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技术操作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60380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痰技术操作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吸痰技术操作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吸痰技术操作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分类号: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 DB52/T XXX20XX吸痰技术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20XX-XX-XX 发布 20XX-XX-XX 实施贵 州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DB52/T XXXXXXXXX2目 录前 言 31 范 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基本要求 65 操作程序 66 吸痰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117 吸痰装置的维护 .12DB52/T XXXXXXXXX3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贵州省人民医院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永春,方茜,李业涛,付红英,张慧,郭晶,陈信步,龙娟,祝婕,黎维芳,李琨,谢贵华,梁园园,李昕建,黄付梅,王福燕,滕娟,王婷,张颖,胡约建。DB52/T XXXXXXXXX4吸痰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吸痰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操作程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吸痰装置的维护。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吸痰技术操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吸痰法 aspiration of sputum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误吸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3.1.2开放式吸痰 open suctioning technique利用机械吸引,经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无力咳嗽、年老体弱、危重、昏迷、气管切开、麻醉未清醒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不能有效自主咳嗽的患者。3.1.3密闭式吸痰 closed suctioning techniqueDB52/T XXXXXXXXX5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通道痰液的一种重要技术,使用时将密闭式吸痰管顶端通过二通阀门分别接在气管导管及呼吸机管道上,吸痰管尾端接吸引装置,插至所需深度时,按下负压开关即可吸痰。3.1.4浅部吸痰 shallow suctioning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末端。3.1.5 深部吸痰 deep suctioning将吸痰管插入至有抵抗(即气管隆突处) ,再往外回提 1cm 的深度为深部吸痰。3.1.6人工气道 artificial airway经鼻、口或经气管切开等途径置入导管所建立的临时气体通道。3.1.7 无菌技术 aseptic technique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3.1.8 标准预防 standard precautions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3.1.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接受机械通气 48h 后发生的肺炎,机械通气撤机、拔管后48h 内出现的肺炎也属于 VAP 范畴。3.1.10气管插管 endotracheal intubation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到病人的气管内。其目的在于麻醉期间保持病人的呼吸道畅通,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便于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进行有DB52/T XXXXXXXXX6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病人缺氧和 CO2蓄积;便于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的应用。3.1.11膨肺 manual hyperinflation以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插管相连接,给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吸气时深而缓慢,随即有 1030s 的呼吸暂停,然后快速呼气。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CS:密闭式吸痰(closed suctioning technique)DS:深部吸痰(deep suctioning)EI: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 MHI:膨肺(manual hyperinflation)OS:开放式吸痰(open suctioning technique)SS:浅部吸痰(shallow suctioning)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4 基本要求4.1 使用吸痰术时应在无菌操作下完成。4.2 实施吸痰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为注册护士和医师,并应定期进行吸痰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4.3 根据不同吸痰方法选择适宜无菌物品或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准备性能完好、运行正常的负压吸引器或中心负压装置。4.4 室温适宜(18-22) 、光线充足、环境安全整洁舒适。4.5 了解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体位舒适,情绪稳定。