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2274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文知识积累 (共5题;共29分)1. (4分)请给加下划线字注音。饮少辄_醉 岩穴暝_伛偻_提携 山肴野蔌_2. (6分)补全成语。_轻怕重 参_不齐 _根问底随声_和 废_忘食 怪_不经3. (8分)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愚者暗于成事,_。_ , 阴阳割昏晓。晓镜但愁云鬓改,_。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_ ,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古往今来,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能够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_ , _”的良好心态。孔子所说的“_ , _”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而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4. (7分)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根据_的好坏选拔官员;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国名)。 (2)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与大师进行精神对话。请你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 5. (4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汉字并给加横线字注音。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f_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 _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l _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 _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林语堂苏东坡传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7分)6.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母亲莫言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1)文中为我们记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4)文末说到“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生活中,父母也一定是你的榜样,请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父母的榜样作用(80字左右)。 7. (27分)(2012十堰)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故乡的那棵树周保林进城多年了,我总是时刻想起我的老家,更想念那棵五人合围的柿子树。那是一棵伟岸、绮丽的大树。主干笔直,约两米高处,生了个树丫,由一棵变成了两棵;其中一个分枝离地面只有一人高,横空出世,像条长虹。一个四季,树上树下,生机勃勃。春天,树叶苍翠欲滴,含苞欲放,大树摇曳着一树春光,成了鸟儿寻偶嬉戏和蜜蜂采蜜之处。夏天,青果累累,挂满枝头,阳光从树叶渗透出来,柔柔软软,呈现着青春的美姿;下雨时,只闻树上笃笃响,却只滴下几点儿,美极了。秋天一派缤纷,一个个鲜红的果子,像一盏盏小红灯笼,藏身于斑斓多姿的金黄色叶间,飘出一阵阵香味。冬天,树枝光了,露出结实的身躯,最美还是雪天,银装素裹,简直成了一棵银树。树下是我们的生活区,又是我们娃娃们的游戏场所。一清早,太阳刚染红了树尖,树下便忙开了。大人们洗衣、做饭、备家具。小孩们割猪草、拾牛粪。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早饭后,爷爷将一根藤条烟袋杆往嘴里一衔,要我给他点上火,坐在树根上,悠闲自得地吐着烟圈儿,摸着山羊胡,给我们讲故事。记得有一次,我问爷爷这棵树是哪年长出来的。爷爷笑了笑,神秘地说:“我也弄不清,只记得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曾问过爷爷,他说,他一出生就看到树有这么大。”有时故事听腻了,我们几个光屁股娃娃,便揪着那个横枝打吊吊,树枝一弹一弹的,悠悠然,飘飘然。这时,我想起爷爷讲的朱元璋的咏蛙诗:“独坐井畔似虎形,绿荫树下掌乾坤。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这树下,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乾坤”。晚间,村下是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夏天,这里成了乘凉、游乐的佳境。左邻右舍地男女老少,都带上板凳,茶杯,男人摇着扇子,在树下聊天,妇人则借着凉风,织毛衣,纳鞋底,边干活,边听人讲故事,算计算计今年的收成,一个接一个笑话,从树间渗出,回旋于空中,我们一些小伙伴,便穿插其间捉迷藏。有次不慎将张三爷的椅子绊倒,让他跌了个脚朝天。张三爷爬起来拍拍裤子,笑骂着说:“你们这帮小鬼!”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夜深了,人们还舍不得离去。立秋过后的第四天,是我家收柿子的传统日子。这天爷你搬把椅子坐在树下,看着我父亲收采。收摘柿子要用特殊工具,一根长的篙,一端安上一个小篾篓,一个一个收摘,以便完好无损地收进来,进屋后用罐子封好,约半个月,当柿子又红又软时,才能品尝,那味儿又甜又香,比荔枝还要好吃!爷爷说:“柿子不能独吃,要给邻居送。金果果,银果果,大家吃了多结果。”如水的岁月匆匆而去,柿子树在票子里许多人脑海中也许荡然无痕迹了,但_ , 尤其我每次回到家时,它的高大身影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是它庇佑了我们一家人,我永远忘不了它。(选自中学语文,略有改动)(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树下,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乾坤”。算计算计今年的收成。(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自然段,作者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着重从视觉角度描写柿树,突出了大树“绮丽”的特点。B . 文章从爷爷“柿子不能独吃,要送给邻居”这一句朴素的话语可以看出:乡村虽然生活十分贫穷,但人与人和谐相处。C . 文章写在树下人作生活劳作,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非常生动鲜活,极富生活气息,这是作者善于积累生活的结果。D .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深情,以及柿树被人淡忘的淡淡的怅惘之情。(3)试根据上下文填写第段空白的句子。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写孩子们玩耍的几个生活场景。 (5)故乡的树美,故乡的人也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故乡人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至少答出三点) (6)文章主要运用了寄情于物和细节描写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8. (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可爱者甚蕃_ 香远益清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B . 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C . 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的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 . 文章骈散相同,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 (13分)(2015内蒙古通辽)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注释:聊:姑且(这里指随便) 贼:毁坏(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射者中,弈者胜(_)(2)杂然而前陈者(_)(3)执而鞭之(_)(4)汝既不田(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_(3)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_,乙文体现在 _。(4)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四、 写作 (共1题;共5分)10. (5分)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题一:请以“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题二:请以“ 在心间流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亲情、快乐、泪水等),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语文知识积累 (共5题;共29分)1-1、2-1、3-1、4-1、4-2、5-1、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7分)6-1、6-2、6-3、6-4、7-1、7-2、7-3、7-4、7-5、7-6、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8-1、8-2、8-3、9-1、9-2、9-3、9-4、四、 写作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