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44312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一、选择题(每小题两分,共60分)1.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实现了家国一体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国独立性较大,从材料中的“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来看,说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也是西周政治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对象包括“先代贵族”之后,所谓“先代贵族”指的是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xx余年间的首领和帝王,众多当时存在的政权得以合法化。周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卫周王室安全B. 打击殷商残余势力C. 维持社会的稳定D. 强化周王的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先代贵族”指的是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xx余年间的首领和帝王之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巩固奴隶主的统治,C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广建诸侯国,保卫周王室安全,A错误;先代贵族包括殷商的后代,B错误;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错误。3.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鲁隐公)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鲁桓公)何以贵?母贵也。”这种立嗣方式A. 实施的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D. 表明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宗法制的精神,实施的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宗法制的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且这一时期尚未产生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反映了“子以母贵”,并非“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贤德”,而是强调该立嗣方式具有宗法制的思想,排除D。4.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B.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C.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称谓可知,虽然前后都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而是强调该现象反映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排除A。材料中的称谓有些不涉及性别,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材料反映了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D。5.明朝虎墩崔氏族谱中的“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C.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族约的内容涉及一个家族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家族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家族秩序,从而有利于凝聚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贵族政治,而是强调族约具有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A。材料强调族约具有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不是强化专制统治,排除C。约束家族成员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为了追求政治平等,而是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从族约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 贵族拥有诸多世袭特权 B. 蛮夷的入侵C. 贵族承担众多义务 D. 周王室的奢侈腐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各级贵族按血缘关系世袭官位,造成地方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势力越来越小,因此出现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局面,A正确。蛮夷的入侵不涉及西周内部国家结构的问题,B错误。贵族承担对周天子的义务应该是联系加强的表现,C错误。王室是否奢侈腐败与此题关联不大,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使西周与夏商相比,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但分封制下,各级官吏世袭,很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庞大,不服从中央命令,即松散和分散的特征。7.据考古发现,在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大批被砍去头颅的人骨架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人性”,这说明了商代的统治具有残酷性的特点商代政治具有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商代统治具有迷信色彩的特点商代政治已初具宗法制的特点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8.史记载:“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六国贵族是亡秦的主要力量B.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C. 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D. 司马迁记载上述史实是要歌颂汉武帝治国有方【答案】C【解析】材料列举了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暴虐无道,秦的灭亡和这三者一样也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故C项正确。因为秦统治者的残暴专横,陈涉才会揭竿而起,人们纷纷响应,最终使得秦朝灭亡,排除A。材料论述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而非主要强调秦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汉武帝治国的内容,而是强调统治者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9.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B. 三省六部制度C.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D. 科举选官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位是世袭的,地方则由非世袭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僚管理,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三省六部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0.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 职位世袭的权力B. 建立武装的权力C. 行政管理的权力D. 设置官员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和郡县制度下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管理权力相同,故C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任命,故A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权力,故B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错误。11.秦朝置闽中郡,福建作为正式行政区归入中央版图。当时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 考试选拔B. 皇帝任命C. 地方推荐D. 世代相袭【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郡县制下,其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故选B;考试选拔官员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故A与题干中的秦朝不符,故排除;地方推荐的做法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中体现的,故C也与题干中的秦朝不符,所以排除C;世代相袭是世官制下官员产生的办法,一般在先秦时期,故与秦朝不符,所以排除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使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12.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 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B. “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C. 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D.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不对,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C不对,三教合流发生在唐朝;B不对,“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A符合题意,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体制的形成1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D. 建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故答案为C项。统一度量衡、货币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排除B、D项。1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九卿的设置用于分管国家与皇家的事务,材料体现出国与家相互交融的特点,故正确选项为D。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点15.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 分封制和宗法制B.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C. 三公九卿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吕思勉所说的“部落时代”就是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就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就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A正确;B、C、D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排除。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备考时重点关注:知识角度: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分封对象、内容、影响、及其与宗法制的辩证关系。史观角度: 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可从真切的社会遗存或民间的史料着手,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史料角度: 设置新颖史料,达到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现实的情感价值观,其史料主要表现在:祭祖类上, 如家谱、家族牌匾等。热点角度:宗法制显著的血缘宗法色彩容易唤起人们追念先祖、心向团圆的内心情感, 这有利于家庭的亲睦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对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有深远意义。16.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C.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D. 