意识不清、昏迷等患者做好照顾者的解释及配合指导。5 操作程序5.1 基本原则5.1.1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采用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5.1.2 一次性吸痰管应为一人一管一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5.1.3 为患者吸痰时,避免痰液溅入医务人员眼部、面部及身体,建议穿戴口罩、护目镜、防护衣。5.1.4 吸痰全过程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5.1.5 操作前后应执行WS/T 313规定,不应以戴手套代替手卫生。5.1.6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DB52/T XXXXXXXXX75.1.7 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听诊器、手电筒、吸痰车、连接管、吸引瓶等装置的消毒方法应符合WS/T 367要求。5.1.8 标准预防 与患者近距离(1m 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如吸痰)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痰液)、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5.1.8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具体参照WS/T 311执行。5.2 经口/鼻吸痰5.2.1 适用范围适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5.2.2 用物准备治疗单、治疗盘、治疗碗、吸痰管(数根) 、听诊器、手电筒、一次性薄膜手套、中心吸引器、灭菌注射用水、贮液瓶、手消剂。5.2.3 操作前评估5.2.3.1 评估吸痰常规指征:听诊痰鸣音;观察血氧饱和度有无下降;5.2.3.2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有无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5.2.4 吸痰操作5.2.4.1包括经口吸痰和经鼻吸痰5.2.4.2经口、鼻吸痰应按以下步骤进行:a)操作者评估患者有无吸痰指征;b)操作者洗手、戴口罩;c)携物品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及注意事项;DB52/T XXXXXXXXX8d)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及负压;e) 检查患者口腔、鼻腔,取下活动义齿;f)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取侧卧45) ;g)连接吸痰管,试吸少量生理盐水;h)一手持吸痰导管末端,另一手用戴灭菌手套持吸痰管前端,带负压插入口咽部(10-15cm) ,然后旋转式退出气道内;先吸口咽部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i)吸痰管退出后,抽吸生理盐水冲洗;j)清理面部污物,询问患者吸痰后的感受,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观察病情变化;k)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l)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用消毒液毛巾擦拭治疗盘、吸痰车、压力表、听诊器,贮液瓶用同样浓度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特殊感染浸泡消毒45min)后清洗备用,治疗碗送供应室消毒,整理用物;m)洗手,脱口罩,记录吸痰时间、痰液的量、颜色、性状及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执行签字。5.2.5 注意事项a)按需吸痰;肺部听诊痰鸣音存在是患者最佳的吸痰时机。b)对一般患者采取经口咽通气管由外向内的方式进行吸痰。c)成人吸痰负压4053.3kPa(300400mmHg);儿童吸痰负压13.320kPa(100150mmHg) ;新生儿吸痰负压为10.613.3kPa(80100mmHg) ;d)吸痰前后应给予100%氧气吸入1-2min。e)每次吸痰时间应15s以免造成缺氧。f)患者常用吸痰体位为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推荐以侧卧45为最佳。g)吸痰深度为气管内分泌物所在位置,采用非零负压进入气管内吸痰法吸痰,即在吸痰时带负压进入气道内,达到预定深度后,旋转式退出气道内的吸痰方法;手法轻柔。h)吸痰前,检查电动吸引或中心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i)若口腔吸痰困难,可由鼻腔吸引;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帮助张口;j)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DB52/T XXXXXXXXX95.3 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5.3.1 适用范围适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5.3.2 用物准备治疗单、治疗盘、治疗碗、吸痰管(数根) 、压舌板、气囊压力表、听诊器、手电筒、一次性薄膜手套、中心吸引器;灭菌注射用水、无菌敷料罐、手消剂。5.3.3 操作前评估5.3.3.1 评估吸痰常规指征:听诊痰鸣音;观察有无呼吸机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有无下降;5.3.3.2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有无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5.3.4 吸痰操作a)操作者评估患者有无吸痰指征;b)操作者洗手、戴口罩;c) 携物品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及注意事项;b)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及负压;c) 检查患者人工气道的在位情况;d)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前给予患者 100%氧吸入 2min。e)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f)打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一只手将无菌巾放于患者一侧,打开生理盐水瓶盖。