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873669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 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2.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 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3.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邻家一个未婚女子逝去时嚎啕 大哭,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他的举动震惊了世人。阮籍的言行表明A. 儒学社会地位降低 B. 离经叛道成为时尚 C. 追求个性和真爱 D. 儒家礼法遭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的要求,阮籍的言行表明当时儒家礼法遭到挑战,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4.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 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 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A. 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B. 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C.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D. 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答案】B【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和“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可知,中国士大夫阶层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体现出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5.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 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A.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 儒学地位得以提升C. 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D. 焚书坑儒余波未了【答案】B【解析】刘邦批评陆贾引用儒家经典,而鼓励用历史兴亡来著书立作,体现出儒学思想在这一时期通过的陆贾努力有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因此本题选B选项,排除A选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家的思想;D选项错误,这与焚书坑儒没有关系。点睛:所谓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兴亡实际上都是陆贾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应用,只不过这时候刘邦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儒家这个名称,而在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通过陆贾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6.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这反映了当时A.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 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 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 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立代王为皇帝的理由可以看出,孝顺宽厚以及长幼有序等思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上古政治指的是禅让制,而材料与禅让无关;B选项错误,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代表着治国思想的改变,文帝上位之后依旧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D选项错误,若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代王将不能继承皇位。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仁孝宽厚、立长固顺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这番理论体现出的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而并非周礼、禅让等内容。7.吕氏春秋应同中称“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样乎下民。”淮南 子天文认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杆法令则多重螟。”这些言 论突出体现了A. 王权的神秘色彩 B. “君权神授”理论 C. 古代的自然崇拜 D. “天人感应”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帝王统治的根本在于民。后半部分说明君主和上天是相同的,君主的暴政和法律的严苛会导致灾害,显然是“天人感应”思想,D正确;王权神话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和B错误;自然崇拜属于图腾一种,不符合材料“天人感应”思想,排除C。8.泰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托古 改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对此,最符合的史学理念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C. 历史是虚无的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站在现实立场上对历史的认知存在差异。尽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开展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材料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对儒学的认识不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点睛:儒学“仁”“仁政”等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秦始皇时期信奉法家思想,儒学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把儒学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近代康有为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等,无不反映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密切关系,表现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特点。9.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 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在于A. 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B. 佛教的传播受到历届统治者的压制C. 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D. 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说明佛教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抵制,故D正确;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故A错误;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B错误;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排除C。10.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 出现反映了A.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C.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答案】B【解析】【详解】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B项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故A项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1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D. 此时的文化“一统”可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答案】D【解析】【详解】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服务。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故答案为D项。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回答的转变的原因,排除;董仲舒的建议适应了维护“大一统”的需要,从而被汉武帝接受,排除C项。【点睛】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经济实力得以恢复并逐渐增强,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表现在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社会矛盾尖锐、匈奴为患,这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13.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 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 外。”这些说法A. 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 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 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 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和“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可以看出,这些说法未脱离传统知识分子“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故答案为B项。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启迪作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14.他们在政治上的初步民主主义倾向和哲学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已达到中 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那些大胆激进的思想往往混杂着落后的成分,材料强调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的思想色彩B. 彻底地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C.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D.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倡导经世致用以及工商皆本等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但并没有提出建立民主国家的具体思想主张,显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故C项正确;近代民权主义思想主要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新型共和政治,明清时期思想家没有提出这些主张,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思想家只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是彻底否定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思想家仍然是封建士大夫,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故D项错误。15.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 化现象包括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项正确。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适应了宋代市井生活的需要,故项正确。京剧、昆曲等剧种的流行是在明清时期,故项错误。风俗画是宋代画坛的亮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故项正确。故选组合,排除ABC,故选D。16.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 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 辜。这反映出A. 司马迁与班固的境界高下有别 B.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异C. 时代背景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 两汉游侠群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西汉初期,此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对于“游侠”评价显然从正义角度出发,而班固生活在东汉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对于“游侠”评价从负面角度论述,二人对于“游侠”不同评价主要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故C项正确;二者都是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并不是境界高下有别,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时代背景不同分析,并不是因人而异,故B项错误;材料中游侠群体并不是因为朝代更换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17.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 “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A.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B.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C. 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D. 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观点之一就是小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并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再结合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政治变革,可知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故C正确;A、B两项是小说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改良派政治立场的变化,D错误。