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1044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能多给予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能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才能探究音高的变化;才能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了解耳的构造以及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等一系列有关声音的问题。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懂团结、会协作。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目标: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第二个目标: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三个目标: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学生以以前的生活经验,是很容易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声音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产生的。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设计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难点是“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实验往往是学生热衷的,并且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重难点的突破关键就在两次实验探究上。用实验层层推进学生的思考,从关注动作的本身到关注发声物体的变化,从而构建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音叉、装水的水槽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绿叶学生可以应用鼓、钢尺、皮筋、绿叶等这些实验材料,经历让物体发出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教法、学法1、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播放各种声音,使学生进入到声音的情境中去,进而对声音的产生进行研究。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主动建构者。2、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活动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教师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规律。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团结合作、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六、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多种猜想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小组合作,实验交流评价形成结论联系生活实践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2、探究实验,得出结论3、运用认知,解释现象4、归纳总结,促进建构(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了的声音:流水声、狗叫声、电话声、汽车声等。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 “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学生模仿后,教师点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人们的欢乐;还有鸟叫、虫鸣不绝于耳,构成一个奇妙的王国。”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创设了声音这么一个情景,为新课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接着教师谈话:“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1、使物体发出声音(1)做实验前谈话: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你能不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来呢?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请你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在没做之前,请大家共同来看一下要求。(课件出示)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开动脑筋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发出声音,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仔细观察,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前什么样,发声时有什么变化?每个实验要重复地做几次,力求准确。用你喜欢的方式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成后,用你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了。(2)学生分组活动,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课堂上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这太简单了,于是他们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教师应提前提出要求:“我们不是看哪个小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能想更多的办法来使物体发声。”活动中填写记录表。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说,并且要进行评价,小组间互评,交流他们使上面三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3)学生进行短暂的活动后,教师接着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当然,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观察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4)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发现: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就是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在此教学阶段也应该提出。教师谈话:“为什么弯曲、按压的方法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会做出一些猜测,学生现在的猜测是前面的“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不能解释的,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再做实验,仔细观察后交流汇报(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有可能会说“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的学生会说颤动。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板书:振动教师谈话:“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 学生应该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如果想不到了,教师适时给予指引。(把豆子放到鼓上,看到豆子的跳动)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由原来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变,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概念。2、观察发声物体(1)教师出示音叉;然后,教师谈话: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学生有可能说让每位同学都来摸一摸,教师可以给予肯定,但为了让全班学生都看清,还是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之后教师给予总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师演示钢尺发音时在振动、皮筋发声时在振动)音叉在振动,这也是音叉发声的原因。 师完善板书:物体 振动 产生 声音) (2)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物体都是有形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固体,(师板书:固体)你瞧,老师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办法使水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会有声音了呢?(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液体) 其实发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说刮大风的天气我们都能听得到呼呼的响声,下面你能把矿泉水瓶吹响吗?(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气体)“观察发声物体”这部分实验的设计意图是: 击打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动。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物体概念。(三)运用认知,解释现象1、引言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小天使听说咱们在这里上一节非常生动的科学课,也来到了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它想请同学们来试一试,看看哪一位同学能把绿叶吹响。为什么绿叶会响呢?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那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演示锣、皮筋、钢尺)此处设计几个活动的目的重在延伸,通过学生吹绿叶使学生亲身体验“振动发声”,并拓展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从而实现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并促进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完整性。(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1、教师质疑:在实验当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这里设计两三分钟的时间,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谈谈在实验当中有哪些独特发现,并进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识,意在延伸,为后面的几课打好基础。2、本课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画重点标记)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了解,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 (五)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物体 液体 振动 产生 声音 气体采用了总分总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为给学生足够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自主探索学习,我安排以下两个作业: 1、在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年,美丽的地球上将迎来太空客人,他们没有声音概念,请你为他们写一本有关声音的小册子,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 2、在学校或家的附近找出“不想听到的”那些噪声,描述出噪音的来源,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减少这些噪音?附送: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高兴吗?生:高兴。2、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3、师:同学们,我们从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生:走路的声音。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生:老师讲课的声音。4、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白天我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一)音叉声音的传播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2、师:看来同学们让音叉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我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3、小组讨论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5、有不同意见吗?6、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 的吗?(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6、分组实验7、交流:师: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师: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你能细致地描述出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吗?8、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二)小游戏1、师: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我们一走来做个小游戏 。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来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2、大家想怎么玩,小组讨论一下吧。3、小组讨论4、交流讨论:你们打算怎么玩的? 5、有不同意见吗?6、为了保证游戏的有效,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 的吗?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7、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8、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三)师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师:那么声音是不是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的呢?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一样吗?2、师:你们看,老师的实验桌子上有这些材料 (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你们大胆 猜想一下: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效果一样吗?3、学生猜测4、验证:1)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2)确定实验方法: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小组讨论一下。3)交流实验计划,师小结实验方法:A.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B.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C.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D.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E.记录前先做好预测。4)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提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A.一定要保持安静。B.同一种材料 的实验要多做几次。C.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成实验记录单。5)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记录单,一张可以用文字来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简介实验记录单,希望通过实验把结果填入记录单)5、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按我们的实验的方法及要求像科学家一样去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吧!(小组合作实验)6、交流实验发现。师:各小组都已经做完了,给大家2分钟,整理一下你的实验记录单,完成的小组汇报。7、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1、师: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2、师: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师: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