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3907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堂实录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 基于上节课的学习经验,继续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在探索中体会科学家“做”科学的点点滴滴,不放过每个教学时机,力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本课重在通过学生以吹泡泡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作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科学探究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感受科学的真谛。在反复提问题的训练中,暗示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地位,“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而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搞科学”与“提问题”之间的思维桥梁,为学生真正进入科学探究,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和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通过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努力“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上,着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反思。 进一步明确、强调“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要历经“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概念。在玩玩具活动中,尊重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现状。给学生以广阔、开放、自由的选择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玩赏自己感兴趣的玩具(但也要注意玩具自身的安全性,提前做好“玩”中的安全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近科学的同时,也能喜欢上科学课,由衷地发出“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的感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听故事,比一比玩玩具,提问题解释科学是什么发现身边的科学。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通过作比较、强化练习、反复经历,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是什么”的理解。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上,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逐步上升到有价值的科学活动上。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知识和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 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出示课件,教师谈话: 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回答。() 谈话: 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想像力丰富,爱听故事,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始上课时,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小故事。以丰富、形象的图画,栩栩如生的文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顺利地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 比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自己吹泡泡经历的相似之处。() 组织讨论: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过程?他先是做了什么?接着呢?最后呢?你在吹泡泡活动中又是怎样做的?先如何?再怎样?最后怎样?() 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有哪些相似之处?() 组织学生做好记录: 把你认为在活动过程中你和爱迪生相似的地方记录下来。【说明】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自身学习经验的限制,他们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整理。不必强调语言的完整性,只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提示学生用“画下来”的形式做记录。逐渐完成记录上的过渡。() 教师介绍: 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 思考: 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二、 玩玩具,提问题 谈话: 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 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 活动时间: 5分钟。()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评析】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提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玩”得用心,用心去“玩”,从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 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说明】对于学生提出的那些好的、有价值的、有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多从“这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提问题,在“爱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提问”。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以一种理解、欣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科学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对孩子的一个问题的肯定,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思考的尊重,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三、 解读“科学是什么” 谈话: 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 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 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评析】将“科学是什么”显性化,突出“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构筑起科学探究的框架。这种显性化处理教材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与看似神秘深奥的科学探究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个小科学家其实并不难,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位小科学家,因为自己想做的事里面就可能有科学。四、 发现身边的科学每人提10个科学的问题,可以说是本单元的总结活动,是为学生们在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中会提问题专门设计的。要求: 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每个人从“这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提10个适合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将提出的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评析】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走进课堂,有意识地挖掘相关的生活经验,以此为起点建构新的知识,这是本环节设计的意义所在。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玩玩具竞赛活动的教学环节师: 刚才大家从玩玩具活动中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组在竞赛活动中表现得最出色,问题提得最好呢?【说明】小组式的合作活动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他人和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同时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生: 我认为第二小组的表现最好!生: 我认为第八小组的表现更好!