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603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鲁桓公六年,楚武王伐随。随侯认为自己祭神的物品丰富、干净,有神明保佑则不惧楚国。大夫季梁却说“夫民,神之主也”,若君主不能使百姓安居,将无法得到神灵保佑。季梁的言论( )A体现了唯物主义B可见思想领域“百家争鸣”C体现了人文精神D否定了祭祀制度的合理性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构建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5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6梁启超说: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表明梁启超认识到(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7在谈到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有人以南宋郑思肖相比:“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和文化维系。日暮家国何在?这才是永远的乡愁。”郑思肖的绘画( )A高度纪实,寓情于中B强调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C构思独特,造型夸张D注重传达主观情感和思想8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影9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10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维新派未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1119世纪末,康有为以西方有耶稣纪年为由,主张废除历史上的帝王纪年,改用“孔子纪年”。20世纪初,革命派提出采用“黄帝纪年”。其共通之处是( )A否定君主权威B引介西方理论C实现救亡图存D近代民族意识勃兴12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13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征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14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上述史实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B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1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16从1949年到1978年的将近三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高。这是由于人们误把“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 )A“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B“怎样管好中国共产党”C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D“什么是社会主义”17对于柏拉图来说,法律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但是,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完全相同。法律正义是“诉讼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获得的后果或判决。这说明( )A道德正义仅仅是法律正义B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C只有法律能保障社会公道D法律正义服务于道德正义18“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 )A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B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并未激化D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19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C实现了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20“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民主共和B君主立宪C主权在民D三权分立21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 )A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B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C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D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22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A权力的运用须体观人民意志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C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23某学说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力学定律D相对论24有人欣赏蒙娜丽莎后,感慨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现了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B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C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群众的美丽D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故有忠君即爱国的思想。在民众家中,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摘编自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古希腊的家庭是城邦生活的最小共同体单位,家庭的代表是父亲,即使是儿子的债务也要算到父亲身上,父亲对家庭成员有绝对的控制力。儿子作为城邦的延续者,一方面要顺承前者,另一方面则逐渐从父亲手里接过家庭的掌控权,之后还要孝敬赡养父亲。希腊城邦的继续巩固和维持需要所有公民同心协力,为此需要使每个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并将城邦的意志贯彻到家庭的意志中去,父亲就负责执行这一职责,即教育后代,防止有人引诱他们学坏。摘编自古希腊和基督教家庭观比较材料二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人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摘编自大公报(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国家观念与古希腊家庭城邦观念对各自文明产生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推动中国古代家国意识向近代民族主义演进的因素。(9分)26(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摘编自张涛等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材料二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9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围绕该主题对以上史料分别作出解释。从该角度出发,请你对孔子作出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