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九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34862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九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九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九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西城二模】(二)阅读遥远的土豆花,完成2224题。(共9分)遥远的土豆花肖复兴在北大荒,我们队的最西头是菜地。菜地里种得最多的是土豆。那时候,全队的人都得靠这片菜地吃菜。秋收土豆的时候,各家人来到菜地,一麻袋一麻袋地把土豆扛回家,放进地窖里。土豆是东北人的看家菜,一冬一春吃的菜基本就是它。土豆夏天开花,并不显眼,要说好看,赶不上扁豆花和倭瓜花。扁豆花比土豆花鲜艳,紫莹莹的,一串一串的,梦一般串起小星星,随风摇曳,很优雅的样子。倭瓜花明黄黄的,颜色本身就跳,格外打眼,花盘又大,很是招摇,常常会有蜜蜂在上面飞,嗡嗡的,很得意地为花儿唱歌。土豆花和它们一比,一下子就站在了下风头。土豆占地最多,种在菜地的最边上,外面就是一片荒原了。在半人高的萋萋荒草面前,土豆花越发显得弱小、微不足道。刚来北大荒的那几年,我常到菜地里帮忙干活,但从没有注意过土豆花,甚至还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我第一次看到并认识土豆花,是来北大荒三年后的那个夏天,那时候,我在队上的小学校里当老师。小学校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我和校长两个人教。校长负责低年级,我负责高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课堂里上课,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闹成一团。应该说,我还是一个负责的老师,很喜欢这样一群闹翻天却活泼可爱的孩子,所以当有一天发现五年级的一个女孩子一连好多天没有来上课的时候,心里很是惦记。一问,学生七嘴八舌嚷嚷起来:她爸不让她上学了!为什么不来上学呢?在当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困难,家里孩子多,一般的家庭就不让女孩子上学,分担家里的困难。那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年轻人涌动的激情,希望自己能够帮助这个女孩子,说服她的父母,起码让孩子多上几年学。于是,在一个没有课的下午,我前往这个女孩子的家。她是我们队菜地老李头的大女儿,家就在菜地最边上。这是荒原上开出的一片地,用拉禾辫盖起了茅草房。那天下午,老李头的女儿正在菜地里干活,大老远看见我,一边高声叫着“肖老师”,一边从菜地里跑了过来。她的身上粘着草,脚上带着泥,一顶破草帽下的脸膛挂满了汗珠。我跟着她走进菜地。老李头不善言辞,但很有耐心地听我把劝他女儿继续上学的话砸姜磨蒜地说完,而后翻来覆去地对我说:“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家里孩子多,她妈妈又有病。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她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望着他。当地农民的生活压力,也许不是我们这些知青能够想象的,在沉重的生活面前,同情心显示不出一点份量。和老李头分手后,我有一种上场还没打几个回合就落败下来的挫败感。老李头的女儿一直在后面跟着我,把我送出菜地,我不敢回头看她,觉得有些对不起她。走出菜地的时候,她倒是安慰我说:“没关系的,肖老师,在菜地里干活也挺好的。”听她这么说,我停下来,却也不知说些什么才好,猛然看到她头上的那顶破草帽上围着一圈手编的花环,是那种极小的、不知名的淡蓝色小花,一朵朵簇拥在一起,围在她破旧的草帽上,平添了几分生气。“你草帽上戴的这是什么花?”“土豆花,老师您看”说着,她指向身后,原来那大片土豆正在开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土豆花,一簇簇,一串串,像穗子一样串在一起,淡蓝色的花朵是那么的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平凡得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 不知为什么,从那时候起,土豆花就在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让我总也忘记不了。记得离开北大荒调回北京的那一年夏天,我特意邀上几个朋友到队上的这片土豆地里照了几张照片留念。但是,照片上根本看不清土豆花,它们实在是太小了。前几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回北大荒。过七星河,直奔我曾经所在的生产队,我一眼就看见了队上那一片土豆地的土豆正在开花。过去了已经几十年了,土豆地还在队上最靠边的位置上,土豆地外面还是一片萋萋荒草包围的荒原。真让人觉得时光在这里定格了。