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I)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09528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I)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I)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I)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不负众望,履践了自己的诺言,因此备受人们的欢迎。B .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是不可亵渎 , 不可伤害的。C . 徐伯伯种植各类花草独有一套方法,他家庭院冬天也绿意盎然,可谓妙手回春。D . 在港珠澳大桥长达8年的建设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 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深海造桥技术难题。2. (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删去“不要”)B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旨在让人们重视阅读。(删去“目的是”或“旨在”)C . 地震之后的救灾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是要先提供足够的避难处所来安置当地灾民。(删去“最重要的”)D .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左右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将“繁茂”改成“繁殖”)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定风波) (2)可怜身上衣正单,_。(卖炭翁) (3)2019年春节,“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唱响大江南北,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不由使人想起艾青的诗句:_?_。 (4)家信,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与“家信”有关的古诗词(连续两句):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4. (1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房子窗前有一棵洋槐,每天一睁眼,它就(kn)_切地看着我,像一位(hu)_人不倦的圣人,不休不眠地教导着我;有时它又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悲天(mn)_人地望着垂头丧气的我,在那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q)_。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5. (1分)认真分析例句,仿写句子。人生需要准备,才会精彩。准备好我们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准备好我们的耳朵,才能听见动人的音乐;_,_;_,_。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8分)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 ,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 ,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弘范:元军元帅。杆(hn):保卫。法(xun)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天祥泫然出涕 涕:_天祥临刑殊从容 殊:_(2)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弘范遂以客礼见之。(3)【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_”一句话。 (4)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7.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子偶等疏(节选)(东晋)陶渊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饱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泡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 , 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载!吾复何言。【注】与子伊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大分;指寿命;役:从事。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至心:至诚之心。(1)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旧不遗”,亲威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B .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C . “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诚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高。D .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3)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 (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西礼节的差别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先说见面礼。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B . 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C .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D . 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B . 第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 . 由第段看出,西方人在人与人交往中,不讲究礼要发自内心,他们的礼节不是敬意的流露。D . 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9. (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城市农夫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l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 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1)小说的题目是“城市农夫”,主人公是“我的舅舅”,如果把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2)第二段中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3)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第四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第五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4)第四,五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B . 第一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C . 第四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D . 第六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0. (1分)按要求作文。生活中,总有一些我们发自内心热爱的人和事。因为热爱,我们心存感激;因为热爱,我们满怀忧愤;因为热爱,我们坚持不懈;因为热爱,我们决不敷衍请以“因为热爱,我 ”写一篇文章。要求:请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八、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11. (15分)名著阅读 1956年2月29日夜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节选自傅雷家书)(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的,“书”指的是_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1、3-2、3-3、3-4、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4-1、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5-1、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1、6-2、6-3、6-4、7-1、7-2、7-3、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1、8-2、8-3、9-1、9-2、9-3、9-4、9-5、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0-1、八、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11-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