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课《春》同步练习A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3046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课《春》同步练习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课《春》同步练习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课《春》同步练习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课春同步练习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攻坚 (共15题;共32分)1. (4分)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_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_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_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_2.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B .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C . 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苏洵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体现了他豪放派的词风。D .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3. (2分)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画面最接近的诗句是( )A .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 .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 .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4. (2分)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羌管悠悠满地霜,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B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C . 又送君归去,才始送春归。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D .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 (2分)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故乡记录了鲁迅先生回乡搬家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与破产的景象。B .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茶馆是他另一部杰出的小说。C .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出身卑微,司马迁却将他记入历史,并且纳入专门记录诸侯之事的“世家”,体现了作者一种进步的历史观。D . 学问和智慧通过精辟的论说、形象的比喻、深刻的对比,告诉读者:我们固然需要智慧,但学问尤其重要。6. (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A .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 . 有人用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中,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C . 马说伤仲永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D .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端午节。7. (2分)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 A . 巴山楚水荒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B . 而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敲门C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8. (2分)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B . 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C . 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D . 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9. (2分)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黄晕(yn)B . 薄烟(b)C . 撑伞(chng)10.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C .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D .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11. (2分)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B .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稼轩长短句中的第一章。C . 秋天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D .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主要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12. (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风筝孔乙己故乡等鲁迅的作品。B . 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庄子则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C . 犟龟白鹅骆驼寻宝记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童话作品。D . 茶馆(第一幕)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13.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回环曲折。B . 那些带着家眷和财产去开发荒凉的美国西部的“任劳任怨”的人们。C . 然而令人忧心忡忡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D .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 , 也令画家销魂。1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一篇议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B . 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C . 采取各种办法培养餐饮业服务人员的水平,尤其是青年同志的水平,是当务之急D . 数学课上,老师引导我们解决并分析了这个问题15. (2分)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B . 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C . 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D . 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二、 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10分)16. (1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17. (6分)古诗文默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_ , 饮于河、渭。(夸父逐日)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_。(共工怒触不周山)_ ,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_ ,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木兰诗中渲染征战的艰苦生活,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诗句是:“_ , _。”18. (1分)采菊东篱下,_。饮酒陶渊明19. (1分)沉舟侧畔千帆过,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 (1分)按照要求填空。_,红杏枝头春意闹。三、 阅读题。 (共1题;共32分)21. (3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段奇清(1)地震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生畏的自然现象。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地震就如同一个暴君,人类只能任它鱼肉宰割。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地震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成本。(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法国马赛菲涅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换一种思路用比较少的成本、简单易行的办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3)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4)法国科学家们想,地震波之所以能成为面波,是因为地震波形成之后,在地下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便横冲直撞到了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的成批倒塌,人员大量伤亡。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5)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不过,这种“孔洞”不是在地面随便打上一些就能行的。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出地震波的波长范围,经过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0.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为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6)在地面打孔洞是受到“隐身衣”的启发。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被阻挡的光波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就会成像。物体能“隐身”,是人们为物体穿上某种衣服,即给物体表面涂上一种特殊材料,此时光波会绕物体而行,如同没被阻挡一般,人们也就看不见物体了。(7)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的特殊隐形衣,地震波的“眼睛”也就“看”不到地面的物体了,不能再对其形成破坏。不,此时的地震波并不需要“看”地面的物体,因为孔洞已经让它们在里面很舒适了。(8)法国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让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9)不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法国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10)精确定位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乌有。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运用于对海啸的控制了。(11)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地震,不是与之为敌,也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3期,有删改)(1)第段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2)第段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3)“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4)“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5)请简要分析第(1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6)请简要分析第(1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7)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8)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四、 语言表达题。 (共1题;共3分)22. (3分)【我的展示】班长在“我爱文学”的主题会上作了总结,请你仿照划线句补充完整结束语。同样是喜爱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却有程度的差异,层次的不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为寻求一时感官上的刺激 , 是一种 “看”;另一种人的“看”则与之迥然不同,他们 _,_,_ ,这是欣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希望大家早日进入这一层次。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攻坚 (共15题;共32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 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10分)16-1、17-1、18-1、19-1、20-1、三、 阅读题。 (共1题;共32分)21-1、答案:略21-2、答案:略21-3、答案:略21-4、答案:略21-5、答案:略21-6、答案:略21-7、答案:略21-8、答案:略四、 语言表达题。 (共1题;共3分)2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