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12580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教学要求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教学准备词语卡片、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一)学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植物。)(二)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宏亮,读准字音。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哪两部分?(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一)学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1.读生字表中的字,口头组词。2.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和部首。3.两人一组,说说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笔画和记法。隙:右上边的“小”不要写勾。右半部分的记法是“小日小”。拂:笔顺不要写错。第六笔是“ ”,第七笔是“丿”。最后两笔不要都写成竖。第六笔中的第二个折要写短一些。漾:右上边是秃尾巴羊,右下边是“永”。“永”的第二笔“横折”中的横要写得短。注意不要写成“水”。柄:右边“丙”里的“人”,最后一点不要和勾连起来。“柄”在这里当“把儿”讲。萎:容易写得很长,各部分要尽量写扁。第八笔是捺,不要写成点。(二)读词语卡片。舒服 空隙 漾起 叶柄 刀柄 把柄 嫩茎 均匀拂过 吹拂 萎了 枯萎 休想 荡漾 重叠 新鲜枝状 触角 痕迹 牢固 瞧不起(三)抄写本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学习课文一至二自然段(一)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写了什么?(第一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第二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练习给第二段分层。1.听读第二段,标出共有几句话。(四句)2.默读第二段,想想每句话说的什么意思。(第一句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第二句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说了叶子绿得新鲜和排列情况;第四句写了叶子的动态。)3.用“”给第二段分层。(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第二层是二、三两句;第三层是第四句。)教师问:为什么把二、三两句合成一层?(因为这两句都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什么样,绿的颜色和怎样排列的。意思上连得很紧密。)4.请一位朗读语气好的同学读第二段,其它同学闭眼听读,头脑中要想象出一幅画:青翠欲滴的满墙绿叶,铺得是那样均匀,排列是那样整齐,看着是那样舒服,微风一吹,漾起波纹。5.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的叶子可以比喻成什么?要求用的比喻词不能一样。(犹如碧绿的湖水,好像农田中绿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一片树林。)6.练习朗读。爬山虎的叶子这样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画面,请几个同学读这一段,看谁的语气最好,把爬山虎的叶子读得最美。四、反馈验收(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听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二)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教学准备词语卡片、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一)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二)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1.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三)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一)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6句)(二)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三)指导朗读。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非常惊喜。)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2.教师范读。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四)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五)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六)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八)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一)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二)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五)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六)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二)看投影:1.填空。2.回答问题(1)“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2)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原因有三:(一)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二)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三)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人教版教学要求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2.学生读课题。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1.学生读预习部分。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自学生字词。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3.自学生字。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1.首先标出自然段。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读自然段,明意思。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七、学习课文第一段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1)学生读12自然段。(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九、布置作业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继续讲读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学生用“仍然”造句。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学生用“果然”造句。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1.看板书总结内容。2.总结分段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