唯一变化的是土豆地旁老李头的茅草房早已拆除了。我向人打听老李头和他的女儿。队上的老人告诉我:老李头还在,但他女儿已经死了。我非常惊讶,他女儿的年龄不大呀,怎么这么早就死了?他们告诉我,她嫁人搬到别的队上住,生下两个女儿,都不争气,不好好上学,老早就退学,一个早早嫁人,一个跟着队上一个男孩跑到外面,也不知去干什么,再也没有回过家,她活活地给气死了。我去看望老李头,他已经病瘫在炕上,痴呆呆地望着我,没有认出我来。出了他家的房门,我问队上的人,老李头怎么痴呆得这么严重了呀?没去医院瞧瞧吗?队上的人告诉我:什么痴呆,他闺女死了以后,他一直念叨,当初要是听了肖老师的话,让孩子上学就好了,孩子就不兴死了!他好多天前就听说你要来了,他是不好意思呢!在土豆地里,我请人帮我拍张照片留念。淡蓝色的、穗状的、细小的土豆花,生长在这片辽阔得几乎到了天边的荒原上的土豆花,多少年来就是这样默默地花开花落,关心它们,或者偶尔想起它们的人会有多少呢?(有删改)22. 阅读文章,请说出作者对土豆花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以及这些认识形成的原因。(3分)对土豆花的认识形成的原因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从来没有注意过看到女孩草帽上用土豆花编的花环和她身后大片的土豆花土豆花在“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让“我”总也忘记不了这片辽阔的土豆花,默默开放,很少有人关心或想起它们23.文章第段第一次出现了“土豆花”,说说第段的作用。(3分)答:24.这篇文章无论是标题还是行文中都有很多感人之处,请就感动你的一个词或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的感受。(3分)答: (二)(共9分)22.答案要点:淡蓝色的花朵开得很小,平凡得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说服老李头失败,老李头的女儿从此失学得知老李头和他女儿的悲惨命运,想到和他们一般平凡的人们 (共3分,每个要点1分)23.答案示例:第段将土豆花扁豆花倭瓜花进行对比,描写了扁豆花优雅、倭瓜花招摇,衬托了土豆花的弱小、微不足道,为下文描写这片土地上平凡得像土豆花一样的人们做了铺垫。( 共3分,本段内容分,对比手法分,结构作用分)24.答案示例:标题“遥远的土豆花”中“遥远”一词令人感动。如土豆花一样平凡的老李头和他的女儿是那样的渺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他们离我的生活那样遥远,他们的生活压力是我所不能想象的。我们很少去关注他们,甚至很少去想起他们,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距离是那样遥远,即使我和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怎不令人动容?(共3分,结合原文1分,说出感受2分。)【海淀二模】(二)阅读第四极,完成1518题。(共9分)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 晨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xx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 吹响深海集结号 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 “那你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有志男儿建奇功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xx年7月,“向九”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1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3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飘离母船尾部。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 1000、2000、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 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 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15.“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4分) 答:16.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2分)答:17.阅读文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你提这个问题的原因。(3分)答:(二)15答案要点: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挑战极限);敢于冒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勇气。