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连接吸痰管与负压管,试吸少量生理盐水,检查其通畅情况;g)人工气道吸痰时,可采用密闭式吸痰或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时,将密闭式吸痰管顶端通过二通阀门分别接在气管导管及呼吸机管道上,吸痰管尾端接吸引装置,按下负压开DB52/T XXXXXXXXX10关,将吸痰管插入预先设定的深度(通常是人工气道和转接器的长度) ,然后旋转式退出气道内。开放式吸痰时,未带无菌手套的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连接处,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巾上,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沿气管导管迅速轻送入吸痰管即可吸痰。5.3.5 注意事项:a)根据病情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密闭式吸痰、由外向内、非零负压吸痰法进行吸痰,机械通气患者吸痰负压 20kPa(150mmHg) ,特殊患者应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吸痰效果、吸痰次数、黏膜损伤度等因素来调整负压以达到最佳吸痰效果。b)儿童以浅部吸痰为宜,平均深度为12.9cm;成人如老年患者、危重患者、下气道痰量多的患者则应该进行深部吸痰更为有效,成人气管插管吸痰平均深度为36.13-46.31cm,成人气管切开吸痰平均深度为17.37-24.51cm。c)吸痰前后应给予100%氧气吸入1-2min。d)每次吸痰时间应15s以免造成缺氧。e)吸痰管管径大小为成人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儿童使用的应小于气管内径的50%-66%,婴儿小于70%。f)吸痰前,检查电动吸引或中心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g)采用非零负压进入气管内吸痰法吸痰,即在吸痰时带负压进入气道内,达到预定深度后,旋转式退出气道内的吸痰方法;手法轻柔。h)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以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提高吸痰效果。不应使用0.9%生理盐水滴入湿化。5.4 膨肺吸痰5.4.1 适用范围适用于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的患者5.4.2 用物准备气道湿化液、一次性吸痰管(数根) 、一次性无菌单、简易呼吸器、中心负压吸引器5.4.3 吸痰操作:DB52/T XXXXXXXXX11a)由两名护士同时进行,操作时由 A 护士首先连接简易呼吸器与氧气管,流量为10L/min,分离呼吸机与气管插管;b) B 护士按无菌操作规程吸痰一次,时间不超过 15s;c) 由 A 护士从气管插管注入 0.9%生理盐水 3-5ml 后连接简易呼吸器与气管插管,均匀挤压呼吸球囊,潮气量为平时潮气量的 1.5 倍,频率 10-12 次/分,持续 2min,同时由 B 护士左手五指并拢掌心呈空心状态,沿病人两侧腋中线位置由下而上叩击 2min;d)再由 B 护士按无菌操作充分吸痰后连接呼吸机。5.4.4 注意事项:a)使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前给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吸痰完毕再次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23min,以恢复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b) 膨肺时在气管插管内注入湿化液; c) 膨肺前需彻底吸净呼吸道分泌物;d)膨肺吸痰对循环有一定影响,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等;e)机械通气期间,严密监测呼吸机使用的参数,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调整氧浓度、辅助通气模式、呼吸频率及插管深度,定时查血气分析,观察呼吸机使用效果及停机指征;f)严格执行无菌操作。5.5 其他吸痰方式5.5.1 注射器吸痰应按以下步骤进行:a)吸痰前,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b) 检查注射器是否完好;c)操作者用 50ml 以上的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5.5.2 紧急情况下注射器吸痰应注意以下事项:a) 注意吸出痰液的处置,做好自身防护;b)吸痰完毕,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梗阻情况有无改善;DB52/T XXXXXXXXX12c)必要时使用中心负压吸痰或电动吸痰器后续治疗。6 吸痰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6.1 气道粘膜损伤插入患者口鼻、气道时,一定关闭负压,待到吸痰位置时,再松开负压进行吸引,吸痰超过过程中手法应轻柔。6.2 肺部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管一人一管一用。6.3 低氧血症吸痰前和吸痰中均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对于吸氧或带呼吸机的患者,吸痰前后予以加大氧流量或纯氧 2min,以较快地提高血氧饱和度。6.4 高血压或低血压吸痰前和吸痰中均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待血压相对稳定再行吸痰。6.5 心律失常吸痰前和吸痰中均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律,心率太快或太慢立即停止吸痰。6.6 颅内压增高对于脑部损伤等患者,吸痰前和吸痰中均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心率/律及血压,一旦患者吸痰前出现生理指标不稳定的情况,更应该谨慎并判断是否可延后再进行吸痰操作。7 吸痰装置的维护7.1 调节负压前应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7.2 吸痰装置每 24 小时更换 1 次,遇特殊情况时,随时更换。7.3 电动吸引或中心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吸引瓶内液体达 2/3 时,应及时倾倒。DB52/T XXXXXXXXX137.4 吸引瓶内应放少量消毒液,以避免痰液粘附于瓶底。7.5 电动吸引器关机前务必要先让负压降到 0.02Mpa 以下。7.6 开启储液瓶前应先关机后放掉负压。7.7 严禁在拆储液瓶装置的情况下使用吸引器。7.8 密闭式吸痰装置更换频率不超过 72 小时为宜;常规吸痰装置备用期间每周更换 1 次,使用中的吸痰装置更换时间为 24 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