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word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95164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word教案课标内容课程标准(xx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的要求。 课标解读本单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操作直观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通过观察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要通过加强试商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一、充分利用表内除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1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如竖式中“13”的理解,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竖式中的13表示什么”,再让学生把它指出来,从而明白“13”就是要分的总根数。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操作过程的比较,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竖式和横式的比较,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通过横式与横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竖式与竖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2利用除法竖式和乘法口诀,让学生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课程实施中,先要进行“()里最大能填几”的针对练习,使学生学会寻找最接近被除数的一个积的方法。在试商的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数(即商),使这个数与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二是得到的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3通过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课程实施中,要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建立分的过程、口算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以及语言表达过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理解算理。 4通过“分铅笔”“分棒棒糖”“我是快乐的小医生”“啄木鸟吃虫子”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5通过“直接写商”“判断对错”“用竖式计算”等练习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渗透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的检验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1通过解决“划船”“运菠萝”“做灯笼”“买面包”等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确定问题的答案,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例如,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最多”“至少”含义的基础上,通过“用图表示”“用符号表示”“用竖式表示”等不同表征方式,理解“余下的2人也需要租一条船”,学会采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答案。 2创设“摆小旗”“串珠子”“摆花” 等问题情境,借助几何直观,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晰解决“等余问题”的解题思路,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例如,在例6的教学中,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解决问题,通过按排列规律3面一组地圈,理解用除法解答的道理,并结合图示理解余数与旗子颜色的关系。 3通过适量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等余问题”的练习,让学生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积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除法竖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实施中,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和重难点突破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作用有四点:一是承上启下。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图形时,自然地会关注摆几个图形,但不会特别关注还剩几根小棒,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二是便于操作。题目清晰、简洁,学具简单,利于准备和操作;三是激发兴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出来?”等,产生探究的愿望,同时体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四是作好铺垫。图中呈现的几种摆法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物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其中第一个对比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的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也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不同的基础。 “做一做”的两道题,都是先用语言描述操作要求,再让学生圈、连、填,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即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其中第1题与例题相似,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分开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2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包含和等分),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难点是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重难点突破1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突破建议: (1)平均分没有剩余与有剩余的小棒,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比较其异同,感受平均分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产生有余数的除法。 (2)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意义。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商与余数的名数在等分的情况下相同,在包含的情况下不同。 2理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 突破建议: (1)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出示一个用小棒摆的正方形,让学生知道: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同样长的小棒。接着分别用9、10、11、12、13、14、15根小棒来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教师板书。在摆的过程中,重点探究如果余数出现4根小棒时应该如何处理,从而明白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2)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 647=88( ) 455=85( ) (3)余数最大能填几? ( )8=4( ) ( )5=7( ) (4)除数最小能填几? ( )( )=(3)8 ( )( )=(7)5 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授课时间: 月 日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授课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5分)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10分)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10分)(一)合作探究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二)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四)练习巩固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2分)(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二)填一填:( )6=7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2分)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六作业:书60页做一做七板书设计: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八反思;附送:2019春人教版数学二下实践与综合 小小设计师word教案设 计 者 马宏艳 单位(学校) 滕州市西岗镇中心小学授课年级 六 年 级 教 材 版 本 山东科技版 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 “小小设计师”这一主题的内容,安排了“创意笔筒”“个性相框”“为鸟儿安个家”3个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简单物品的设计制作,让学生参与技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技能为社区未来规划描绘出蓝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设计,去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情分析制作笔筒、相框、鸟巢的材料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通过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设计、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本主题要让学生多动手做一做,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肯动脑、勤动手的习惯。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本主题总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大胆、巧妙的再创造,学会用简单的设计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作品制作,认识各种常用材料及其不同用途,体会各种材料对技术设计制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比较、设计草图等活动,了解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调试、反思和改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增强公民意识,唤起社会责任感,认识美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社会功能,在实践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作,提高表现能力。难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再创作。三教学策略建议1.了解笔筒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纸盒和材料。 2.在相框的设计、选材、制作的过程中,了解技术设计制作的知识和技能。 3.通过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协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尝试制作。四教学评价建议评价标准 引导学生从制作笔筒、相框到为小鸟设计家园创新的技能与方法以及小组合作的默契度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建议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小组之间充分发表意见。五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准备:多媒体、相关图片、剪刀、美工刀、直尺、订书器、工作板。 学生准备:各种彩纸、设计纸、透明胶、订书钉、水彩笔、粘贴等小装饰品。本课环境准备建议: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课时建议 建议3课时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意笔筒教学目标: 1.