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一)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04398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一)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一)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一)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一)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妖娆(ro) 热忱(chn) 选贤与(j)能B . 旷(kung)远 襁(qing)褓 锲(qi)而不舍C . 麾(hi)下 修葺(rng) 蹑(li)手蹑脚D . 荣膺(yng) 翘(qio)首 面面斯觑(q)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虐待 禁锢 忍俊不禁 迫不及待B . 蜷伏 煞白 通霄达旦 眈眈相向C . 闲瑕 怅然 妄下断语 怪诞不经D . 怂恿 蹒跚 神采弈弈 恋恋不舍3. (2分)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B . 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 , 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C .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D .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 是校草的热门人选。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家宝藏通过广东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向观众展示了广东敢于开发、兼收并蓄。B . “互联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改善区域限制,形成不同地域共同传承的局面。C . 港澳珠大桥总长约55公里,全线夜景照明分为功能性照明和装饰性照明两部分组成。D .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荔湾区恩宁路,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5. (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勇敢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勇敢是一种斗争精神,_;勇敢是一种创造精神,_;勇敢是一种牺牲精神,_。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惧地开拓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犹豫地献身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惧地拼搏A . B . C . D . 6.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手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歌颂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高尔基的海燕借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B . 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启示深远,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庄子逍遥游借鲲鹏的形象启示人们要积极进取、奋力拼搏。C . “序”“说”“书”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马说是借千里马阐述人才被埋没的议论性文体,与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D . 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清代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法国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俄国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7. (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漂泊了那么久,她将写作奉为宗教,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自由地创作,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终于“跌入奴隶的死所”。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有着女性和穷人双重视角的女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漂泊将近百年过后,萧红才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除了她小说般戏剧性的爱情,还不可忽视她深处的大时代背景。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着,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 “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如果从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的轨迹遍布各地,从北国到粤港,从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我们辗转走访这些站点,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触目的。作为女性,萧红自己也说:“这是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蕻良并与之南下香港,更是在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她的漂泊似乎也从被动的行为转为一种主动的习惯。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家国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因此对她并不适宜。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萧红和萧军虽然都被列为左翼作家,但实际上至少萧红没有那种明显的红色热情,且对政治十分冷漠。后来舒群曾劝她去延安,被她拒绝了,唯一的理由是她害怕再过斗争的生活,她需要安慰,需要家庭,需要温暖,她不知道往哪一个方向找,最后她找到了端木蕻良。她一旦告别了斗争,就告别了那个时代,因此她的黄金时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摘自李菁萧红:逃不出的命运)“百度百科”相关注释: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身在日本的萧红因为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所以她深感这是她的黄金时代。B . 鲁迅的逝世让萧红很悲伤,但也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她选择离开日本回国,再次踏上漂泊流离的道路。C . 萧红在生活和创作上的际遇有过交集但又不同,她在创作上找到了个人价值和精神自由,迎来巨大的丰收,但在生活中饱受磨难,付出了巨大代价。D . 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她一直以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思想根源。(2)文章两处划线句中的所说的萧红的“黄金时代”表现在哪里? (3)题目中的“漂泊”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第一段萧红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接下来,第二段又说:“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这两者之间有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迟到的牵手清扬婉兮风来了。城市的风,从各条巷道各个角落匆匆奔至,厮绕纠缠,拥挤一如街道上的车和人。母亲在看。看马路对面那家“大自在佛具店”,那是她想去的地方;看眼前的车水马龙,那是她必须穿越的一个阵。这条马路,北端斜斜伸向一条河。南头最近的十字路口也得走一刻钟。所以,母亲别无选择。母亲来自伏牛山,那里满眼是绿树青山和各色庄稼,没有这么多的车和人。母亲说,车真多,这人咋都在街上哩?山村的路多是土路,坑坑洼洼,歪歪扭扭,近些年修得像模像样了,但也没有这么漂亮。母亲说,路真宽,真平,能照出车影儿了吧?但这美丽的路,母亲显然不敢过。她站了许久,左右张望,没有一辆车为她停一停脚步。我就在母亲身边,我想牵上她的手,亲亲热热走过马路去,像别的母女那样。可是,母亲不看我,只看着马路,脸上有淡漠,还有倔强,如我幼时看惯的样子。而我,也一如幼时,只能看着她的手而已。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在故乡那个小盆地里,多的是大山小山沟沟坎坎,多的是黄土地乱石滩,独独缺乏温情。那里的孩子与田野上的花花草草,与满地跑的小猫小狗没有两样,都是望天收的自然生命。