(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6答案示例:甲处是用数字形象地表现了徐芑南对深潜研究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献身科学不断探索精神的高度敬意。乙显示了下潜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表现出指挥部人们面对一步步迫近的记录,心情无比紧张和期待。(2分。特点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17答案示例:问题:在“有志男儿建奇功”部分,“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原因:因为这一细节描写能够体现顾秋亮埋头苦干、钻研钳工过硬本领的专注与付出,让人感动于他对工作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3分。问题:1分,原因:2分)【东城二模】(一)阅读山里有座榨油坊,完成下面问题。(9分)山里有座榨油坊周华诚对坞村,地处偏僻,五百岁了;海拔也高,一千多米,是个的的确确的小山村。这个云生水起的地方,保留着太多古老的东西大批的明清古民居散落在溪涧旁,鸡犬之声相闻;传统的黄泥夯土墙房子,与一树一树白梨花相映;两条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架着六十多座石拱桥,桥头是苔痕上阶绿,溪边是古樟枝叶茂,那些古樟树动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此外还有一座“天灯”,四百年来夜夜点亮,为小山村里樵夫耕者的夜行脚步照明。小村古风浩荡,保留了几百年来村民的生活图景。我们在村子里四处游走,老人与小孩的脸上,都是朴素天然的笑意。十年前,巍巍大山中动工兴建水库,这个小村的村民大多搬迁出去,住到离县城很近的地方。水库蓄水,进村的道路亦被淹没,进山改走一条更为蜿蜒曲折的道路,由此村外之人愈加少至。黑孩很早就出去读书了,父母还在村子里生活。后来他带着女友糖糖回来结婚。那是糖糖第一次见到山中那座古老的榨油坊。黑孩的父亲余金龙是一名老榨工,从十八岁开始操持这门技艺,至今四十多年。榨油坊每年秋冬开榨,山上采摘下来的山茶果,在烈日下晒干爆裂,人工剥去厚蒲,炒工把茶籽炒熟,再放进碾子,轰隆隆的碾子把茶籽碾碎,榨工把它包成茶饼,再上木榨。巨大的木龙油榨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力量:几百斤重的石块吊在梁上,榨工用力荡之,荡出优美的弧线;它在一个制高点悠然下落,经验老到的榨工又调动千钧之力,推动这个石块去撞击撞针;撞针是硬木制成的楔子无论是多么密匝的茶饼,依然可以挤出空间。随着一声巨大的撞击,榨工从胸腔中迸发出悠长的、高亢的、清亮的、穿云裂帛的声音。随着一声声的撞击与号子,楔子嵌进清亮的茶油,从木榨之中,汩汩地流淌下来,淌成一条细细的、长长的线。结婚的第二天,黑孩带着妻子在村里到处逛,惊讶地发现工人在拆榨油坊。看着伴随自己长大的榨油坊要拆了,黑孩觉得可惜。可人家说,要不拆它只能花五万五买下来。于是他跟新婚妻子商量,一咬牙,把刚收的几万元彩礼钱拿了出来,又找朋友同学借了一点,把这钱给凑齐了。榨油坊是保住了,黑孩却被一村人笑话。那榨油坊拆了一半,透风漏雨不说,一面土墙眼看就要倒了,角角落落都是蛛网,蜘蛛精都能爬出来。村民说,黑孩是念书念傻了吧。村民们一户户搬走了,留下古老民居二十来幢。青砖,黛瓦,高墙,木梁,有的还有大天井。可惜了,大多数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按照政策,村民搬走异地安置了,住过的房子就得拆呀。黑孩念过美院,觉得这些老房子有历史价值,有文化价值;再说了,祖祖辈辈都住过,那是整个村庄的记忆。就这么一拆了之,简单是简单,多可惜呀!黑孩去找村里,找乡里。没用。于是跑到县里,找了县领导。县领导答应他暂时不拆,看看能干什么。这时候二十多幢老房子,只留下四五幢。最好的这栋房子有二百多年了,本来卖给了外地老板,老板要把这房子拆了整个儿搬走。黑孩去找屋主交涉,让他别卖了。几番交涉下来,拆是不拆了,卖也不卖了,违约金你得付吧?十五万元,最后也是黑孩掏的腰包。黑孩和妻子,本来玩玩琴棋书画,开开网店卖卖东西,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如今跟老房子较上了劲后,不仅茶饭不思,还把过日子的老本都掏空了。琢磨了好几个晚上,他们一合计,决定做个民宿,让城里人也来乡下住住。朋友们来了,还能一起喝喝酒。于是,黑孩和糖糖两个人自己拍照片,拍视频,在溪涧的石拱桥上坐着,神仙眷侣的样子,把自己的梦想说出来,挂到网上,要在村里办一个民宿,就叫“村上酒舍”。有熟悉的朋友看到,委婉地说一句:“祝你成功。”不委婉的呢,就直接多(说)了:“黑孩,你太理想主义了,你要看清现实。”可黑孩说:他看到的,是困难后面,那一丝希望。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闪闪发光。他用了一年时间装修那座老房子。设计了九间客房、两个茶室和一个阳光餐厅,还有一个院子。幸好自己是学设计的,连图纸都没画,爬上爬下跟七十岁的老木匠一起搞装修。没人知道这究竟有多艰难装修的材料,都是他蚂蚁搬家一样,一趟趟从山外运进来的。还有很多东西是网上淘来的。快递送到山脚下的邻村,他一趟趟找车去运。