国之际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变化与转变,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揭示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觉悟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离不开军队与人民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因此,以赵小勇光荣牺牲作结,能使小说立意更显高远。三是强化了作品的悲剧美。这样结尾,一方面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性,再现了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小说人物为了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不惜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乃至最宝贵的个体生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7C ( 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孩子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的秘密武器”,而“尽可能多地练习动手实践”只是培养孩子的方法和途径。)8B ( A 项,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是“ 中国希望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C项,以偏概全。美国只是AI“核心发源地之一”,中国AI企业数在全球占比为22%,并非“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企业数量之和”。D.于文无据。霍金的观点表达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是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识,并不能据此判断他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乐观”。)(5分)9第一问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掌握数字信息处理等AI知识,让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成为高科技先驱者。加快关键环节布局,推动AI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完善基础环境,确保AI产业快速健康发展。(4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第二问:研究人员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必须是可以控制的。(2分)10.C (“祖母入见”为一个语言单位,“帝”是后一句的主语,排除A、D项;“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是两个表意明白的语句,应保持其完整性,排除B项。语段原标点: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11. C(“锱铢”不是货币单位,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12. B (B项时序错误。“拜请诸将”应在“拿出家财全部赐给众人”之先。)13.(1)王承元于是答谢说:“诸君不忘记王氏以及我这个小孩子,假如有命令,难道能听从我吗?”【“谢”(答谢、致谢)“苟”(如果)“其乎”(疑问反诘句,“难道吗”)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句子大意给2分。】(2)诸君不想让我离去,本意固然很好。虽然这样,抗拒天子诏令,我获罪怎么办?【“虽然”(古今异义词,古义“虽然这样”)“格”(抗拒)“奈何”(疑问代词,怎么办)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句子大意给2分。】14.C (手法应该是以动衬静)15.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它孤独地飞翔在慢慢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外野”与“北林”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塑造了诗人孤寂郁闷的形象,表达愁闷凄苦之情。16.(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17.A (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第一横线处事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填入“无伤大雅”恰当,填入“无关大局”则无用对象,不合语境。伤筋动骨: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能与后面的“面目全非”构成递进关系。遍体鳞伤:形容受伤很重。但与后面的“面目全非”不构成递进关系。“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意思是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比较二词,前者强调相差很远,完全切合句意;后者强调损失很大,不合语境。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切合句意。耳闻则诵:是说记忆力好。不合语境。)18.B(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漏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B项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文无关,本文没有涉及。)19.D(原句犯有语序不当的语病,不合句内逻辑,更有甚者不合整个语段的主旨和逻辑关系。A、B、C三项的修改仍然存在原句的毛病。A项“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应调换语序,“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B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将原本是唐朝以后1000多年的时空纳入了唐朝之内。整个语段意在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唐诗作品与最初的版本的作品大不一样,而C项“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这就偷换了“大不一样”的内容。D项修改了上述所有语病。)20.“收集”改为“征集”,“反馈”改为“反映”,“推荐”改为“推介”“传扬”改为“传播”或“传递”“斧正”改为“改正”21. 边关黄沙,大漠胡杨,孤烟直长河美,古代诗人赞赏雄浑的边塞风光。 西风昏鸦,古道残阳,乌江怨湘竹泣,古代诗人品味悲切的家国情怀。 石间劲竹,雪中红梅,苍松挺荷花洁,古代诗人讴歌傲岸的人文精神。22、 作文解析【解析】试题给出苏轼的六句诗词,要求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来立意,考生构思立意时,应抓住各句诗句的内涵,并建构所选的诗句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之为纽带,阐发自己的感触和思考。如选与,谈阅读“有字之书(书籍)”与“无字之书(社会)”的体悟,经典著作值得反复读,需熟读深思,方能得真知,得深知;而阅历社会,常须跳出自我经验之局限,才能体察真相。如选与,谈人生需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自我调适,涵养浩然正气。 如选与,谈人生处处有风景,要珍惜拥有,热爱生活。如选。谈人生要达观、自行,坦然面对得失,坚守初心,善养浩然正气等等。附翻译:王承元,是王承宗的弟弟。有深谋大略。十六岁那年,他劝说王承宗迅速率兵共同讨伐李师道,王承宗小看他,不采纳。但军中往往有人手指而注视他。王承宗去世,还未发丧,大将图谋拥立其他人为节帅。参谋崔燧与各位将校商议,用祖母凉国夫人李氏的名义命王承元继承。王承元哭泣而且叩拜辞谢,不接受,诸将坚决请求,王承元说:“皇上派宦官监军,何不先请示监军使?”监军使到来,又同样任命他,王承元于是答谢说:“诸君不忘记王氏以及我这个小孩子,假如有命令,难道能听从我吗?”众人说:“我们只听从你的命令。”王承元便在衙署偏房就职办事,约定左右不得称节度使留后,有事情一旦关涉部署,事情都由参佐决定,可秘密写奏章请求节帅呈报朝廷。穆宗下诏起居舍人柏耆安抚。授任王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北镇用两河旧例胁迫引诱,王承元不听,诸将都后悔了。柏耆到来,士兵在军中号哭,王承元下令说:“诸君不想让我离去,本意固然很好。虽然这样,抗拒天子诏令,我获罪怎麼办?以前下诏赦免李师道死罪,李师道想要带全家族西去,诸将阻止不让他去,以后诸将又共同杀了他。今天你们万幸放了我,不要使我与李师道一样。”于是王承元一一拜请诸将,诸将无话可说。王承元便拿出家财全都赏赐给大家,斩杀了十个不听命令的人,军队才安定了。此时谏议大夫郑覃安抚军队,赐给他们军钱一百万缗,赦免囚徒,慰问孤独、残疾不能自理的人并分给他们粟帛多少不等。王承元离开方镇,左右的人收集器用钱币自愿跟随,王承元让他们掏空囊中东西不要留在身边。入朝,兄弟授任刺史的有四人,在朝廷做官的有四十人。他的祖母入朝拜见,皇帝使皇后礼遇赏赐非同一般。调任王承元鄘坊丹延节度。不久调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北面接壤泾、原,地势平坦很少有山岩险阻,吐蕃屡次入侵。王承元占据要冲建筑堡垒,派兵一千人防守,皇帝下诏号称临汧城。州府城东商旅聚集,不时被蕃虏剽抢掠夺,以致需要用烽火相互告警,王承元修筑城墙护围住这个地方,人们才感到安宁。因功劳被封岐国公。大和初年,王承元的祖母去世,皇帝下诏说:“王武俊在动荡时期,拯救安定逃亡的人,功劳记载於史册。如今李夫人不幸去世,赠给置办丧葬以及抚恤的钱物应当加重。”并供给仪仗安葬。大和五年,王承元调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开始,私盐禁令不曾在两河推行,王承元请求把盐归属有关部门掌管,由此兖、郓各镇都奉行盐法。王承元本性宽厚仁惠,所到之处都给百姓带来恩惠。去世,享年三十三岁,追赠司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