生: 第七小组也挺出色的。(举手的人很多)师: 能说说理由吗?生: 第二小组的问题提得最多。生: 问题提得多,就一定提得好吗?生: (继续)第二小组提的问题虽然很多,可是有的问题就是为了凑数,太简单了,谁都知道。师: 能举个例子吗?生: 比如说对木头笔筒,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笔筒是什么做的?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师: 提问题还要有意义,原来提问题也需要多动脑!生: 对,怎么也得多想想才能提出好问题。师: 还有谁想说?生: 我认为第七小组有一个问题提得最好,我很感兴趣。师: 说说看。生: 为什么小车在地面上比在桌面上跑得远?师: 这个问题提得真不错,还有哪些好问题?生: 第八小组的这个问题也不错: 为什么安上电池后玩具小狗就会跳舞,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生: 遥控器为什么能控制电动小汽车?生: 师: 好问题还真不少,那我们调整一下政策,颁发三个奖项吧提问题最多奖、好问题最多奖、最有价值问题奖。【片断评析】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课程的主体。教师轻松、随意的点拨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解读“科学是什么”的教学环节师: 回顾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过程。(学生小声议论)师: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怎么做的?生: 提出“怎样能把泡泡吹得又大又好”的问题。师: 这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个阶段,提出研究问题。然后怎么办?生: 做实验,观察,测量。生: 思考,想办法。生: 好好分析一下。生: 最后把问题解决。师: 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还可以有什么途径?生: 看书,去图书馆。生: 上网。生: 看电影,看电视。生: 还可以去实地考察,测一测。师: 大家的办法还真多!条条大路通罗马,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不少。师: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结合你们这两节课的研究经历给大家总结一下?生: 含有科学的东西很多,生活中许多事中都有科学。生: 玩中也有科学。生: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位小科学家。生: 科学就是先找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师: 可以联系玩玩具和吹泡泡的经历说说。生: 生: 科学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实验、查资料、测量、考察等各种方法,把问题弄清楚,得出结论。师: 原来呀这就是科学,就这么简单【片断评析】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 “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敬畏。”我们的科学课就是要保持和呵护孩子们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本课的教学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的。 科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始于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着重强调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碰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仍然是个新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成长过程是人类知识成长过程的缩影,从提问题开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作为科学课主体的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巨大的激情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校园、家庭、社会乃至广阔的大自然。让我们的孩子在有味、有趣、有奇、有感的氛围中,发展智力,发散思维,健康成长。第1课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中的第1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寻找并研究校园里的物体,能分辨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建立初步的“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中关于生命世界的要求:尽可能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动植物的认识已有零星的经验,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为将来学习更多的动植物分类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预先要做实地调查,挑选有代表性的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教学内容可因地制宜,也可以到附近的公园甚至农田等地考察。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乐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 谈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你们认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呢? 学生汇报。二、 组织活动 谈话: 在校园里又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师生活动: 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评析】科学课程提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的亲身感受,就应该带领他们亲自去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去倾听鸟、虫的鸣叫,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的过程,使他们感到亲自调查而获得信息的乐趣。 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把我们刚才找到的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不知道名称的可描述其特征或用图画示意,并填入下表。生物名称或图发现地点【评析】记录生物的名称、发现的地点,可用多种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记录,去观察,去描述各种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物体,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吗?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评析】创设一个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激烈争论的氛围,尤其是学生亲自观察之后,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可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发现了什么,这样的研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现并表达。对于争论中的不同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认识、去思考、去总结。 师小结: 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有生命,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称为生物。生物有动物、植物两大类。三、 拓展延伸到公园或田野再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师: 刚才我们一起去寻找了校园里的有生命的物体,下面就请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生: 我们发现了小甲虫、蜗牛、蚯蚓。生: 我们发现了冬青、迎春花、黄杨、银杏。生: 我们发现了小蝌蚪,还有两种叫不出名字的小甲虫。生: 我们在树缝中还发现了许多蚂蚁。生: 我们还发现了草坪上的小草与开学时不一样了,长高了许多。生: 我们觉得校园中水塘里的水也是有生命的,生命是运动的,水塘里的水在不断地变化。有人还说,水是生命之源。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水是有生命的。【片断评析】在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他们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去发现,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尽管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一交流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和多种形式的记录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教学环节师: 寻找到的这些物体中,你认为它们为什么是有生命的呢?生: 这些物体都在变化。师: 水也在变化,它是生物吗?生: 水不是生物,我认为生物还要吃东西。生: 我认为这些物体会慢慢长大。生: 这些物体都会繁殖后代,银杏会结果,蚂蚁会产卵繁殖。