一年下来花了一百多万元,除了众筹来的钱,自己又贴进去不少。一年以后民宿开业,吸引不少山外人来看新鲜,也有客人住进来了。他们从没想到,这样古老的房子,怎么会一下变得这么有文艺气息。也没想到,在这犄角旮旯的大山深处,还有这样闲适的生活:可以烤火、煨红薯,或者喝酒喝的正是黑孩跟父亲学着酿的粮食酒;也可以看星星,趁着酒兴对月当歌,还可以挥毫泼墨。黑孩和糖糖连带着一家人都忙得团团转。然而尽管劳累,这样的景象却让黑孩感到高兴,因为这个古老的村庄似乎变得重新有了活力。那个榨油坊已经整修过,高大的屋顶下,木榨和碾子散发着岁月的光泽。去年秋冬,每个星期黑孩都和他的父亲余金龙在这里榨一次油。父亲的手艺依然那么精湛,他抚摸着木榨的时候就仿佛重回到二三十岁。包好的茶饼,用铁箍套好,一饼一饼整齐地排列在木榨里;父亲做好了准备工作,用力荡起那块巨大的撞石。一次又一次,撞石荡得越来越高,随后,高亢的、清亮的、悠长又起伏的榨油号子从父亲的胸腔里迸发出来,洞穿屋顶,那声音震得空气也嗡嗡作响;紧接着是“砰”的一声巨大的声响,撞石击打在木制撞针上,撞针挤进木榨与茶饼之间,于是那山茶油,那清亮的液体从木榨里流淌出来,连成线,越淌越多。所有来自山外的人,忍不住鼓起掌来,一片叫好。接下来,父亲歇一歇,该黑孩上场了 (有删改)17.为了保护对坞村这个古老的村落,黑孩做了哪些事情?(3分)答:18.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答:19.如果对坞村去参加“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的评选,请你为这个村写一段推荐的话,不少于100字。(4分)注:清嘉:美好。答:(一)(9分)17.(3分)花钱买榨油坊 付违约金给外地老板 设计装修办民宿18.(2分)这句写出了山外的人为黑孩父亲古法榨油的精湛技艺和榨油时的场景所震撼,侧面表现出黑孩为保护这个古村落所做的努力和坚持是值得的。19. (4分)答案要点:古老村落、美丽风景、淳朴人情、古老的榨油技术【朝阳二模】(二)阅读叶至善: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完成第21 -23题。(共10分)叶至善: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自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咬文嚼字。”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後往城外铁檻寺去了。”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芹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妒”的“登时”,“唤出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出”,“ 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的“ 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_ 。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嘴字?这就是咬文嘴字。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有删改)21.文章记叙了叶至善先生“咬文嚼字”的几个小故事。请根据提示,补写相应的内容。(4分)(1)作贺新凉,“且不悔”表达人生追求。(2)(3)品红楼梦,理解曹雪芹真妙笔。(4)2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段中“匠心”的理解。(3分)答:23.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你就这篇文章的语言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文章主旨有什么帮助。(3分)问题:帮助:(二)(共10分)21答案要点:审稿件,勘误军舰鸟并非候鸟。“到”改“回”,字斟句酌写深情。(评分标准:共4分。每个要点2分)22答案示例:“匠心”指曹雪芹从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事件,通过数字有出入,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性格的独特用心。表现了至善先生对曹雪芹字斟句酌的赞美。(评分标准:3分)23答案示例:问题:文章第段最后一句设问句“什么叫咬文嚼字?”可以删去吗?帮助:这个问题有助于我通过句式的对比,感受到作者对至善先生咬文嚼字,追求至善的强烈的赞美之情。(评分标准:共3分。问题1分,帮助2分)【丰台二模】(一)阅读家书里的山河岁月,完成1619题。(共10分)家书里的山河岁月王霜霜父亲走了两年之后,作家裘山山和姐姐才去彻底整理父亲的房间。在一个很旧的樟木箱里,她们发现了满满一箱信件。1000多封信都被用发黄发脆的报纸包着,细绳子捆着,上面还贴着小纸条,注明是谁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亲的笔迹。其中有一封信的背后还写着,这封信20天才收到,可见当时父母亲盼望的心情。看着这满满一箱信,姐妹俩很感动,也很悲伤。