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97330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填空题 (共14题;共42分)1. (2分)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_,_。2. (2分)默写: 感时花溅泪,_。_,家书抵万金。3. (4分)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们在世上,用眼睛看到了美的色彩,因为那是有规则的色彩;用耳朵听到了美丽的(xun)_律,因为那是有规则的声音。因此所有的美,都是秩(x)_的建立。诗经最早并不是以文字的面(mo)_出现,它是民间不识字的老百姓的歌(yo)_,后来才被懂得文字的人记录下来,我们今天才看到这部诗经的书面记录。(节选自蒋勋美的曙光)4. (8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lfngso结_东_火_更短znzhxiyu不胜_燕_提_然5. (2分)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注意:每项采用的修辞手法不只一种)。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_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_6. (5分)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高原寒,炊断粮千锤百炼不怕难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7. (2分)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B . 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 . 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 . 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8. (2分)下面对春望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 .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 .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 .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9. (2分)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东晋B .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宋朝C . 周敦颐 陋室铭 宋朝D . 杜甫 石壕吏 唐朝10. (2分)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 .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 .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 .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11. (2分)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 .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 . 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D . “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12. (5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13. (2分)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B . 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C . 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D . 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14. (2分)读诗春望,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 .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 .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 .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二、 阅读题 (共1题;共12分)15. (1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A . 龟虽寿(曹操)B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C . 竹里馆(王维)D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 6 页 共 6 页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 (共14题;共42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二、 阅读题 (共1题;共12分)15-1、15-2、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