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觉得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生物都有生长的现象,都会由小长大,都能繁殖后代。比如桃树会开花结果,人也会由小长大。【片断评析】这一个环节很重要,这时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学习,教师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地看、听,要训练学生乐于接纳别人的良好心理特征。在科学活动中,把讨论升华为分享,就好比清纯粗犷的山泉变成浓郁馨香的咖啡,韵味无穷。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分享,是科学课程分享机制建设的重要工作。第2课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的第2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多种多样的植物,达到让学生比较出植物间的不同和相同的目的,以实现课程标准中“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的植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要求。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1课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和比较周围常见的植物,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作为生命体,生长变化是它们最重要的特征。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系统地学习植物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预先要做实地考察,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植物场所,让学生观察并比较。教学内容也可因地制宜,带一些花草进教室。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认识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亲近自然; 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坏一草一木。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谈话: 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许多植物,你们都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观赏一下,并且尽量描述它们的特征,好吗?二、 组织活动 学生活动: 各小组在校园一角,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详细记录。 小组汇报。 提问: 你家里有没有种养花草,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汇报。(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或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三、 继续研究 (出示桃花图和向日葵图)提问: 这两种植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四、 拓展活动 出示仙人掌图和凤仙花图,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把讨论结果按照记录纸的要求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观察教材第页上图片,任意选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适时补充。【评析】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教学片断赏析拓展活动教学环节师: 你们觉得仙人掌和凤仙花有什么不同?生: 仙人掌的叶子已经变成了针刺,凤仙花的叶是长条形的。生: 仙人掌生活在干旱沙漠中,凤仙花生活在湿润的地方。生: 仙人掌很少开花,凤仙花开时又多,时间又长。师: 那么,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 它们都要喝水,凤仙花需要的水比仙人掌需要的水多。生: 它们都有根、茎、叶。生: 它们都需要呼吸空气。生: 它们都是绿色的。生: 它们需要养料才能长大。生: 它们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生: 它们都会衰老,甚至死亡。【片断评析】学生交流关于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强调要在学生小组讨论出结果的基础上,向全班学生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将结论向大家汇报。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地讨论,自由地探索,以利于课堂充满“自行探究发现”的活力。同时,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也学得扎实,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掌握知识的方法。(秦佩娟)第3课 动物的不同与相同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多种多样的动物后,达到让学生比较出动物间的不同与相同的目的,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生物中对常见动物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观察植物的基础上继续比较常见的动物,应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理解: 任何一种生物都和其他生物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同时它们本身又是独特的。为学生将来整体学习动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挑选有代表性的动物资料,尽量让学生认识一些典型的动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相关的调整,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 谈话: 大家都喜欢看动物世界节目吗?(学生: 喜欢) 提问: 为什么喜欢呀? 学生说各自喜欢的理由。二、 组织活动 观看录像: 多种多样的动物。 (观看毕)让大家说一说分别有哪些动物,教师及时加以补充。 提问: 除了录像中的这些动物外,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学生汇报。 师生游戏活动: 由多名学生提问关于某一动物的特征,甲同学回答“是”或“不是”,多次询问后看能否猜中这种动物。【评析】这项游戏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测来了解动物是有不同特征的,为后面归纳出动物的不同与相同点作铺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与理解动物,胜于通过书本看动物,或听教师讲动物。基于此,在此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情境,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自发地感受及体验科学的乐趣,实实在在地理解科学的意义,远比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拼命地背记来得有效。 比较狗和兔的异同点。() 教师出示狗和兔的标本或图片。() 狗和兔是我们喜欢的动物,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讨论后,把不同点和相同点填在圈内,交叉处填相同点。狗兔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也知道了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现在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给动物分类,看看这些动物该怎么分。 学生活动: 用准备的卡片分类,并把结果填在活动记录纸上。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评析】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展示各自研究的成果时,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不但主动求异,而且主动求佳。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真正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 课外延伸课后继续观察一些动物,也可以用动物卡片,比较其中的两种动物的相同与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教学片断赏析 “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教学环节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我请一个同学在心里想一种动物并写在自己手心里,不要告诉其他人。另外的同学用提问的方式,猜一猜,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该同学只回答“是”或“不是”,一起来试一试,好吗?生: 我心里已经想好了一种动物,你们一起来猜,好吗?生: 这种动物身上有毛吗?生: 没有。生: 这种动物会飞吗?生: 不会。生: 这种动物喜欢吃草吗?生: 喜欢。生: 这种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吗?生: 是。生: 这种动物身上有鳞片吗?生: 有。生: 这种动物是用鳃呼吸吗?生: 是。生: 我猜这种动物是鱼。生: 猜对了!