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实验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4758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实验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苏教实验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苏教实验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实验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人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三、教学过程1本课可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 (2)谜语导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当孩子们猜出谜底后,便可很自然地导人观察眼睛的活动。 (3)戏剧性导入 请学生先谈谈什么是观察,然后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医学教授,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一天上课时,端来一杯液体,他请学生认真模仿他无声的动作他做的只是简单的蘸和尝的动作,等学生一一模仿完毕,教授请他们谈谈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他,液体是甜的。这是什么液体呢?教授告诉大家:杯中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学生们有的呕,有的怒,这时,教授才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们:“我刚才伸入杯中的是食指,而尝的却是中指。” 大笑过后,孩子们一定会对“观察要细致”留下深刻印象。如采用这种导人方式,肄议教师在故事讲到一半时,扮演这位教授,模拟这一过程,只是这杯里装一些糖水,不要真的装糖尿病人的尿液。效果会更有戏剧性。2观察眼睛。这是本课的第一次观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接受的第一个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由浅人深的、完整的观察,使他们体会到观察应是有目的的、细致的、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地明确提出每次活动的要求,活动中,要及时对孩子们作出指导。 (1)看看眼睛 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内容多。 (2)再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3)描述眼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观察水平,教师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对描述细致、准确而有条理的孩子要及时赞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小组内有“说”的机会。 (4)画眼睛 教师要及时发现画得准确而细节丰富的孩子并予以表扬,对画画基础较差,觉得无从下笔的孩子要给予细致指导。也可以集体在黑板上画眼睛,每人只画一部分,逐步画完全。 (5)提出问题 观察的目的不仅是发现现象,还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往往能从常人不易觉察或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问题。苹果落地、水蒸气冲动壶盖,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无人问津,而牛顿、瓦特抓住不放,刨根究底,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发明了蒸汽机。因此,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问题,还要激励孩子像科学家学习,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3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这是会使孩子们兴致高涨的一个活动。可以先发放大镜观察各种物体,然后再发实物显微镜观察,最后让学生描述看到的情形。不必教孩子记住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也不必细讲使用方法,只要发下放大镜和显微镜,孩子们便会无师自通地观察个没完没了。不要禁止他们发出欢呼,只需分享他们的喜悦因为微观世界实在太奇妙了。 须提醒学生的是,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灼伤眼睛。4用耳朵听。包括以下活动: (1)描述听到的声音。 (2)想法听到更多的声音,要让学生动脑想出办法。 (3)再用工具来听听,教材中安排了听大树“心跳”的活动,如果听诊器数量有限,可以将这个活动放在课后进行。 (4)讨论:我们可以用耳朵“认识”哪些物体?你还想听到哪些声音?我们怎样能听到?如有时间,教师可为学生介绍“纳米耳”(见参考资料),使学生进一步领略现代科技的伟大与神奇。5用其他感官去观察。 (1)摸物游戏 这是训练学生触觉的一项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每小组有一个口袋,使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在学生游戏当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你能摸出它的颜色和气味吗?”以提醒学生意识到感官是有分工的,每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2)捏鼻尝味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自尝试。教师课前应准备好几种不同的食品,水果要洗净切块,每组一套。活动后,要让孩子们谈谈捏住鼻子尝不清味道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感官协同工作,才能观察得全面、准确。6猜猜它们是什么?猜过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有条件,最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微观世界的照片,进一步扩展他们的视野。 其他建议:教学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观察项目。课后反思:你对本课教案的意见:附送:2019-2020年苏教实验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3、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二、教学准备: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2、师: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3、学生活动。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往牙刷上挤点牙膏。(师强调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二)学习新课(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2、师: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的性质。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研究的结果。5、师小结。(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3、学生进行实验。4、汇报排序结果。(3)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4、师小结。(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请学生记下各个物体的重量。2、师:请大家预测一下,假如老师将这三种物体混合在一起重量会怎么样?(生:预测)3、师:将三种物体放在天平的称,学生记下克数,然后请学生将原先称得的三种物体的克数相加,看结果与老师称的克数是否一致。4、师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没有变化。5、师:用量简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测一下,分别记下各自的毫升。6、学生预测,三种物体混合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7、师演示实验。8、师小结: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5)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1、师:请大家用桌上的筛子把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2、学生分组实验。3、师简单小结:并提醒学生将桌面,地面收拾干净。(三)总结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2、学生自由发言。课后反思您对本课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