这是父亲保留的他们一家四口的家书。从母亲第一次用毛笔给父亲写的小楷,到裘山山长大后用钢笔写给家里汇报成长的“草书”,从竖写到横写,这些发黄的信纸记下了一个家庭半个世纪走过的风风雨雨。裘山山从中选取了一部分信,再加上一些老照片,编写了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一书。这是一本写了四十多年的书,记录了她的家族故事,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裘山山的父亲裘采畴是一名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他就要在哪里”;母亲徐淑娟则算是新中国较早期的职业女性浙江日报的编辑。二人各自有自己的事业,不能经常相聚。加上裘山山长大后又在重庆入伍参军,姐姐也下乡去陕西咸阳做了知青,于是,一家四口常常“四分天下”。裘山山常说:“我们的家不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书信成为了他们彼此之间维系感情的唯一媒介,把四散天涯的家人连接成一个整体。翻开父亲留下的一摞摞信件,空中腾起了细小的灰尘,一时间裘山山仿佛钻进了往事的大仓库,里面堆积着很久没有翻动过的过往时光。在现存的一箱子信里,裘山山给父母写的信最多,有五百多封,因为从十八岁离家当兵后,她就不在父母身边了。尤其是1995年前,电话不便,完全靠写信。在那些信里,有少女的青春烦恼,有中年的鸡零狗碎,也有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起起伏伏。家书,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一直到1997年,裘山山还断断续续给父母写信。她不记得什么时候彻底结束通信改为电话交流的了。只记得有一次父亲对她说,你那么忙,就不要写信了,一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好了。然后就此搁笔了。而今,书信已经成了博物馆的展览品。2016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揭牌成立。博物馆内有一部分名人家书,但更主要是收集普通人的民间家书。副馆长张丁从事家书保护工作十多年,他在如饥似渴地读完裘山山的家书之后说,这本书“复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张丁发现前来家书博物馆参观的朋友常常感叹,看到这么多书信,才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岁月,比如北伐、长征、抗战、下乡、恢复高考、出国、裁军等,这些都是国家所经历的大事件。张丁说:“家书的作者是这些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家书从个人视角记载了这些大事件的点点滴滴,从而使这些大历史具有了血肉和表情。”在家书中,裘山山写道:“真的很感谢自己那个时候什么都告诉爸爸妈妈,让我得以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清晰地看到当时的自己。”(有删改) 【注】裘山山,女,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1958年5月出生,1976年入伍,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散文奖、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16文中说“这是一本写了四十多年的书”,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这四十多年来的书写历程。(2分)裘山山十八岁离家参军, ;直到1997年,裘山山逐渐地结束写信改为电话交流父亲去世两年后, 裘山山选取信件进行编写,家书面世。17你怎样理解第段画线语句中“血肉和表情”的含义?(2分)18缺乏家书往来经历的你,在初读文章时产生过什么疑惑?这个疑惑是如何在阅读中解决的?(2分)19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出版后,裘山山感慨万千,她觉得终于可以告慰父亲了。请你以裘山山的口吻写一段她在父亲墓前的告白。(100字左右)(4分)(一)(共10分)16.(2分)此后就常常给父母写信 裘山山姐妹发现父亲留存的满满一箱家书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7.(2分)示例:这里“血肉和表情”的意思是丰满鲜活,具体可感。家书作者亲身经历了历史大事件,家书是大历史在一个家庭中的缩影和具化,历史因而变得细致生动,可见可感。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18.(2分)示例:初读第段时,我不理解裘山山为什么说“我们的家不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再读文章后,我明白了。那是因为裘山山一家四口分散在各地,家书是他们维系亲情的唯一媒介,天各一方的家人通过家书往来感受彼此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评分说明:问题1分,认识1分。19.