【片断评析】这一活动不是简单的瞎猜,而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和描述动物的特征,并于不知不觉中分析、体会动物的不同与相同。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的多样性,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开阔了思路。这种让学生带着已有的感知,在思维的配合下,使感知的层次逐步深化,规范了学生的认识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 “交流汇报狗和兔的不同和相同”部分教学环节师: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狗和兔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生: 兔子和小狗有一个不同,小兔不咬人,小狗会咬人。生: 我不同意,小狗一般都不咬人,我家的小狗就从不咬我。生: 咬人。生: 我发现,小兔见到人就跑,小狗一般不会跑,但要是吓唬它,它有时会跑,有时会反过来咬你。生: 对,你不去惹小狗,小狗不会咬你的。生: 疯狗乱咬人。(学生一阵大笑)师: 那你们说说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生: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生: 我们和动物应该和平共处。师: 的确,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不要伤害它们。那刚才他们说的这点到底算不算不同呢?生: 我觉得应该算,狗怎么说还是会咬人吧。生: 其实那不就是狗吃肉,小兔不吃肉嘛?【片断评析】学生的交流往往流露出儿童所特有的童言稚趣,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听听他们的声音,既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又要善加引导。于是,不仅师生及生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加深了,连人与动物都可以“和平共处”(情感化)了。(熊诗莹)第4课 植物动物人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我眼中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知识,知道了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而且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课,学生将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继续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生物这一大概念下来讨论植物、动物、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物的基本需求”、“愿意合作与交流”等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 一是比较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动植物生长的共同需求阳光、空气、水、食物、空间等;二是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中动植物的趣事,知道有些动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学会了用保护色、拟态等自我保护的方法适应环境,体会自然界的神秘;三是再通过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不同及相似之处,了解动植物之间虽然外形、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有时生活环境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向学生渗透动植物之间相互影响、和谐生存的思想;四是比较人与黑猩猩之间的不同与相似之处,通过对人与黑猩猩之间的比较,探索人与其他有生命物体的关系。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这样一个概念:人类是生物,也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生命特征和需求。教材对这四部分内容没有太多的叙述,只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让他们在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植物、动物、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来比较、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这个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及技能。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 (出示装有兔子的笼子)谈话: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学生齐答。(非常兴奋) 谈话: 你喜欢小白兔吗?能说说喜欢它的原因吗? 学生谈自己喜欢小白兔的原因。【评析】导入是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关键。这样设计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情绪非常高涨。接着给学生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在交流喜欢小白兔的原因时,又初步感知了人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二、 比较兔子与萝卜的不同和相同 提问: 兔子最喜欢吃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萝卜)谈话: 你们能找出兔子和萝卜之间的不同之处吗?看哪个小组观察最仔细,找到的不同之处最多。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 谈话: 是啊,兔子和萝卜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不是同类的,所以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也就特别多了。那么,兔子和萝卜也有相似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评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入到比较兔子和萝卜的不同的研究主题,过渡较为自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征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活生生的物体能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三、 了解自然界中有趣的动植物 看录像,提问: 认识它们吗?它们是植物还是动物?看后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 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动物和植物?(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向他们介绍一些自然界中关于保护色与拟态现象的知识,并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趣现象)【评析】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搜集整理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这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四、 进一步比较动植物的不同和相同 组织学生任意选择动植物进行比较,把讨论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来比较。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说明】在这儿继续来比较动植物的不同和相同,并不完全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教师还应着重指导学生了解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鱼和水藻都生活在水里,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谐生存。金鱼排出二氧化碳供水藻进行光合作用;水藻释放氧气供金鱼呼吸,水藻为金鱼提供庇护等。这样的设计旨在向学生渗透动植物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谐生存的思想。五、 比较人与黑猩猩之间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投影出示人与黑猩猩的插图,组织学生讨论: 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交流汇报。 提问: 人是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六、 课后拓展讨论: 人与植物、动物有什么关系?【评析】一堂好的科学课绝不能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和其他生物和谐生存,并养成保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品质,这是伴随人一生的优秀品质,也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更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教学片断赏析 汇报交流萝卜和兔子的不同的教学环节师: 萝卜和兔子究竟有哪些不同呢?生: 兔子有耳朵、眼睛、鼻子、嘴等,萝卜没有。生: 兔子会跳,萝卜不会动。生: 兔子是有生命的,萝卜没有生命。生(马上): 不对,萝卜也是有生命的。