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word教案学案说课稿案例.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719901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word教案学案说课稿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word教案学案说课稿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word教案学案说课稿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word教案学案说课稿案例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品读感悟法 讨论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出塞,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到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4、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一读。(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 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五、课堂小结教师小结: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2、搜集王昌龄的其他边塞诗。附: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二、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三、新授师导: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学生感情诵读全诗。6、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四、课外延伸(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五、拓展总结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今天老师还给你们推荐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提供网站。)六、课堂小结教师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八、教学反思附:板书设计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盼爱国之情附送: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32课埃及金字塔word教案学案说课稿案例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2、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谈话法 启发诱导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2、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你最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简单板书:金字塔建在哪里?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建造的?有哪些神秘的传说?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2、检查自学效果:(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并朗读。(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理清参观的先后顺序,想一想各段说了什么?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你想了解的关于金字塔的内容吗?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一)学习第1段。1、轻声朗读课文第1段,共享你阅读中的收获。指名汇报阅读中的收获:地理位置尼罗河沿岸;数量许多;大小大大小小;历史悠久四五千年的历史。2、引读课文第1段。(二)学习第2段。默读课文第2段,指名说:这段主要写了金字塔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课件展示图片。引读、齐读。(三)学习第3段。快速浏览第3段,指名告诉大家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四)学习第4段。(1)指名朗读,想:作者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指名说方法。(记叙顺序:由远到近;描写方法:比较法、列数字法、举例法。)(3)默读这一段,边读边勾画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同桌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胡夫”金字塔外观和结构上的特点。小结说明方法:作者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方法拉近了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的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写作中的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表现建筑特点服务的。引读、同桌对读、一问一答等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4段。读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在遥远的古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五)学习第5段。是呀,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齐读第5段。本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作者成功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走,我们也随他去了解了解,看看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成的。(六)学习第6段。1、默读课文第6段,思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指名说说建造金字塔的两种不同说法。3、这两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是考古学家们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猜测呢?(七)学习第7段。齐读第7段,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指名谈感受(相机板书:血汗智慧创造奇迹)小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五、课外延伸,深化探究1、关注金字塔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查找积累资料,了解金字塔2、关注世界七大奇迹,查找资料,在课后完成一张手抄报,题目自定。六、课堂小结1、指名说说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自由说,教师归纳总结)2、教师小结: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资料进一步地了解金字塔。七、布置作业1、同桌互默本课的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八、板书设计.埃及金字塔宏大血汗精巧智慧创造奇迹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