(4分)示例:父亲,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一直珍藏的家书,我整理并出版了。当我再读那些家书的时候,我仿佛又听到了您的教诲,看到了我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其间经历的起伏变化。感谢您的精心收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我想,您在九泉下也会很欣慰吧。评分说明:内容具体、有真情2分,表达通顺、有条理2分。【石景山二模】(二)阅读白夜,完成第1618题。(共8分)白夜赵丽宏很难想象,如果地球上消失了黑夜,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在光明如昼的夜晚,人们将怎样生活。在古老的圣彼得堡,我经历了真正的白夜深夜十二点,依然可以沐浴着灿烂的天光,漫步在波涛滚滚的涅瓦河畔白夜,是苏联北方的自然奇观,这种奇观只出现在盛夏,持续的日子也不长。我从莫斯科飞抵列宁格勒时,正是白夜的高潮。那天吃完晚饭回到宾馆的房间已是夜里十点,屋里没下窗帘,窗外阳光耀眼,看天色至多是下午三点的光景。站在窗前看街对面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黄墙绿树,巍峨的教堂,光芒四射的金顶,像一幅辉煌的油画,而教堂背后那波光粼粼的涅瓦河,是这幅油画的一道明亮的底色。如果不是亲临其境,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夜里十点钟的景色。街对面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在俄罗斯几乎是家喻户晓。俄罗斯人熟悉它,并不是因为修道院中那些教堂和金顶,而是因为修道院里的公墓。自十八世纪以来的大部分俄罗斯文化名人,几乎都埋葬在这里,其中有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莫索尔斯基、鲍罗丁、格林卡,有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茹科夫斯基、克雷洛夫、卡拉姆辛,有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这些名字,都是使俄罗斯人引以为自豪的,他们创造的成就使世界对俄罗斯文化刮目相看。我想,假如能在这不眠的白夜去拜访那些长眠在地下的俄罗斯文化名人,该是何等奇特的经历。走出宾馆,只见大街上车流汹涌,涅瓦河畔到处是散步的行人。穿过大街,走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林阴道上不见人影,通向名人公墓的大门紧锁着。名人公墓的围墙外,也是一大片墓地,形状各异的墓碑和墓穴极不规则地坐落在一大片树林中。我放轻了脚步在静悄悄的墓地里行走,惟恐我这异邦人的脚步声惊动了安眠在这里的俄罗斯人。这片墓地里埋葬的大多是战功显赫的苏军将领。也有一些富裕的犹太人的墓,他们的墓穴形状像一只大靴子,不知有什么含义。橘红色的光线透过树林斑斑驳驳洒落在墓地中,仿佛从空中伸下无数柔软温暖的手,抚摸着冷冰冰的墓碑和墓穴。看手表,此刻已是深夜十一点,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奇妙而又神秘的感觉。如果不是白夜,那么这样的时辰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在漆黑的深夜穿行于一片死寂的坟墓之间,有点像惊险小说里的情节了。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出来,天色依然极亮。俄罗斯汉学家米沙陪我到涅瓦大街散步。街道上不用点路灯,感觉是落日西沉的黄昏时分。路上依然人流滚滚,人们都在急匆匆地赶路。也有穿着入时、步履悠闲的少男少女,旁若无人地在路上说笑着。只是街上的所有商店都早已关门。路边偶尔摆出几个出售冰淇淋的小摊,顷刻便使行人纷纷驻足,排起长长的队伍使我产生浓厚兴趣的,是涅瓦大街那些古老的建筑。作为当年圣彼得堡的中央大道,涅瓦大街笔直宽阔,颇有皇家气派。路两边那些雄伟的建筑,都保持着两个世纪前的模样,许多俄罗斯作家在他们的小说中描绘过这条繁华的长街。这条街在苏联的名气,就像中国人熟悉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南京路一样。涅瓦大街上的每幢楼房,都能叙说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曾出入过其中的许多楼房,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也曾在石板的道路上留下无数脚印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中曾写到过彼得堡的白夜,写到白夜街上的景色,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夜,更是人所共知。奇异的自然现象,使俄罗斯的文豪们产生奇异的想象。普希金曾告诉人们:“在白夜,我写作无须点灯。上帝既然如此慷慨地赐予我光明,我为什么不在这不熄的天光里驰骋我诗的想象?”普希金故居在离涅瓦大街不远的地方,从他的窗户中探头就能看到涅瓦大街上的桥和行人。留给世人的那些不朽诗篇中,究竟哪一些是写于白夜的天光之下,这就难以考证了。