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34855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4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5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6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围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7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8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A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C司法审判海透儒家伦理 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10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11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12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A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1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4右侧反映的是一则有关问路的对话场景。老者最后一句说的“LI(音)”实指()A“赵钱孙李”的“李”B“鹏程万里”的“里”C至理名言”的“理”D“仁义礼智”的“礼”15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16宋神宗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作坊各为一个,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表明当时()A战时武器以火药武器为主 B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C政治重视新式武器的研发 D火药武器生产组织严密17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C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8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天工开物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 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 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19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20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21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22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23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唐朝某诗人说:“诗之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该诗人可能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24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25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26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27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28韩国客轮“岁月”号发生事故下沉,船长李俊锡却抛下乘客率先逃离。甲同学说:“求生本能使然,没有必要指责人家”;乙同学说:“丧失了一个船长应有的责任心,应受到强烈谴责”。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最接近()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29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30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3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32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A 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废先王之教”,“以法之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1)简要概括材料一、二中韩非子和孟德斯鸠的思想。(12分)(2)请从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角度说明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不同。(8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这句话?(5分)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类型朝代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农业1626154121314271262大一统1312592441121358325343283440手工业404306347354527474339374546医药20180884110141621031312其他11100001901012020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3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9分)(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