师: 萝卜究竟有没有生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生: 萝卜有生命,因为它也是从小长到大的。生: 我认为萝卜有生命。它会生长,就说明它是有生命的。师: 说得有道理,大家同意吗?生(齐): 同意!生: 我还发现兔子要吃萝卜,萝卜不能吃兔子,这也是它们的不同。生: 兔子身上有毛,萝卜没有。生: 它们的外形一点也不一样,萝卜有根、茎、叶,兔子没有。生: 兔子是动物,萝卜是植物。生: 萝卜生长在地里,兔子生活在地上。生: 萝卜从种子长成一个萝卜,变化非常大,兔子从小到大变化小。【片断评析】我们绝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从上面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多,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观察录像中的尺蠖后谈感想的教学环节师: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 尺蠖不动时,还真和树枝一模一样。生: 要是不动,我还真不知道它是动物呢。生: 尺蠖的本领真大!生: 我想尺蠖这样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来保护自己。生: 太有趣了,世上还有这样的动物!生: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 老师,尺蠖我们这儿也有,我以前抓到过的,我们叫它“树枝虫”。师: 真的吗?你是在哪儿抓到它的?又是怎样发现它的?生: 在我家门前的树上,它不动时我没发现,后来它动了,就被我发现了。师: 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生: 老师,我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就好了,往树上一躲,你们就找不到我了。(生大笑)生: 我想发明一种衣服,它会变形也会变色,要是解放军叔叔穿上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了。师: 说得真好!你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希望你努力学习,早日发明创造出你的产品。生: 尺蠖这种动物很像植物,有没有植物像动物的?师: 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你先别着急,待会儿录像全放完了,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吗?(学生继续看录像)【片断评析】学生始终在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和展示自己,教师适时地鼓励和赞扬,也给了学生自信。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赞美是生命的阳光。”所以,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赞扬,只要你肯赋予生命一缕阳光,她就可能灿烂辉煌!第1课 生命离不开水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的例子(包括动物、植物和人)入手,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蔬菜、水果等植物体内含有水,而且不同植物含水量不同,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涂色来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选择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等实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总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站在生命的角度,认识水对动物、植物和人的影响,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认识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的目标。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已经知道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入关于水的话题,充分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组织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人、动植物离不开水的事例。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选择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挤”出植物根、茎、叶、果实等各部分体内的水,并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充分感受植物体内有水,在此基础上来认识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感受生命离不开水。在拓展活动中提供两种方案:活动一“观察小白鼠或其他小动物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活动二“设计植物喝水的实验”,其中除了选择书上的实验以外,还可采用两株月季花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用教材教”要强调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创新,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针对以上设计我们需要做好如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记录纸、试管、植物油、月季花、小白鼠、月季花、小草等材料。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初步学会选择利用一些材料做关于“生命离不开水”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亲近水; 意识到动植物和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 谈话: 小朋友,你口渴了怎么办?你们的手、衣服脏了怎么办?几个月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快要干枯了怎么办?(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 是呀,水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太重要了,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评析】在上课之前,学生并非一无所知,这一设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水。二、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离不开水 谈话: 水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关系十分密切,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看一看谁能答得上来世界上有哪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能离得开水?(学生讨论、猜测)看来这种物体还挺难找到的。下面,我们换一个话题,请每位同学在小组内说出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把本组的共同想法记录下来。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小结: 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离开水,生物就不能生存,生命也就会停止。(板书课题)【说明】从正反两方面来找例子,让学生感知水和动植物、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归纳出一个共同观点生命离不开水。三、 动手实践,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谈话: 你能说出实验桌上的材料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学生观察并交流)这些植物体内含有水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小组讨论: 如何把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挤”出来?【评析】学生自带各种蔬菜、水果,引导学生认识它们有的是根、有的是茎、有的是叶和果实,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后面认识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含有水作铺垫。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植物体内有水,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要求学生设计方法将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这样可以将原有生活经验转化为实际的动手操作,既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又能激发学生尝试实验的欲望。学生可能会萌生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挤、刀拍、捣碎、榨汁机榨或用盐、糖析出水等,学生想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师必须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每组学生选择种方法,分组实验,亲自感受水被“挤”出的过程。