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本.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660167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由“春”人“秋”,引出山行 1你们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1)指名背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2)指名背春晓(作者孟浩然)。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人写秋天的诗:山行。3板书课题。山行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走的意思。作者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杜牧。他与当时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被后人并称“小李杜”。他的诗和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二、初读指导1让学生速读全诗,画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意思。 径:小路。 枫林:枫树林。枫树,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秋季变红色。2质疑,解疑。(1)学生质疑:“远上寒山石径斜”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白云生处”?“坐”怎么讲?“红于”的“于”怎么理解?(2)解疑: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要调整一些词在句子里的顺序。“远上”是向远处伸展;“寒山”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石径”是石头小路;“斜”是弯弯曲曲的意思,为求押韵,可以读作“xi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白云生处”是指白云飘浮的地方。再次查字典弄懂“坐”、“红于”的“于”的意思。“坐”是因为的意思;“红于”的“于”有比的意思。三、精读训练1反复吟诵,体会诗意。 2各自试讲,相互交流并提出补充、纠正意见。 3指名说说山行这首诗的意思。4观察插图,闭目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5讨论:在山行一诗中,诗人写了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这是“远景”。还写了枫林的红叶,这是“近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的感情。板书:远景 近景)四、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左右结构,写时要左窄右宽,“彳”第一笔撇短,第二笔稍长,“竖”要稍短,“横撇”收,“点”写长些。“工”最后一笔要写平。2学生描红、仿影。板书设计:山行远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近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背诵古诗山行。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二、初读指导1学生读题解题。(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3)出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让学生各自试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啼 (叫) 愁(忧虑)寺(庙) 教者讲: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该市的南面有座山叫姑苏山而得名。3师生合作探究这首诗的意思。 (1)学生能够讲出:月亮西沉了,乌鸦在啼叫,满地是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半夜里飘到了客船上。(2)学生不大理解“对愁眠”的意思。(3)教者讲: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要调整词序并适当补充一些话。 大意是:(看到这一切)面对江上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我)心里忧愁,很难睡得着。 (4)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全诗的意思。三、精读训练 1再次朗读全诗,思考: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通过写他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心中难以言说的忧愁。板书:所见 所闻)2比较山行与枫桥夜泊中的两个“寒山”。山行中的“寒山”指的是“充满凉意的山林”。枫桥夜泊中的“寒山”是寺庙的名字。3反复朗读,做到能背诵 。4指名背诵。四、指导书写。1讲解字形。 上下结构,写时笔画要紧凑,下部的“心”字底写时稍大,要能托住上部。2学生描红、仿影。板书设计:枫桥夜泊所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文献摘录:杜牧: (803约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与当时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被后人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诵。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唐朝诗人,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霜叶红于二月花: 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现代大文学家茅盾把他的一部小说取名为霜叶红于二月花。陈毅同志也有这样的诗句:红叶遍西山,红于二月花。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相传唐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的打杂和尚寒山子,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穿着木拖鞋,披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一路笑着、唱着来到姑苏城。别看他疯疯癫癫,其实他很有学问,诗也作得很好。他不愿意奉承那些达官贵人,终于离开天台山国清寺,到苏州城外的妙利普明塔院住下,直到终老。因为他很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将名利视若浮云,人们很尊敬他,便将妙利普明塔院改名寒山寺。现存建筑为清末(光绪三十一年)重建。该寺因张继所写枫桥夜泊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而名扬天下。教学反思: 附送: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1.学会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习得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2.能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难点】能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或用笔写出来。谈话导入,理解题意。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师: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枫桥夜泊”就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引导学生理解“枫桥夜泊”实际顺序是“夜泊枫桥”,诗人为了押韵而颠倒词语的顺序。)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师简介张继)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直奔本节课教学主题。上节课我们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山行。谁来说说是如何读诗歌想画面的?(课件出示“读懂诗意感悟诗情想象画面诵读古诗”。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一、读懂诗意,读出韵味。1.出示课件,指名读古诗。(指名两到三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古诗,师生共评)2.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能让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来读。