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21731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二)设计意图:1.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3.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三)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四)重点难点: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五)教学准备:1.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 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活动指引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2导入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3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4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活动一:用管子看光这是一个要求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活动内容比较简单,材料易找,而且很直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开展该活动要预先准备三条硬管子(或一条软管)(如果购买了教学工具箱的,箱内已配了该活动的材料),并按教材的要求进行加工(加工成一条直管,一条弯管和一条“S”形管),然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管子观看光源,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提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1导入出示一段塑料水管实物。2提问这支水管可以弯成各种形状。请你试试把它弯成各种形状。看看什么形状可以通过它观察到灯光? 3活动学生观察、实验。4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只有塑料水管是直的时才能通过它看见灯光,弯曲时是不能看见的。5归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活动二:光线打靶这也是一个研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活动,同上面的活动一样,也是需要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活动操作简单易行,活动效果明显易见。活动开始前,要准备一张A4大小的卡纸,按教材的要求做一个光线打靶的活动材料(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或学生实验材料的,均都已配了该活动的材料),另外还要准备一支手电筒作为打靶的光源。活动时,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探讨,指导学生找出光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到教材中去。在这个活动中,教材上提出了三个要解决的问题,它们分别是:(1)光从B孔射入,能照到几号靶子上?(琪琪思考的问题)(2)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3)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你有办法吗?我们通过活动可以发现:(1)光从B孔射入,光能通过中间挡板的孔,直接照射到2号靶上;(2)如果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了,无论光从哪个孔射入,都不能穿过中间的挡板,所以光就不能照射到任何一个靶子上;(3)按照常规,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是不可能的。因为,光从A孔射入后,穿过中间挡板的中孔后,光不能拐弯照到1号靶上,光只能沿着直线照到3号靶上。但按题目的要求,要把光照到1号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中间挡板压下,即没有了中间挡板,光直接从A孔射入,然后照到1号靶上。活动的最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很明显,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导入出示“光线打靶”的图片。2提问介绍活动的装置,当光从B孔射入时,能照到几号靶?3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4演示教师演示实验。5交流光能照到2号靶。6提问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上,你有什么办法吗?7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8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10归纳光是直线传播的。四、活动三: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活动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另一个活动。小孔成像活动一般要求在暗室进行比较明显,观看的效果也比较好。该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一个带小孔(针孔大小)的挡板,一个用白纸做成的屏幕和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的,在教学工具箱中已配备了该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活动时,学生需要把蜡烛、带小孔的挡板和屏幕放在同一直线上,它们的位置是,蜡烛和屏幕放在两边,带小孔的挡板放在中间。活动准备开始时,最好先让学生猜猜看,在白纸屏幕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然后再做活动,看看自己的猜想与实际的结果有没有不同,为什么?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通过本活动,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并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动手活动(实验)研究问题。由于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现象比较陌生,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学生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关系。教学开始时,先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活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带小孔的挡板前面,在挡板后面的屏幕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通过活动,知道点燃的蜡烛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会出现蜡烛火焰的倒像。通过活动,学生会感到奇怪的是,蜡烛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为什么会出现烛焰的倒像?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可再指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分别用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地照射在小孔。这时我们会发现,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地照射在小孔时,在屏幕的下方会出现光斑;如果手电筒的光从下向上照射小孔时,在屏幕的上方也会相应地出现光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把这个现象画出来,使学生知道光斑的位置关系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关系。我们如果在小孔成像的原理图中增加两条辅助线,把该图画成直观的光路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和直观地知道小孔成像与光沿直线传播的关系,也就知道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为什么是倒像了。引申的问题为什么说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呢?1导入播放“小孔成像”的视频 或出示图片。2提问介绍活动的装置,当光通过小孔后,蜡烛光会通过小孔照在纸屏上吗?我们在纸屏上可能会看到什么呢?你的理由是什么?3讨论学生猜测,画图,并说明理由。4演示教师演示实验。5交流白纸屏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像。6演示教师演示不加小孔板时,蜡烛成像的实验。7提问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呢?8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9交流教师介绍小孔成像的原理。10归纳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五、拓展:自制简易“照相机”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由于这种以小孔成像原理构成的照相机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易于制作,而且学生用来观看小孔成像活动时,操作比较简单容易。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都能参与这个活动,使学生人手一个。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1导入出示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2提问介绍照相机工作的原理。大家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吗?3讨论(1)所需要的材料。(2)怎样制作成像效果才好。