知道笔筒和文房四宝一样,蕴含着历史和文化。 2.学会利用塑料瓶等废旧材料做笔筒,并能够用剪贴彩色纸等方法装饰笔筒,感受设计之美。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利用废旧物品美化装点生活,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教学重点:用废旧物品制作、装饰实用的笔筒。教学难点:装饰设计的美感与创新。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材料制作的笔筒范作。 学生:塑料瓶等瓶筒、彩色纸、胶水、剪子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简易笔筒。 想不想把它变的更漂亮一些呢?今天呀就跟着老师来学习制作笔筒,好吗?(板书课题:创意笔筒)二.欣赏 在学做笔筒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笔筒,了解一些笔筒的有关知识。1.欣赏古代笔筒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把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书桌上的第五宝就是笔筒了,它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已经盛行。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品,也有用玉、竹、木雕刻而成的。它们的形态各异,花纹也各不相同。2.欣赏现代笔筒 和古代的笔筒相比,你有什么感受?3. 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笔筒?【设计意图: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在去搜集有关笔筒的资料,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对笔筒的外形、颜色有了初步了解。】三.探究 1、笔筒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 笔筒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笔筒上都有些什么图案?2.观察自制笔筒。 (1)看一看,这些笔筒是用材料什么做成的? (2)这些笔筒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笔筒的比较,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四.制作 从现在开始每位同学就是一位小小设计师了,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制作组。 1.制作之前,请各小组先开个小会议:(1)你组准备用什么材料做一个什么形状的笔筒?(2)怎样分工制作?(3)怎样把你组的笔筒装饰得既美观实用又与众不同?2.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动脑、动手去制作,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具和爱不释手的玩具,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手工创作的奇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五.展示 1.现在各小组已经做好了自己的笔筒。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2.同学互相评价。 3.颁发巧巧手设计奖。六.拓展 1.谈谈用废旧材料制作笔筒有什么好处呢?它还有什么用途呢?2.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废旧的物品。它们除了可以做成笔筒,还可以做什么来美化生活,创造生活? 【设计意图:并使孩子们了解环境现状、问题,引导他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7 板书设计 外形 创意笔筒 颜色 图案 第二课时 个性相框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新颖漂亮的小相框,研究“立”起来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的细心品质。教学重点:材料的的创新与小相框的多种造型的设计。教学难点:研究小相框支架的设计。教学用具: 生活中的小相框实物;各种制作材料,收集生活中的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冰棒棍、牙膏盒等)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揭示课题 1.师: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充满了喜怒哀乐,有开心快乐的,也有忧郁悲伤的, 那我们都需要用什么来纪录这些瞬间呢?-(照片) 同时这些瞬间的记忆都要用什么进行装点会更加美丽呢?-(相框) 2.出示课题个性相框。二.讲授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各式小相框的图片,学生欣赏。 再请学生打开书,看书中照片,对照片上的小相框的用途、外形、色彩和图案进行分析。 2.小组研究,提问: (1)可以用什么材质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生:木头(树枝,筷子)、卡纸、瓦楞纸、塑料 (2)什么样的相框造型与色彩能更好的烘托你的照片? (3)怎样将相框的背板固定在相框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 3.学生发言: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设计意图:利用大量图片信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学会评价好的作品,吸取它们的长处。】 4.思维训练:参考收集到的资料,研究如何更好的为相框设立支架。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尝试。解决问题: (1)你在制作时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 你在制作过程中用哪些手法,需要哪些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支架。遇到问题,同学互相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演示解决。设计意图:启发思考,引导分析,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突破如何研究小相框支架的设计这一教学难点。三.实践活动 作业: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相框,装点自己的生活。比一比谁的相框更新颖、更漂亮。要求: (1)大胆创新,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设计制作。 (2)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协调。 (3)注意工具材料使用的安全。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辅导。四.作品展览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3)教师点评。 (4)修改、评选设计之星、最佳制作奖、创新设计奖。【设计意图: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评价能力。】五.小结拓展 回去继续为家人制作有个性的相框,要求突出平安、幸福和长寿。【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关爱家人,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优良品德。】 六板书设计 个性相框 用途 外形 色彩 图案第三课时 为鸟儿安个家教学目标: 1.学习和初步掌握小鸟的动势、鸟巢及简单的人物动势的知识和画法。 2.向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基本形的组合创作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学难点:小鸟的动势和简单人物动势的画法。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小鸟的家”作品展示区、图画纸、彩色笔等。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美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鸟大多离不开树林,它们以树为家。在树上筑巢栖息,繁殖后代,并为树消灭害虫,帮助树木传播种子。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问:同学们在录像片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声音?看了录像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学生自主、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一只可怜的小鸟的家被人们破坏的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的决心,使学生为小鸟安家的信心更强烈。】2. 启思创美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画,在欣赏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小鸟的家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 小鸟的巢是什么形状的? 小鸟飞时是什么样的?落在树上又是什么样的? 鸟类是人们的好朋友,近几年来,人们尤其是小朋友为了保护小鸟,自发地为小鸟做了许多小房子,小鸟们有了崭新、舒适的家,比以前更开心、更快活了。看了这几幅作品,你想要给小鸟安一个什么样的家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后学生作业: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大胆地想象,画一幅爱护小鸟的创作画我给小鸟安个家。同时出示作画步骤: 1.构思;2.构图;3.勾线;4.涂色。 老师为你们特设了一个“小鸟的家”展区。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想的特别,画的最好。【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师生融为一体,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创作出美好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充分开发了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使学生心灵净化,更加深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三.评价审美 将学生完成作品贴入“小鸟的乐园”展区。 学生欣赏,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图,自评、互评后,找出优点和不足。【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欣赏到同学的作品,从中受到鼓励;同时赏析人、鸟相处的和谐之美,向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教育。】 3. 教师总结无论什么种类的鸟,它们总是天真活泼、聪明可爱。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希望你们用画笔画小鸟的家的同时,用你的一双巧手到生活中去营造一个真正的、美丽的小鸟的家。4. 板书设计 为鸟儿安个家: 构思 构图 勾线 涂色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设计思路中,我采用 “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过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自己归纳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以学生的生活为学习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教师把任务放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合作来完成这一训练,教师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随时帮助学生,引领学生,但不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与社会同步,完全体现社会的真实性。4.个性化的展示自我。在展示小组成果这个环节时,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天空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成果,享受着课堂,享受着自己的收获。不足之处: 1.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但却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本身的思考,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方面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2.另外,学生的理想能够存在多久,是这节课后值得思考的问题,还要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地去刺激。教学永远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这节课我本着体验、自主、个性张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调查、交流、个性化的展示、民主分析评比,升华情感这一活动的主线,实现了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让整堂课更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