18.有人这样评论某位词人:“他(她)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 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下列人物,最 符合这一评论的是A 柳永 B苏轼 C 李清照 D辛弃疾【答案】B【解析】【详解】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与材料评论相符,故B项正确;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不符合“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排除A、C;辛弃疾不符合“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联系所学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豪放派词的特点分析解答。19.公元 751 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 俘 2 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此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 转移”,该技术最有可能是A. 造纸术B. 火药C. 人工磁体指南针D. 活字印刷术【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季羡林认为这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也就是说中国的科学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唐朝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指南针是在宋代才被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才出现;火药是唐朝中后期才被广泛使用,故A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四大发明的具体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出现并广泛应用的是造纸术,其次是火药。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与航海,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20.下列四大发明及其应用成就在宋元时期的表现是A. 造纸工艺开始成熟 B. 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C.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故D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工艺开始成熟,时间不符合宋元时期,排除A;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时间不符合宋元时期,排除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应用于军事的是唐朝末期,时间不符合宋元时期,排除C。21.蔡邕笔论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 阳既生,形势出焉。”据此可知书法是A. 自然形式之美 B. 自然之美与人之审美的统一C. 道德精神之美 D. 以“意在笔先”为创作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肇”是起源的意思,“阴阳”是指万事万物的两大对立面、“形势”就是书法的表现形式,即人对于书法的审美标准,由此可知蔡邕强调书法是自然美和人之审美的统一。故本题答案为B项。A项只体现了说法自然美的一面,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22.苏州商人忌言“翻”“阻”二字,因为汉语口语中同音异义字很多, 所以措辞上的讲究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比如,“筷子”原称“箸”,与“阻”同音。因 为商人担心自己的货物受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筷”来替代,故而有了今 天我们习成的“筷子”。这表明A. 商人用智慧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B. 日常商业生活中充斥着类似趋利避害的做法C. 讲究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措辞有利于生意兴隆D. 商业活动全面影响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商人担心自己的货物受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筷来替代”来看,说明当时社会的日常商业生活中充斥着类似趋利避害的做法。故答案为B项。这种做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是商人“智慧”的表现,排除A项;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措辞和生意兴隆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23.“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机户与工匠关系紧密C.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看出,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自由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故D项正确。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出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说明机户与工匠关系较为疏松,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私营手工业产生雇佣关系,并不能说明规模扩大,故C项错误。24.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中书省 D. 行省【答案】C【解析】【详解】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C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一,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元代忽必烈制定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当时已经没有尚书省这一官职,故A选项错误;门下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一,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忽必烈制定的行省制度中,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已经没有门下省,故B选项错误;行省属于元朝时期的地方机构,并不是把三省合为一省形成的宰相机构,故D选项错误。25.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 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火药加剧了骑士阶层的没落,冲击了封建统治;罗盘针帮助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促进了对外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欧洲知识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6.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 古代欧洲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C. 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D.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欧洲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传播到欧洲后,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从而形成近代科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的口”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 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 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28.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 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 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 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C. 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29.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 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 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儒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B项正确。题干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体现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A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无法体现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排除C。题干强调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没有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排除D。30.宋代理学在对儒学的捍卫、复兴与怀疑、反思中,在对玄佛的 争辩与汲取容纳中,奇异地拉开了它的历史帷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先秦儒学是理学的基础B. 理学与佛道内容相背离C. 理学地位超越了各流派D. 准确概括了理学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儒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冲击,儒学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材料中是对理学形成准确概括,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先秦儒学是理学的基础,故A项错误;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并不是背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理学和其他流派的地位,故C项错误。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思想家主要思想黄 宗 羲 (_) 1695)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顾 炎 武 (_) 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王 夫 之 (_) 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有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 公共”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人各自的主张。(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答案】(1)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互相平衡、制约。 伏尔泰:平等、自由、民主(或:开明君主制)。 卢梭:主权在民。(2)材料一:发展了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蒙 作用。材料二:发展了人文主义,既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提出革命胜利后的 政体构想。(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思想文化专制。【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君者,天下之大害也”“君臣平等”“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循天下之公”表明三人都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主张三权分立;“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主张平等、自由、民主;“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主张主权在民。(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发展了“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材料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3)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归纳。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上,思想文化专制.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近代世界 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百分比其他国家百分比公元l-400年422862%1738%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材料二 中外重大发明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图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00 年后中西重大发明所占比重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答案】(1)特点:公元 1 世纪到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期以后 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2)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皇权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的 长期推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了先 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理性主义的确立促进了科技的迅猛发展。【解析】【详解】(1)材料一、二抓住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时间段,是在公元1600年前后,即处于明朝中后期,由此可得出在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 (2)本题考查中外科技的发展,应结合中外科技发展的表现,归纳概括出现变化和转折的原因,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归纳即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分为两个时期分析,即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科技等方面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