4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5归纳请大家回家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下节课把你的使用心得与大家分享。 资 料:光:光现象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渐认识到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因而叫光波,光波是一种电磁波。能引起人的视觉的光波叫做可见光,其波长在紫色光的0.39微米到红色光的0.77微米之间。波长在0.39微米以下到0.006微米左右的叫做紫外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叫做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人眼看不见,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通过摄影来察看。所以在光学上,光也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属不可见光。光有时表现为粒子性。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物理实验,发现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这种现象用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是由许多微观粒子光子组成的,光子同其他实物粒子一样,也有质量、动量、能量。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动量跟光的波长成反比。这表明光子这种微粒跟波动有一定的关系,它不是我们宏观观念中的微粒,也不是我们宏观观念中的波,而是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光源:能发射一定波长范围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通常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蜡烛等。光源在发光时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可见光光源常用于照明或信号显示,不可见光光源用于医疗、工农业生产、军事、夜间摄影等特殊用途。看不见的光:我们知道,除了可闻声之外,还有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样地,在光现象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光。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17381822)在1800年研究光谱里的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在可见光谱红光区域的外侧,发现有很强的热作用。这就表明在光谱的红光外侧还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由于这种射线在光谱中位于红光的外侧,就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最突出的性质是热作用强,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就发热,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也可以用于医疗等。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烟尘的能力强,可以利用对红外线敏感的底片进行远距离摄影,这种摄影不受白天和夜晚的限制,而且从照片上能分辨出普通照片不易看清的情况,这种技术叫做红外线遥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等。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它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2 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3 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知识1 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2 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3 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教学准备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影像资料或图片。课时安排1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教学导入 借助教材的导入语直接入题。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1 它在什么位置活动先让学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使用方位词,同时理解什么是参照物。然后递进一层如果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需说明被描述的物体距离参照物有多远,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最后拓展学生的认识,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活动建议:1. 教材中要求学生选定图中的一个物体,用不同方式描述此对象的位置。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选定教室中的一个物体或某个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描述。继而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这环节的教学依从于学生生活经验,又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2. 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分析图中叔叔的话,去猴山怎么走,是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如某教室、某教学楼),你将怎样指引路线。设置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3. 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最好能找到音像资料,这样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如果因条件限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活动2 餐厅在哪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先认识图标,后在导游图中找到餐厅位置,然后寻找路线并画出路线图。哪条路线最近,这是生活中人们经常考虑的问题。类似找“餐厅在哪里”的活动,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活动可按下列环节展开:1. 认识图标。教材中共出现了10个图标,其中很多图标在生活中通用,如洗手间,医务室,电话亭,停车场,餐厅,广播室等,学生学会识别图标是完成活动任务的基础,对于日后学生快速识别公共场所的图标也有很大的帮助。2. 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3. 描述路线。要求学生用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所选的路线,教师要注意组织交流前要给出学生准备时间,想想怎样描述自己的路线,同学才能听明白。让学生描述所选路线,必定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涉及参照物,方位词,距离,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4. 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但学生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5. 交流体会。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活动3 找“地雷”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绘图与用图都是确定位置的实践活动,教材在编写上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以期达到轻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找“地雷”活动中的四幅场景图,左上图是学生在给“地雷”做标记,右上图是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地点“埋雷”,左下图是学生在精心选择参照物,合作完成路线图的绘制,右下图是已完成路线图绘制的学生在利用他组的路线图找“地雷”的情景。场景图的出示提示了教师该如何组织进行活动,提示了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埋雷”的地点是沙坑,而不是草坪,隐含着告诉学生活动中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植物。教学时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组织:1. 合理安排活动顺序。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2. 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3. 活动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活动全程教师都需要认真看护。4. 活动结束后的小结。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注意要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这样的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在确定位置时说明参照物、以及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很重要,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日后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