大人们忙大人的事,孩子们玩自己的,即使有时被指使干点儿大人的活,也没有手把手教这回事。也有被母亲拉了手扯回家的,但大抵是挨打的前奏,与牵手的柔情毫不相干。在那些母亲中,我的母亲又是个性最刚的一个。她幼时失父,战乱年代携一弟一妹颠沛流离,稍稍大些就开始帮我的外婆撑起家门。在长辈之命、媒妁之言下,她嫁的是连看也不愿多看一眼的人,只能忍受着外人的嘲谑勉强度日。国家提倡婚姻自主后,她顶着依然保守的乡民们的诋毁,冒着族中长辈们的谩骂,毅然决然与我的父亲重组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她独自应付生产队的活儿,抚养我们姐弟五个,还得照应外婆一家人。白天干强壮男劳力的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纺棉、织布、缝衣服、做鞋子再苦再难也要让家人体体面面地立于人前。长期的生活磨砺,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母亲有了刚强的性格,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她克己,律己,做事力求完满,绝对不给人挑出错来。对自家孩子要求尤其严格,甚至于苛刻的地步,只要与人发生争端,千错万错都是自家孩子的错,不问缘由先打骂一番。所以,我们都很怕她。我是老小,据说挨打最少。尽管如此,即便是跟了母亲去谁家吃酒席,我也是小心地跟在她后面,亦步亦趋,诚惶诚恐,生怕一不小心出了差错。对于母亲的手,我只能远远观望,暗暗揣想;牵手,那是梦里也不敢企及的,不招来一顿责打就已经很是满足了。那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切似乎理该如此。今天我却有些伤感了。母亲已经七十,我也不再是那个跟在母亲身后的小女孩了,岁月把一切掩埋在一个叫做七里坪的地方。也许有些事已经改变了,在我所看不见的地方?譬如,父亲去世后,母亲偶尔流露的脆弱?譬如,这两年母亲渐渐显出的温情?老一辈的感情表达是典型中国式的,花落不闻,水流不动,深潭一般波澜不惊。【A】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这样的手,今生我还能再牵几次啊?还迟疑什么呢?我伸手过去,两寸,一寸将要触到时,我的女儿喊了她外婆一声,母亲回过头来看向人行道。我的手偏离了方向。便就势搀住母亲的胳膊,心里同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母亲还是那个刚强的母亲,我怅然若失。想起朋友介绍我看的一篇文章来,题目好像就叫“牵手”,大概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写的吧!也是过马路,也是牵手,原本是自幼与母亲牵手走惯了的,这一天却突然不肯再那样,因为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母亲的失落溢于言表,孩子尽收眼底,回顾十几年在爱中成长的点点滴滴,经过一番中国孩子常用的思想斗争后,孩子重与母亲牵手过马路,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溪流永远急着奔向大海,浪潮却总想重回陆地。那个不知珍惜的孩子呵,那个柔情无限的母亲呵,那个可爱得令人神往的故事呵想着这些,我笑了,笑自己已过而立却突然作小儿女状,矫情了些呵。再注意母亲时,我看见她终于要过了。她小心地探出一只脚,像春汛时过村前那条翻水桥先试深浅一样,保持重心靠后,以便随时撤回。过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危险,母亲便试着伸出另一只脚一辆雪铁龙正好疾驶而过,那刺耳的尖叫声明显带着警告,把母亲吓得连连后退。我被母亲的神态吓得赶紧过去,忙乱中不觉伸出了双手,母亲一把抓住,立定身体,大大地喘了口气。女儿在一边笑起来,大约是笑外婆被汽车吓着。母亲也笑了,脸上讪讪的,还强自镇静着,但并没有松开我的手。现在,母亲的手就在我的手中了,并没有文学作品里描述过无数次的那种柔滑母亲老了那手只是一味的干燥粗糙,刺刺的,但是很温暖,是血肉相连的那种暖,一直暖到心底最深处。现在,我要过马路了,牵着我的母亲的手走我们的路了。真希望这马路再宽些再远些,让我牵着母亲长长久久地走下去,走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走出她艰辛的人生,走出一段细腻温情的晚年。现在,我的右手牵着年迈的母亲,她的身体半倚着我,脚下亦步亦趋,正如一个需要扶持的孩子一般。我的左手牵着年幼的女儿,那是母亲和我血脉流向的又一个。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牵手的幸福却已满满的了。现在,现在我说不下去了!秋日暖阳里,我突然想流泪:可是,母亲呵,我情愿你不牵我的手,情愿依旧随在你身后,只要你依旧是那个倔强有力从容前行决不后顾的年轻的母亲!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9期)(1)文中画线句子“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A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3)文中画线句子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甩开“我”的手?而后文中母亲为什么又不再甩开“我”的手?(4)本文标题为“迟到的牵手”,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9.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蓬,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顾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本:根。体:体悟。虚受:虚心接受。实:充实,充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_陶后鲜有闻_夫如是_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见其性,则中立不倚者。(3)甲文从莲的_、_、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_的表现手法。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0.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请简要分析本首词何以称为“壮词”。 (2)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11. (6分)天上的街市运用丰富的想象,从人间到天上,由物到人,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按要求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1)在诗人心目中,这个天上社会是非常美丽的:“_。” (2)在诗人心目中,这个天上社会是极其富足的:“_。” (3)在诗人心目中,这个天上社会是自由和幸福的:“_。” 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12. (6分)“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句中的“文化之城”指的是哪里? 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3. (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钠德特朗普美国大选获胜,一时间微博、微信朋友圈纷纷转发物质朗普普及其家人的照片、信息、演讲。据每日邮报报道,中国社交网站最近疯传一段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4岁外孙女背诵唐诗悯农和咏鹅的视频,在网民中引起广泛讨论,一周内已经获得870万次观看和2万个赞。材料二:全球学习汉语人数增长柱状图(如下图)(1)请用一段话来描述材料二中的图表所传达的内容。 (2)如果你将特朗普外孙女的视频转发到你的微信朋友圈,你会发表怎样的感言?请你写下来。 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4. (5分)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一)题目:我的阅读生活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永远不要说我已经尽力了!”我们可以安慰受挫折的朋友:“你已经尽力了!”但当我们说出“我已经尽力了”时,任何人都可以质疑你。人们会问:“噢!真的吗?如果你是这么尽力,为什么成果是如此不堪!”如果你真的已经尽力了,那万一下一次不能再加力,那成果岂不更糟?通常,只有失败者、逃避者,才会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尽力了!”社会上的人,很务实地,从来就不会谅解一个一味地说“我已经尽力了”的人!你要不相信,换个说法,说“对不起!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的!如果能再有机会,我一定尽力做好!”你会发现,机会将源源而至。要求: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1、2-1、3-1、4-1、5-1、6-1、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7-1、7-2、7-3、7-4、8-1、8-2、8-3、8-4、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9-1、9-2、9-3、9-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0-1、10-2、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11-1、11-2、11-3、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12-1、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3-1、13-2、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