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0055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0题;共154分)1. (2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儒雅之风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说说停顿我们一直信奉“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其实,在跌倒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彷徨者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之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面对一片质疑,李宁迷茫了,他选择了退役。他的人生似乎停顿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开创了另一片天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李宁在商界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正确的选择。而又是什么让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是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若没有那个重要的停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又谈何铸就中国的民族品牌?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困惑者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居里夫妇在探寻镭元素期间,多次的失败令居里夫人心烦意乱。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抽空去乡村旅行,在身体放松的同时不断思考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夫妻俩成功地从沥青铀矿矿渣中提炼出了镭。是什么让居里夫人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她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停顿,让 居里夫人紧绷的思维得以放松,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最终提取出震惊世界的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自卑者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初涉政坛之时,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在妻子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自卑而痛苦的乔治六世勇敢地接受现实,停止工作开始治疗口吃。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纠治,他找回了信心,在二战前夕通过广播公开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节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试问,若乔治六世遭受嘲笑时没有选择停顿,而是咬牙硬撑,他的自卑和痛苦只会有增无减,他的斗志也会被他人的讥讽消磨殆尽,还如何去成就目后的辉煌?乔治六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让他得以弥补自己的缺陷,完善自己找回自信,成就了一番伟业。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时,给中留一点停顿,抚平伤口,这样,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选自丁松英郑州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论据。(3)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第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 (15分)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富二代”林 希“富二代”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上一辈人经过艰苦奋斗,遇上大好年代,摆脱贫穷,使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也让后辈人过上了平安日子。一些富裕家庭,深受过去贫穷日月的煎熬,想方设法要让子女在生活中得到补偿,再加上父母爱孩子的美德,于是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倘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很可能膨胀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疼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只要条件允许,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受委屈,但这个“委屈”是有界限的。对孩子注意饮食,增强营养,自然是父母的职责,但锦衣玉食,营养轰炸,也未必就是对孩子的疼爱。如今孩子爱吃洋快餐,一位老朋友就犯愁地对我说,他家小孙子,每天都是麦当劳,吃得胖胖圆圆,真让人着急。不去麦当劳,小孙子不吃饭,怕孩子饿着,最后一次吧,还是去了麦当劳。如此,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孩子吃得圆圆胖胖,家长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中国人对于孩子的饭菜,传统的主张是“随菜随饭”,无论穷家富家,一般人家不会由孩子挑选饭菜。随菜随饭,孩子不会偏食,也会得到营养平衡。每天领着孩子去吃洋快餐,看似要给孩子特殊营养,其实洋快餐并不一定科学。饮食还是一个不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长调理得好,是可以让孩子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最最重要,还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要让孩子避开不良影响,使孩子能够正确看待家庭逐步富裕起来的现实,正确对待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经济状况。我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应该属于富裕家庭了,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家庭教育非常严格。小时候,家里也有车,那时候没有家庭汽车,富裕人家一般都有包月车,也就是胶皮车,不是出门叫过来的胶皮车,是只为自己一家人乘坐的胶皮车。自己家里有包月车,但孩子去学校,绝对不能让车子送。我们一帮小兄弟,每天早晨一起背着书包呼啦啦往学校走,母亲从来不会派车子送我们去学校。于此,母亲有严格规定,除非暴雨,天气极端恶劣,绝对不派车送孩子去学校。母亲说:“连去读书的路都不肯走,将来你还肯走什么路呢?”比起现在拿公车送孩子去学校的人们,我的母亲真是太高尚了。说到穿衣,除了过年,孩子不穿新衣,一茬一茬往下“倒”,新衣服只给大哥穿,下边的弟弟,只能穿哥哥换下来的旧衣服。我们淘气,穿不上新衣服,和母亲捣乱,到学校找一把破椅子,故意把裤子挂破。母亲自然也看出孩子的阴谋,适当买一件新衣服,也算是一种安抚了。还要说吃饭。中国是个农业国,爱护粮食,是中国人的基本品德。