在白夜的天光之下,最活跃的是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在地铁的出入口,看到好几批街头献艺的民间音乐家。有人拉着手风琴唱歌,有人拨弄着吉他边唱边跳。最受欢迎的是一支演奏爵士乐的小乐队,一把小号,一支黑管,两支萨克管,极其默契地合奏出变化无穷的旋律。四位演奏者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看来都训练有素,决非滥竽充数之辈。他们每奏一曲,周围的听众都报以喝彩和掌声。有了这些歌声和音乐,涅瓦大街的白夜就不再清冷寂寞。在叶卡捷琳娜纪念碑附近的十字路口,一批业余画家正在为人们画肖像。画家们有用炭笔画素描的,也有画油画或者粉彩画的。作画者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颇有功力,在短短十数分钟内,便极为传神地绘出了坐在画架前的人物。坐下来请人画像的,大多是年轻的女郎,她们脸上保持着微笑,耐心地坐在围观者的视线之中。有一位被画像的姑娘捧着一本书在阅读,夜间的光线足以照亮她手中的书本。画家们都显得很自信,落到画板上的笔触小心翼翼,却毫不犹豫。他们一般都尽量设法美化被写生的对象,画板上显现的都是漂亮的美人。也有几位专事丑化的画家,他们手持着画板在为行人画漫画像,灵巧的画笔竭尽夸张丑化之能事。被画的人面对着自己落在画像上的那副滑稽的嘴脸,禁不住和旁观者一起哈哈大笑回到宾馆,已是深夜十二点。拉开窗帘,窗外的景色使我惊叹不已。在深蓝色的天空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金色圆顶闪烁着古铜色的光芒,使人感到它的遥远和神奇。这古铜色的光芒究竟是夕阳余辉还是旭日的映照,我说不清楚。把头探出窗口,可以看到一轮又大又红的太阳正沿着辽阔的地平线缓缓滚动。燃烧的云霞落在平静的涅瓦河中,使涅瓦河变成一条七彩斑斓的光带,流淌在太阳底下。今天,这太阳不会消失。在白夜的高峰期间,只有白天,没有黑夜,每一天的生命旅途似乎都在延长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部精彩的电影,然而我的眼皮开始沉重起来。旅途的疲惫终于使我昏昏入睡睡梦中醒来,表上的时针指着二点。躺在床上看窗外的天空,依然很亮,只是不见了太阳,天色显得有些慘白。起床看窗外,涅瓦河的波涛变成了银灰色,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金顶失去了光泽,变得沉重而黯淡。大街上空无一人,偶尔有一两辆轿车驶过,汽车引擎在寂静中发出刺耳的呼啸。感觉疲倦,却再也无法入睡。拿出一本阿赫玛托娃诗选来翻阅,其中正好有一首题为白夜的诗,诗中表达的视觉和生理感觉使我产生共鸣,而作者的心理状态,却属于她生活的那个特定的年代,属于她独有的感情经历。就着窗外朦胧的天光,我在日记本上抄录了阿赫玛托娃写于八十年前的白夜,这是一首情诗:哎呀,我没有关门,/也没有点灯,/要知道我是多么疲劳,/只是不敢躺下睡觉。望着针叶林中那昏暗的暮色,/远方的原野渐渐显得微茫,/有一个声音使我陶醉,/这声音和你的声音一样。也知道一切都已失去,/生活是一座可诅咒的地狱!/可是我充满了信心:/你一定会回到我身边! 16本文在末尾注明了本文创作的时间:“1991年6月21日记于列宁格勒, 9月15日写于上海四步斋”。请你推测: 是在列宁格勒记录的, 是在上海完成的,由此给你带来的写作上的启示是 。(3分)17文中多次描绘“白夜”的景色,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答: 18本文的意蕴丰富而深刻,请就此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3分)答: (二)共8分16答案示例:当天在修道院和涅瓦大街的行踪 具体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应该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和认识(共3分。每空1分)17答案示例:真实还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令自己内心震撼的奇特景色;而这些景色又能够唤醒自己对阅读过的文学名著的记忆,引发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2分)18答案示例:问题:第段写道:“奇异的自然现象,使俄罗斯的文豪们产生奇异的想象。”“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奇异的想象”有怎样的联系? 思考:不同地域、不同国度或不同民族的文学现象,它的特点、发生和发展与产生它的地理环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位作家都有一幅由他的作品绘制成的文学地图,其中的坐标原点,往往是他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也是给他写作带来无尽素材和灵感的心灵故乡。那上面每一处不同时期的人物和地点坐标,都是解读作家创作文本及进入其深广的内心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学密码。(共3分。“问题”1分,“思考”2分)【昌平二模】(二)阅读文章,完成第17-19题。