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9875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土地私有制度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源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故B正确。AC两项不是根源,应排除。D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表现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的识记。2.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A. B. C. D. 【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灌溉工具的变化。3.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千耦其耘D. 集约经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千耦其耘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出现在商周时期,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集约经营是现代生产方式,都与题意无关,故B、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农业精耕细作4. 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A. 西周B. 秦朝C. 南北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北齐书,可以判断该技术出自南北朝,故选C。大约在东汉末,我国已可能出现了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使这种新的炼钢方法趋于稳定,操作更加方便、实用。西周和秦朝在南北朝之前,排除;明朝在南北朝之后,排除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冶金业5.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示的财富不可能有A. 精美的青铜酒樽B. 削铁如泥的钢刀C. 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D. 色泽鲜艳的粉彩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否定式选择题。武则天时代不可能拥有色泽鲜艳的粉彩瓷。粉彩瓷是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所以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的进步。6.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 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正确;、和不属于变异的体现。排除。7.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A. 商业贸易管理B. 军政事务管理C. 行政机构管理D. 文化典籍管理【答案】A【解析】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市长是城市中负责商业管理的官员,汉代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六大城设市长,故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8. 临安春雨初霁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其中“深巷卖杏花”这种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A. 西汉B. 南北朝C. 北宋D. 明朝【答案】C【解析】“深巷卖杏花”说明城市的坊市界限被打破,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故C正确;西汉时期城市的坊市界限没有被打破,故A错误;南北朝时期也没有打破坊市界限,故B错误;明朝并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开始时间,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巷卖杏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坊市界限被打破的角度进行正确理解,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 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非常多,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外出经商,年老时归家务农。A C两项说法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联。材料中“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说明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观念仍占主导,只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这种观点受到冲击。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0.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 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 明朝造船技术落后D.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答案】D【解析】“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主要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正确;明朝实行禁止海外贸易,错误;中禁绝不符合史实;中造船技术落后不符合史实。11.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 商品经济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 自然经济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说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A. 香港地区B. 沿海地区C. 北京地区D. 内陆地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所以它最早应该出现在沿海的开放的城市,香港在西方入侵后成逐渐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排除A项。CD两项不具备民族经济最早产生的客观条件,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13.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进行生产,它“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 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材料中的行销于欧美两洲是强调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该企业当然不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而是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该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已经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该企业的确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14.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B. 华侨们竞相回国投资办厂C. 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 各类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时间限定,“民国初年”指的是19121919年,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四个选项均为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发展局面的原因,C项是外因,A、B、D三项都是内因,而B、D两项均是由A项产生的。正是由于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而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故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5. 下表是1927、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年份项目1927年1936年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209.90万枚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数1.35万台2.55万台A.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27年到1936年是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故选C。A项是在1912年之后;B项是在一战期间;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6.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发展艰难,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故选D。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可见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所调整,排除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排除B;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逐渐解放,排除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的原因17.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 “一五”计划实施B. “大跃进”运动开展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 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一五”计划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由于工业化建设,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加,故选A。B是1958年;C也是1958年,都于图片时间不符,不选BC。至1957年,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D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一五计划【名师点睛】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8. 1954年,毛泽东提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在农村实行了A. 土地革命B. 农业合作化C. 包干到户D. 人民公社化【答案】B19.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写道:“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 土地改革的进行B. 三大改造的完成C. “一五”计划的实施D. 人民公社的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此题关键是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所有制形式,私有经济被消灭。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大改造20. 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大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出现的矛盾,年中共八大分析,正确;、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1. 自从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 农民要求实行土地私有制B. 农业合作化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C. 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状况D. 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败【答案】C【解析】“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说明农村实行的这一举措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导致屡禁不止,C正确;此时土地属于公有制,A错误;B中抵制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失败说法错误。点睛:历史史实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可以以安徽、四川农民率先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搞“包产到户”为例来理解。22. 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A. 调整工业布局B. 实行政企分开C. 增强企业活力D. 鼓励租赁经营【答案】C【解析】根据“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反映了权利的下放,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故C正确。题干与调整工业布局无关,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23.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长江三角洲属于A. 经济特区B. 沿海开放区C. 沿海开放城市D. 沿江开放城镇【答案】B【解析】1985年国家决定开放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故B正确;A是1979年;C是1984年;D不符合材料主旨。24.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与这段歌词密切相关的史实是A. 邓小平南方谈话B. 决定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 确立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方针D.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扩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A正确;B是1991年;C是中共八大;D是1984年。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A. 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B. 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 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的信息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导致经济词语描述变化,故C项正确;A时间不符;B中废弃说法错误;D时间不符。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名师点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经济新现象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2)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3)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以此归纳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得出其新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第二小问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得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材料三可是,上面所述的这一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的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上材料均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思考材料二中指出的“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答案】(1)条件和可能:指的是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2)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又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一、二和三从破坏传统经济、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回答。 (3)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形式回答即可。28.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材料二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xx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依据材料二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3)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答案】(1)态度:肯定。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2)特点:发展集体经济。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解析】第(1)问应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第(2)问分别依据材料2和材料3的有效信息作答.(3)问可综合前三问的结论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