我们小时候,家境再好,可以有鱼有肉,但对于粮食绝对怀有神圣感,吃饭时最大的规矩,就是不许剩“碗底儿”,吃多少,盛多少,剩“碗底儿”是要受到惩罚的。我们小时候听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浪费粮食受到报应的故事。说是一户富裕人家,每天烧饭,洗米时不知道爱护粮食,随着洗米水倒掉许多粮食,隔壁邻居从下水道收起他家流过来的粮食,晾干后存起来,日久天长存了很多很多。后来这户人家败落到没有饭吃,邻居送来了粮食。这户人家感激邻居的救济,邻居告诉他们说,这些粮食都是你家多年倒掉的粮食。这家人为此羞愧难当,忏悔自己的过错。直到现在,我在外面吃饭,一碗饭送上来,我绝对往自己小盘里分出一小份,决不拉过大碗来就吃,吃不了。朋友们对于我的习惯颇是赞许,再说到如今某些大食堂里严重的浪费粮食现象,大家无不感慨。富二代教育从细微处着眼,更要注意品德教育。孩子都喜欢宠物。我们小时候可以养鸟,可以养兔,可以养小白老鼠,可以养荷兰猪,但不许养鸽子,不许养狗,养鸽子张扬,养狗伤邻。过去旧天津只有租借地里的洋人男人遛狗,太太抱狗,旧城里没有人在胡同里遛狗。谁敢牵着一条大狗在胡同里逛,遇见厉害的,就是一场麻烦。再至于横行霸道,欺侮邻里,那就更不能容忍了。旧日,家里老少乘车回家,必须在胡同外下车,不像现在汽车几乎要开到炕头上。富二代的出现是好现象,但要跟进富二代的教育。创业的一代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下一代就要努力改变家庭的文化品位。富二代应该是读书的一代,寻求国家进步的一代,造福社会的一代,富二代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应该是民族未来的希望。(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什么叫“富二代”。(2)作者列举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何目的?(3)你认为对“富二代”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中国人在教育子女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感人并一定就正确,有的甚至是非常残忍愚昧的。你能写一段话,用人所共知的事实来证明这一观点吗?4. (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底线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选自今晚报,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有底线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B . 文章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C .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有底线,才有实现自我、实现“成功人生”的可能。D . 社会的底线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2)下面不能证明第段“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 . 几位旅游的学生在旅游时,因天气太热,又看到景点排队人龙很长,这几个同学越过队伍径直而入。他们坚守了道德底线,同时避开拥堵,提前进入景区。B . 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拒绝商家的高额利润,免费提供给世人。她坚守了学术底线,同时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C . 张宝艳和秦艳友夫妇建立了“宝贝回家寻子网”,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他们坚守了伦理底线,同时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D .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他坚守了职业底线,同时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3)阅读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中“底线”的看法。5.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鲁云云南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美,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都市的繁华,洗个澡、看个电影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迫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 , 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1)第段构成的论证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总关系B . 总分关系C . 并列关系D . 递进关系(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B . 第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只有”“才”,是因果复句的关联词。C . 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D . 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3)下面不能证明第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B . 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C . 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D . “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6.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毕业赠言-胡适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的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亲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_。 (2)全文思路精美,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进行填写,以显示全文思路:提出赠言_表达希望与祝愿。 (3)第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_。 (4)阅读文中段并答题。A这一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B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做学问”表达了的看法是_。C假设这几段文字是一篇完整的短论,那么它的形式是_。(5)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写在下句后面,组成一个浓缩了全文内容的语句顺畅的警句。不要抛弃学问,_。7. (15分)阅读一下现代文,回答问题。读书如熬粥赵 畅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B . 文章第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C . 文章第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是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D .