(共9分)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矫友田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寒冬将至的深秋,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它一定是在为了寻找花香,抑或那些同伴的去向,而作生命里最后的努力吧。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飘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选自阅读xx年第4期,有删改。)17.阅读文章-段,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小时候,见放蜂老人为一只意外死亡的蜜蜂伤心,我感到;去年初夏,看到,与之攀谈让我知道了;而无家可归的流浪蜂,理解了每一只蜜蜂都值得爱惜,我心中的疑团悄然释放。(共4分)1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中“久违的感动”的理解?(3分)答:19. 阅读文章,就其结构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的写作会有怎样的启示。(2分)问题:说明:(二)(共9分)17答案示例:惭愧、疑惑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拯救落水的蜜蜂蜜蜂尽心尽力的采蜜,辛苦付出很多,索取却很少,从不抱怨和偷懒 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4分)18答案示例:作者看到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唤起了他对往事的温暖的记忆,心中充满感动。这种感动是对流浪蜂执着寻找家园的动容,是对蜜蜂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是对养蜂人对每一只蜜蜂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爱惜的认同。(3分)19答案示例:问题:第六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说明:文章这样写是设置了悬念,在写作中如果我也学会设置悬念的话,那么文章会更加吸引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怀柔二模】(二)阅读大将军,完成16-18题。(共8分)大 将 军葛 闪 将军以少于对方一半的兵力,面对敌人坚固的城池,还有城头上叫嚣着的乌压压的敌军,丝毫不显畏惧。是的,将军一生戎马,一杆金枪,一匹白马,一腔碧血,一颗丹心,何曾惧过任何一个对手?又何曾打过任何一次败仗? 这样的阵仗,将军见得太多了。一如从前,将军指挥若定,纵横开阖,双目如电,一声“杀”字响彻云霄,带领着众将士发动了攻城的号令。“将无贪生之意,士有必死之心”,在战略战术配合得当的基础上,加上众将士的勇猛无敌,战争的结果如将军料想的一样己方胜利。 城里城外,城上城下,满是尸山血海,断壁残垣。已是白发苍苍的将军站在城头上,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和旁边众将士摇旗呐喊、兴高采烈的神情截然不同。众将士对将军的神情也已习惯,见惯不怪了。将军为朝廷效力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一次败仗都没打过,“常胜将军”的封号那是实打实的真金含量。但是,谁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打胜仗之后,大家都兴高采烈,唯独将军一个人忧心忡忡,双眉紧蹙? 将军一生,大大小小二百七十六战。特别是这次,是他平生的最后一战。皇帝说了,将军此战之后,就在京城赐他一处大宅,让他颐养天年。这最后一战依然胜得漂亮,将军当在征战生涯中,画上一个完美至极的句号,可他为何依然一如从前那般满脸忧愁,闷闷不乐?谁都奇怪,但谁也都不敢去问。 将军班师回朝。金銮殿上,皇帝对其大加褒扬,肯定其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赐号“护国威武将军”,并有免死金牌一枚。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朝中文武莫不艳羡,纷纷对将军祝贺不已。 将军退休了,整天就逗弄儿孙,养鸟种花。将军身退,但威名永存。能文能武的他,不仅马上金枪扬威,马下对治国之道也颇有见地。皇帝隔三差五,只要得了空,便会移驾将军府邸,与他下个几盘棋,从棋子敲落之间向将军讨教治国之道。将军也不推托,与皇帝常是谈笑风生之中,棋子翻飞之间,将胸中丘壑不经意地搬出来。君臣之间,也落得其乐融融。偶尔间,皇帝也会问起将军那个问题为什么每战胜利后,从没见过他展笑扬眉,反而都是愁云满面?将军笑笑,说过去了,不想再提了。皇帝也笑笑,不再强求答案。 时光荏苒,将军更加苍老,但精神还算矍铄。皇帝去了后,新皇登基。新皇也算是开明之君,殿堂之上,既能自有主见,亦能耳畔容得下忠谏之言;朝堂之下,既能勤学苦读,又能微服走访民间,体恤民生。特别是效仿其父皇,经常到将军府邸和将军下棋论道,算是对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