生: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生: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师: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4.学生练读。5.指名读。(出示带节奏的诗句)师: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生:枫树。生:桥。生:江船。生:人。师: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6.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7.共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生: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相伴,是江枫、渔火在与诗人陪伴。生:这一“对”,“对”出一个字,愁。师:你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读好“月落”“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二、想象画面,深情诵读师:古诗和画都是紧密联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吗?生:我们先从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象,你想到什么了?生:第二句,诗人想要睡觉时的情景。生: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想到了什么?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的眼前真的浮现了一幅画: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诗人张继孤身在外,只有小船、渔火相伴,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使诗人张继感到非常惆怅。师:在这幅画里,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生:霜天。生:江枫。生:渔火。生:桥。生:客船。师:看到秋霜,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生:凄凉。生:孤单。生:忧愁。师:对!诗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一样孤单,一样忧愁。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那份凄凉。(出示诗句,学生齐读)师:眼睛看到的景物让诗人感到凄凉、孤单,然而此时诗人又听到了让他感到忧愁的声音。他听到了什么声音?生:乌啼。生:钟声。师:你们喜欢听乌鸦啼叫吗?为什么?生:(不喜欢。)张继也不喜欢听,因为这会让他感觉孤单、凄凉。师: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师:我来讲述张继落榜的小故事。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诗中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生:愁。师:是的,他整夜无眠,满腹愁绪。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他的眼中也格外凄清。朗读诗句,体会诗人内心的愁绪。1.创设情境,有感情地诵读。(1)默读全诗,作者在描写秋夜景物时,哪些字表达了他满腹的愁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流露的愁绪)(2)引读全诗,张继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夜晚,他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听着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眼前的一切更加凄清。(齐读古诗)(3)张继一生漂泊,当时的社会战争不断,许多地方一片荒凉。经过战乱,许多人都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这让他不由得想到,何年何月才可以回到家乡,这阵阵钟声带给他无尽的思念。(齐读古诗)(4)这首诗通过描写伤感的凄美秋景,表达了作者幽怨浓浓的愁绪,成为千古佳作。在苏州,离寒山寺不远的枫桥也因此成为游人争相前去的景点,大家漫步桥畔,似乎还能听到张继当年的吟诵。(齐读古诗)2.学生练习背诵这首诗。(形式可多样,如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引读、对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文,其目的是要夯实我们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三、巩固训练,拓展练笔1.想象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注意要写清楚描写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张继的心情如何。2.展示评改。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1)学会了读古诗想象画面。(2)学会了用笔描绘古诗画面。作业1教材第17页第1题。作业2一、用“/”画去错误的读音或汉字。夜泊(p b)寒山寺(s sh)姑苏(s sh)石(径经)江枫(渔鱼)火白云(生升)处二、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在这充满寒意的夜晚,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山行描绘了一幅由“、”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是朝诗人。2.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的景物有:、等,听到的是、。四、课外阅读。 暮 江 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本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是从“”(诗句)知道的。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等景色。3.这首诗中,把“露珠”比作,把“月”比作。4.用自己的话描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现的画面。【参考答案】一、pshsh经鱼升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三、1.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唐杜牧2.月落白霜江枫渔火乌啼钟声四、1.秋可怜九月初三夜2.残阳露珠3.真珠弓4.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枫桥夜泊“愁”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山行枫桥夜泊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不同的是: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便是: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是依托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文章有文眼,那么古诗也有诗眼,“愁”和“爱”便是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对于张继愁绪的理解较难,教学中仍感觉学生难以体会诗中浓浓的愁绪。这两首诗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生还处于三年级的水平,对于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点到为止。点到什么程度呢?同样是秋景为什么在杜牧和张继的笔下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一个是“爱”而另一个却是“愁”?就是因为作者心情不一样,眼中的秋景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点到这个程度即可,切不可上升到借物抒情的高度。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名师来指导背诵这两首古诗,可先看看诗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画面,并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就能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诗了。3.读一读,说说带点词的意思。答案大家找坐:因为。泊:船靠岸。1.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