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答案】D【解析】A项表述了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事实,因此该项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史识”,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属于历史事实,是“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对三省六部制评论,属于“史论”,故C项错误。D项是综合整个中国史分析,得出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17.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B. 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 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D. 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D项正确。A项是古代廷议制度的目的之一,排除;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C项是君主专制独裁的结果,排除。18.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察举制以“孝,廉”即品行为主要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的标准分别是门第声望和考试成绩,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9.“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 刚刚开始设立B. 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 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 逐渐失去其作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政事,故C正确。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材料所述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其作用越来越大,排除B、D项;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监察制度20.唐朝时名门望族子孙得以拜相的比例依然高于庶族子弟。下表反映的是唐朝不同时期,名门望族子孙拜相者入仕途径所占的百分比。此表说明时期唐前期唐中期唐后期依靠门第776%46%165%依靠科举121%34%823%A. 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B. 科举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C. 名门望族依靠政治特权保持家族振兴D. 文化素养是名门望族延续实力的重要优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名门望族子孙拜相的比例依然高于庶族子弟,名门望族子孙中依靠科举入仕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文化素养成为名门望族延续实力的重要优势,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更加强调才识选官,而九品中正制强调门第选官,排除。材料强调文化素养是名门望族延续实力的重要优势,而不是依靠政治特权保持家族振兴,排除C。2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指公正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对荐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不公正不合理,故D正确;察举制不是按门第选拔官吏,A错误;科举制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B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不是才德,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2.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三公九卿制B. 中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指秦朝的中央官制,丞相为百官之首,与题干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B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但是与题干中“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不符。D项中书省制度是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丞相权力较大,与题干不符。C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3.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A. 同平章事B. 枢密使C. 参知政事D. 三司使【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宋代为分散宰相的财权,设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为三司使。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文中的应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说明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据此推断应该是元朝的行省,这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的“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A. 在西藏设立行省B. 以宣政院管理西藏C. 在西藏设置卫所D. 设置驻藏大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元朝是中国疆域最广阔的一个朝代,西藏也是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和全国的佛教事务。A选项错误,西藏并没有设为行省;C选项说法错误,西藏没有卫所;D选项是清朝的措施。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政院【名师点睛】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结束了中国内地长达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26.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明朝皇帝下令A. 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 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 设军机处为辅政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1384年是明朝初年,此时已废除宰相制度,导致皇帝政务负担繁重,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故答案为C项。此时丞相已被废除,排除A项;中朝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明朝没有设置,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中央机构,排除D项。2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 中朝内阁军机处B. 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 中朝御史府军机处D. 尚书台都察院内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依据所学,御史府、都察院是国家法定的监察机构,并不是皇帝的内侍、贵戚,故排除B、C、D三项;汉代的中朝、明代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均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8.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说明他试图A. 改革选官制度B. 强化君主专制C. 消除地方割据D. 巩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君不能躬览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太祖主张削弱大臣即丞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也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的巩固,故D项错误。29.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A. 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B. 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C. 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D. 军机大臣拥有对军国大政的决定权【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全国的军政大事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军机大臣对军国大事没有决定权,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30.中国古代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其演变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A. 呈现皇权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 说明地方权力越来越大C. 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D. 这种演变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对相权的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皇权不断得到加强。故答案为A项。中枢机构的演变与地方权力变化无关,排除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排除C项;这种演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排除D项。【点睛】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这为以后的政治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1题24分,32题16分)31.材料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3: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1)材料1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2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据材料3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分析得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的对象是“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2)从材料中的“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联系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种制度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等方面来回答。(3)从材料中的“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以看出,元朝疆域辽阔。联系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这一制度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行省制在当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来回答。3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每种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答案】(1)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历程,选官依据分别为:血缘、品德(孝廉)门第、考试成绩。(2)积极影响: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局限性:考试科目和内容,逃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古代的选官制度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世官制依据血缘,察举制依据品德,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2)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弊端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考试科目和内容、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