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4198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一、 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20分)1. (4分)文言诗文填空。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 (2)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随平野尽,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5)斯是陋室,_。(刘禹锡陋室铭) (6)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乡思愁绪的句子是:_?_。 (9)雁门太守行中引用典故写出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的诗句是:_,_。 (10)春望中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诗人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的诗句是:_,_。 2. (2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B .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C .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D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校园充满了活力。B . 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C .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D . 随着一款有趣的象形文字月饼亮相扬州市场,为中秋佳节再添一抹浓厚的中国味道。4. (7分)学校开展主题为“振兴中华传统节日,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活动。 (1)【观点论述】众所周知,关于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争论从未停止。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节日与“洋节日”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下人们谈论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请说说理由。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与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请你写出这个节日,并简要叙述该节日的主要习俗。字数在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清明节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柳枝袅袅报春意,下联:_5. (5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 tioh,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_。 (2)“强聒不舍”一词在语段中的含义是( )。 A . 态度强硬,强迫别人继续听B . 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C . 孜孜不倦,勤奋学习,不知疲倦D . 对受过苦难的人不舍弃(3)语段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 A . 表示引语B . 表示否定和讽刺C . 表示特定称谓D .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二、 阅读 (共5题;共76分)6. (18分)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_ 醉翁之意不在酒 _心窃乐之 _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壑尤/美B . 作亭/者谁C . 饮少辄/醉D . 昨/游江上(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4)读懂山水: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5)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7. (1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面画线字在句中的意思与臣而将四矣 长跪而谢之曰(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A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 . 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C . 徒以有先生也D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4)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8. (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个孩子朱萍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选自沈阳出版社我曾把春天丢了2003年4月版有删改)(1)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请根据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_;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_;_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_。(2)孩子对父母由烦到尊重的情感变化缘于哪件事?请把文中表现这一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母亲一如既往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母亲的表情很舒畅。(4)文章表现手法独特,虽然通篇都以孩子的视角叙写故事,但结尾却说:“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那个孩子是我”好不好?为什么? 9. (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那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有人说,这句话中的“选”和“圈定”两个词用得非常妙,说一说,妙在何处? (3)联系文章说说第节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文段最后一个句子所写的内容,有人说是亮点,还有人说多余,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0. (12分)名著阅读。 (l)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请从下面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孙悟空 猪八戒【答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艰难跋涉,来到宛子山。山中波月洞内住着只千年尸魔白骨精。为让计谋得逞,她先后幻化成村姑,老妪,均被孙悟空识破并将妖怪的肉身打死。白骨精第三次化身为个老丈,来到唐僧面前,又被孙悟空一眼识破,为保师傅安全,强忍紧箍咒的,将妖怪再次赶跑。由此可见孙悟空重情重义,有智慧,考虑周全的性格特点。猪八戒:高老庄娶亲猪八戒变身壮汉,被高家招作女婿,虽食量惊人却勤快能干。可后来常现原形、来去飞沙走石,又将高小姐锁于后宅。高家惊恐,请人降妖。悟空得知详情,变作高小姐模样,百般戏弄八成,将其降伏。由此可见他踏实肯干,贪吃好色,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1)水浒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三、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共2题;共15分)11. (10分)为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学校决定以“血雨惺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为主题开展一次宣传和平、爱国活动。请你参加下面活动。 (1)【调查卷】谈一谈你对“铸剑为犁”的认识。 (2)【辩论台】你班准备召开“保卫钓鱼岛与世界和平是否矛盾”的辩论活动,就中国和日本问题展开辩论,如果你是一位辩手,你将做怎样的阐述。 (3)【展览厅】学校文学社编辑部准备在九年级组织“古今战争知多少”的活动,请你举出两场著名战争或两位战争中的知名人物,并对相应事例做简单概述。 12. (5分)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文题(一)题目:触动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中国很多年轻人的现状:资质平平,家境一般,各方面条件都普普通通。若要脱颖而出,似乎只剩下“逆袭”这一条路可走。与底层和上层相比,中间人群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像底层那样豁得出去,也没有上层那样唾手可得,中间群体总是在患得患失。要怎样才能逆袭成功,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要求: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20分)1-1、1-2、1-3、1-4、1-5、1-6、1-7、1-8、1-9、1-10、2-1、3-1、4-1、4-2、4-3、5-1、5-2、5-3、二、 阅读 (共5题;共76分)6-1、6-2、6-3、6-4、6-5、7-1、7-2、7-3、7-4、8-1、8-2、8-3、8-4、9-1、9-2、9-3、9-4、10-1、三、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共2题;共15分)11-1、11-2、11-3、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