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82973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 (1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B .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C .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D .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生命的底yn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美在深情”,浓m也罢,淡妆也罢,总归逃不过一个真字。真zh的感情弥足珍贵,它不仅能令生命饱满,更可触及灵魂,从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与赞颂的永恒主题。阅读优秀古诗文,穿越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苦乐悲欢,领略生命之美丽。作品中有“窈窕淑女,_”(诗经关雎)的美好爱情,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吕氏春秋伯牙绝弦)的不朽友情,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的拳拳亲情;我们可以感受“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潇洒,感受“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惺惺相惜,感受“溪云初起日沉阁,_”(许浑咸阳城东楼)的苍凉,感受“_,_”(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感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苏轼定风波)的超脱,感受“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的苦中有乐之论。【答案】(1)根据拼音,写出第段中相应的汉字。 ynmzh底_浓_真_(2)根据提示,默写第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窈窕淑女,_。(诗经关雎)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溪云初起日沉阁,_。(许浑咸阳城东楼)_,_。(陆游游山西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苏轼定风波)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3)解释第段中划线字的意思。 绝:_市:_微:_(4)中国文化里,朋友关系有不少特定称谓,下列最契合钟子期与伯牙的一项是( ) A . 刎颈之交B . 忘年之交C . 知音之交D . 竹马之交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 (6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先天下之忧而忧,_。(范仲淹岳阳楼记) (2)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美好的景色让人流连。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一诗中,云淡风轻的一句“采菊东篱下,_”,道出了他对田园的酷爱。 (4)美好的哲理让人谨记。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此事古难全”阐释了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哲理。 (5)美好的情感水远值得赞颂。李白行路难中的“_,_”表现了对前途的乐观自信,李商隐无题中的“_,_”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6分)4. (1分)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妈妈和文文在江边散步。文文:瞧,我们的城市多美呀!妈妈:(笑)那你就背两句应景的诗吧。文文:我想到了白居易的“_,_。”妈妈:要是站在那叶小舟上,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诗句呢?文文:王湾的“_,_。”妈妈:看来诗歌没有白背哦!(指着草地里的标语牌)这标语怎么只剩一半了呢?“一花一草一木”三个“一”字连用倒也雅致。你试试用三个“且”字对下半句,提醒人们文明赏花。文文:“且_且_且_”?妈妈:(微笑,点头)不错,很押韵。两人:走到古城墙遗址边。文文:咦,这儿是“攀跃”,上次在车站看到的是“翻越”,到底哪个“yu”字正确?妈妈:两处标语都是提醒人们不要跨过阻拦物,你用“跃”和“越”组词不就能区别了吗?文文:(恍然大悟)我知道了,应该“把_改为_”。妈妈:(手机响,拿出看)你同学小涵的妈妈在家长群里发了条微信。文文:(嘀咕)又晒娃!妈妈(念):“周日录了一所名校,今天又收到另一所名校的补录,虽然一波三折,过程煎熬,但普娃进了牛校,诚惶诚恐,只有继续努力,才不会被碾成渣”文文(吸嘴):妈,你给我念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_?妈妈:怎么会?妈妈也不喜欢她这种_的口气。文文:那你也可以晒娃呀,你发张咱俩的合影呗。妈妈:好!(合影。发送微信。)我再发一句话应对她:“_。”5. (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6. (1分)读完书,写书评,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请看豆瓣网友的海底两万里书评节选: 节选一:“海底两万里不是作者空凭想象捏造的,它是由远见加博学累计成的科幻小说。我很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知识丰富,高超的描写手法。比如在写穿越南极冰山的时候,作者把冰海、冰山、巨大的冰缝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南极的冰山之中。”节选二:“尼摩船长,一个孤独、博学、自信、愤世嫉俗、甚至是冷酷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描绘他的遭遇,但可想而知,他一定是在社会中,遭到社会的迫害和排挤,不满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漠,才制造了鹦鹉螺号。”(1)“节选一”中的画线句子表达不连贯,应将_改为_。请从短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原因_。 (2)“节选二”中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你认同吗?请结合书中内容举例分析。 7. (1分)阅读朝花夕拾后,我们有了很多收获,班级里开展了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我们认识了书中的六个主要人物,可小明只想到四人,请补全其余2人。 朋友范爱农、父亲_、_、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先生寿镜吾。(与作者的关系+人名)(2)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 冬天在白雪皑皑的百草园里捕捉鸟雀,上课的时候趁教书先生不注意偷偷地和小伙伴做游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这些都是一个孩子生命里最初的欢乐与诗情画意。(请联系其它篇目在横线上再补充一个这样的生活场景)(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 .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他能勾摄恶人魂魄。B .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C .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D . 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六、 诗歌鉴赏 (共2题;共2分)8. (1分)阅读全诗,根据已有内容,补全批注。夜宿七盘岭(唐)沈俭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示出无限失意的情绪。颔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通过诗句“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_。颈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空”字平淡中蕴含深意,结合全诗,可作这样的赏析:_。【注】这首诗作于作者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平仲:银杏的别称。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9. (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简单赏析。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分)10. (4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韩石山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_“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_“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3)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划线词语的妙处。 一见面,她冲我笑笑 , 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 我心里暗笑他迂腐;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11.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唐晓敏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1)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八、 小作文 (共1题;共1分)12. (1分)2019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调查了读书现状,请细读表格,回答问题。读书现状调查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1.5小时1.2小时0.5小时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27.8%35.8%45.6%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13. (1分)以下两题,任选一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岁月匆匆,十四五岁的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请以“十五岁,我多了一分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回忆,也有向往;有烦恼,也有快乐;有失去,也有收获。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联系生活实践叙述事件,写出体会,要有真情实感。不管选择哪个题目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1、2-2、2-3、2-4、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1、3-2、3-3、3-4、3-5、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6分)4-1、5-1、5-2、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6-1、6-2、7-1、7-2、7-3、六、 诗歌鉴赏 (共2题;共2分)8-1、9-1、9-2、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分)10-1、10-2、10-3、10-4、10-5、11-1、11-2、11-3、八、 小作文 (共1题;共1分)12-1、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