【说明】上述实验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经历水从植物体内挤出的过程,从而认识植物体有水,而且含水量有多有少,同时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教师要巡视指导,适时点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各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分有多有少,我们在吃水果、蔬菜的时候,既补充了维生素等营养,也补充了人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 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 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小结: 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四、 列表讨论,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提问: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 指导学生在教科书扇形图上涂色,投影下列表格,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克食物含水量对照表食物名称矿泉水牛奶青菜鱼鸡蛋米饭牛肉、猪肉面包含水量(克)小结: 我们人体的含水量大约在%,而且各种动物体内也含有水,我们吃的各种食物包括压缩饼干里也含有水,水可以补充我们人体活动必需的营养。【说明】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补充一些其他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五、 拓展活动,感受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活动一: 观察小白鼠或其他小动物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 活动二: 设计植物“喝”水的实验。方法: 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方法: 按教科书第页设计实验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做好记录。【评析】“用教材教”强调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创新,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探究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教学片断赏析 从植物体内“挤”水的教学环节师: 植物体内有水吗?你怎么知道的?生: 西瓜里有水,只要一挤压水就会冒出来。生: 甘蔗里有水,我最喜欢喝甘蔗水了。生: 妈妈炒青菜时,锅里不放水,也会出现许多菜汤,说明青菜里有水。生: 早晨,我和爸爸在树林里跑步时觉得空气十分湿润,爸爸说这是因为水蒸气会从植物的叶上跑出来。师: 那么,你们能否想办法,把实验桌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谁想的办法多。生: 把香梨切成块,放进杯中,用木棍捣烂,用纱布包紧就可以挤出水来。生: 用两块板把西红柿夹在中间,也能压出水来。生: 直接用手动榨汁机挤水更加方便一些。生: 像妈妈腌菜一样,在切好的蔬菜上多撒些盐,水就会自己跑出来,只是时间要长一些。【片断评析】设计“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有水,并在感受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如果要求学生按一种方法动手操作则显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化。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他们设计各种各样挤水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设计方法的热情都很高,他们积极思维,各种方法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又可开拓他们的思路。(陈刚吴小江)2 续写科学小诗,真心赞美有水的世界的教学环节师: (激情)上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首小诗,你们想听听吗?(边有感情地朗诵边出示小诗)师: 你们知道这儿的“你”指的是谁吗?生(齐声): 水。师: 把“你”换成水我们来读一读。生: (齐声)“因为有水,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水,鱼儿游得欢畅” 师: (激趣)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想接着把它写下去吗?生: 因为有你,青山变得翠绿。生: 因为有你,鸟儿齐声高唱。生: 因为有你,小树茁壮成长。生: 因为有你,池塘充满生机。生: 因为有你,麦田一片金黄。生: 因为有你,玉米长得棒棒。师: 谁能把这首诗写得完整些、连贯些、更优美些吗?生: 因为有你,花儿开得鲜艳;因为有你,公园五彩缤纷;因为有你,衣物洗得清洁;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桌椅擦得干净;因为有你,窗户擦得明亮;因为有你,嗓子变得响亮;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瀑布变得壮观;因为有你,生命活得长久;因为有你,夏日变得凉爽;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水果变得甜美;因为有你,庄稼获得丰收;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树木长得茂盛;因为有你,家园变得美丽;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人们发明船只;因为有你,大海奔腾不息;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山泉欢快流淌;因为有你,小溪轻轻歌唱;因为有你,大地充满生机;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 因为有你,牛羊长得肥壮;因为有你,稻谷长得饱满;因为有你,电量更加充足;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片断评析】续写小诗的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对水的赞美之情。也许学生续写的小诗从形式上看并不那么严谨,但从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生命之源水在动、植物和人体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深切领会到了“生命离不开水”的含义。另外,学生续写小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的过程!(丁国芳周春花)第2课 观察水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水的一系列活动,发现水的性质,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及水有表面张力;同时在初步学会设计各种方法准而快地鉴别水及研究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学会分享劳动成果。本课由以下四大块组成。第一块引导学生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烧杯中的水,建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的概念。这部分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越具体越全面越好,对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达要多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找水比赛,巩固学生对水的基本认识,强化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第二块可以用找水比赛中的糖水引入,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了解溶解现象。然后让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小超市里的原料做快餐汤,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最后,让学生在品尝过程中做猜一猜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三块引导学生观察浸入水中的纸的变化情况。课前老师可为学生准备三种纸餐巾纸、宣纸、白纸,把三种纸粘在一根小棒上,水染成红色,放在培养皿里。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对毛细现象的感性认识更深刻。第四块组织学生做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的实验。考虑实验所用的时间,建议用小一些的硬币实验,如贰分硬币。这个实验需要学生细心加耐心,老师巡视时要多加指导。每个实验小组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做,这样的结果就更具有科学性。这四块内容较多,如果一堂课来不及完成,可安排两节课进行。本课中出现多次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想结果,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猜想”是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实验前先猜一猜,可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在脑海中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释模型,同时给学生机会去表达、去解释,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管预测是否正确,只要学生动脑筋去想了,去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