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2)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3)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8. (15分)(2011南平)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1)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2)请选取一个外国名人的事例,为第段补充事实论据。(3)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4)对第段划线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B . 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C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D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9. (6分)(2014呼伦贝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知耻所谓“耻”,就是被人所不齿的言论或行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意思是说人不能不知耻。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提出立国有四大纲,礼、义、廉、耻,“耻”居其一。孟子与管仲对“耻”的见解,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知耻的意义。对一个人而言,知耻,才能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朱熹说:“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知耻,能保持操守,约束己行;知耻,能反省自身,知错就改。“凌风知劲节”。面对强权,只有知耻,才能保持节操,捍卫尊严。有羞恶之心的人,在强权面前能威武不屈。因为知耻,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因为知耻,才有了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大义;因为知耻,才有了程砚秋“宁死在枪口下”拒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气节他们有铮铮傲骨,为后人敬仰,其根源在于知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因为知耻,周处才能认清自我,弃恶从善,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知耻的力量。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德国在“二战”中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的德国开始反省纳粹的罪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之后对战争全面、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战争赔偿,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为知耻,德国走出耻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反之,个别国家不知耻,散布荒谬言论,模糊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仅让国家背负正义的谴责,最终还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一个人不知耻,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得出来;一个国家不知耻,无耻之风就会蔓延,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正义可言呢!由此看来,知耻对于个人、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阅读第段,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它能够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3)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10. (17分)阅读借一堑,长一智一文,完成下列小题。人们热衷于旁观。只有自己“亡羊”了才想到“补牢”,只有自己丢钱了才想到为口袋钉个纽扣,只有自己陷进隐秘的泥潭才学会绕道而行。人们习惯向别人借钱借物,却很少借鉴别人吃过的亏;人们喜欢从别人那里得到施舍,却很少琢磨别人的“致富经”;人们喜欢在别人身上挖掘笑料,却很少思量,那笑料里是否也有自己的影子。吃一堑,长一智,以这个速度计算,一个人一生得吃多少“堑”,才能把脑子补聪明了,闹不好吃坏了胃,吃坏了岁月,还真是不划算。所以,吃一堑,不如借一堑。借鉴别人的失败和挫折,往往可以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拓展更宽广的视野。很多教训不必件件亲历,事事经过。比如:不一定非要摔断了腿,才了解电动轮椅的构造;不一定非要置身贫民窟,才懂得铺张浪费的可耻; , 。借他人之“堑”,铺自己的坦途。勾践借夫差贪美恋色之“堑,”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终吞吴;刘邦借项羽刚愎自用之“堑”,拜张良,追韩信,终得大汉数百年霸业;毛泽东借石达开兵屯绝地之“堑”,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迎来史诗般的胜利吃一堑,长一智,是在自己的伤痛里磨砺珍珠;借一堑,长一智,是从别人的挫折里淘洗金子。珍珠不易磨砺,吃一堑怕是远远不够。相比珍珠,金子更容易淘一些。所以,吃一堑不如借一堑来得实惠。吃堑,犹如良药,苦口但利于病。借堑,需要胆量、胸襟,甚至智慧。不论是自己之“堑”,还是他人之“堑”,都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和财富。不管是吃还是借,“堑”都是好东西,总比核桃仁、脑白金见效要快得多。萨特说,他者即地狱。其实,他者并非一座地狱,只要你稍微调整一下思考的心,他者就是一面镜子,令你自警;他者就是一粒药丸,健脑补心。(有删改)(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人生路上的“堑”犹如良药,虽然苦口,但是对我们人生的进步很有帮助。B . 本文论证思路很清晰,首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列举借堑长智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C . 第段列举勾践、刘邦、毛泽东借他人之“堑”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借他人之“堑”,可以铺自己的坦途。D . 吃一堑不如借一堑,因为我们吃堑很不划算,所以作者希望我们不能吃堑,只能借堑。E . 文末作者对萨特所说的话提出异议,其实就是告诫我们要学会借堑自警。(2)说说第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阅读第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在空格处续写一句话。第 18 页 共 18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10题;共154分)1-1、1-2、1-3、1-4、2-1、2-2、2-3、2-4、3-1、3-2、3-3、3-4、4-1、4-2、4-3、5-1、5-2、5-3、6-1、6-2、6-3、6-4、6-5、7-1、7-2、7-3、8-1、8-2、8-3、8-4、9-1、9-2、9-3、10-1、10-2、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