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91718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6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一步专题优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模块一中国古代篇 考纲要求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模块一中国古代篇 主线归纳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 先秦时期 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 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可分为三条主线 1 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 2 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3 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演变 模块一中国古代篇 考点1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1 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 对象 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 内容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 作用 确立周王 的地位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疆域扩大 5 瓦解 春秋时期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战国时一些诸侯国推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 废除了分封制 王族 天下共主 2 宗法制 1 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 继承 等级森严 2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权的稳定 3 内容 按照 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 财产分配制度 4 作用 强化了王权 保障了贵族特权 强调血缘关系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形成 家国一体 的政治结构 嫡长子 血缘 细微点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 分配 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 继承 2015 高考浙江卷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B 谱牒不立 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D 考向从历史遗存 古籍记载角度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宗法制的影响 关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每个选项的含义 注意关键词 不能 解析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体现了分封制 它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 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谱牒不立 则传久而失宗 强调要强化宗法观念 否则会动摇宗族血统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符合宗法观念下的王位或皇位继承方式 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是指举荐人才 体现的是选人用人的问题 与宗法制及宗法观念没有直接关系 1 2014 高考全国卷 T24 4分 周代分封制下 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 行事 学说统一的 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 雅言 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解析 雅言 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 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 故本题选择C项 C 2 高考海南卷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 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 皇位继承 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 婚姻中的 门当户对 解析 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中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故选B B 深化必备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历史遗存影响1 封建政治 1 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2 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3 形成了 家国同治 的统治理念等 2 社会习俗 1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 家族家谱修订 宗祠家庙建立 2 民间的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 重视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 思想观念 1 宗法观念使 忠 孝 观念深入民心 2 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 尊老爱幼 夫妻相敬 兄弟相亲 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 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 国 与 家 不可分的意识 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4 宗法制的 道德专制 男女不平等 等级观念 等思想 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 等级贵贱 任人唯亲等现象 成为扼杀人性 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5 宗法意识使 国人 形成了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的盲目排外心理 1 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 从纵剖面来看 是一个宝塔式结构 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来看 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具有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的特点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体制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 天下为家 开始取代 天下为公 A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显示西周时期 国家和家族有着类似的结构 体现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的特点 故A项正确 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故B项错误 材料显示宗族组织和政治系统一体 故C项错误 天下为家 取代 天下为公 是指实行王位世袭制 开始于夏朝 故D项错误 2 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 姜 嬴 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B 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 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 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D 解析 材料中体现不出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故A项错误 宗法制主要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材料无法体现 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分封制 故C项错误 从材料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 姜 嬴 妫等 可以看出都有 女 旁 结合史实 可知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故D项正确 考点2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察举制 分工明确 互相牵制 中书省 明太祖 君主专制制度 细微点拨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或更多 使之相互牵制 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 在决策过程中 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 向皇帝身边的人 内朝或宫内的侍臣 宦官 转移 即由远及近 或由外到内 在执行过程中 相权由内朝 宫内 向外朝 外廷 转移 即由内向外 2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郡守 县令 藩镇割据 行省 细微点拨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表现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 行政 司法权 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受制于中央政府 总之 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服从皇帝 地方与中央都要服从皇帝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两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向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的演变趋势及特点 C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外戚干政 关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紧扣 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的信息判断 解析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年幼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中选择 反映了母族亲属 外戚 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 另外皇帝年幼 很容易被外戚控制 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 故选C项 创设情境 考查皇权专制下中央机构的演变 A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关键点拨 解读题干中的情境 紧扣 宰相 给事中 驳回诏书 的信息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负责执行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 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 故选A 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 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从综合角度考查古代中国皇权之下的统治特点 B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强化与 君权神授 思想 关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紧扣题干中 秦汉以后 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信息分析 解析 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 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 巩固统治 据材料信息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可知 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 1 2015 高考全国卷 T25 4分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 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所以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故排除C项 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2 2015 高考四川卷 中书 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亦属少府 虽典机要 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 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 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 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C 解析 材料叙述的主体是中书令 尚书令的地位变迁 而非少府 A项不是材料的意思 故排除 B项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排除 材料反映了中书令 尚书令由汉代 去公卿甚远 到唐 居真宰相之任 这说明了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叙述中书令 尚书令的地位变迁 而没有包含门下省的相关信息 而且材料体现的是中书令 尚书令的地位提高 而不是曲折的发展过程 故排除D项 3 2014 高考山东卷 自秦汉至明清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透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与中枢权力体系完备无关 排除A项 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县两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省道府县四级制的变化 这种变化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与各地经济联系和经济发展区域化无直接关系 故排除C D两项 答案为B 4 2014 高考全国卷 T27 4分 明初废丞相 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权倾一时 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 B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 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内阁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 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 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A项错误 C项 内阁取代六部 与史实不符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但未被 内阁取代 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深化必备秦朝至明清皇权强化的特点1 秦朝 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 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 西汉 皇帝任用身边的人 担任尚书令 侍中 参与军国大事 削弱相权 3 隋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 用分散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提高行政效率 4 宋代 宋太祖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 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君权强化 相权衰落 5 元代 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六部归入中书省 相权重新加强 6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 权分六部 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 明成祖时 设立内阁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 清朝 康熙帝时 设置南书房 加强君权 雍正年间 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 宋人胡致堂说 中书出令 门下封驳 分为两省 而尚书守成 颁之有司 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 奉行流程式分工B 实行职能式分工C 架空皇帝的决策权D 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 而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事实上按照行政事务的流程分工 故A项正确 出令 封驳 守成 三个环节是按照办事流程来划分的 而不是按照职能 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对皇权的架空 故C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但是本题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个侧重点 故D项错误 2 从此 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 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 渐渐与文官之首 丞相 分位 由此可知 A 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 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 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 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 解析 据题干 成为最大的枢密 说明枢密院掌管军政 渐渐与文官之首 丞相 分位 说明当时还有丞相 从朝代可判断是宋朝 故B项正确 秦朝开始正式设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形同虚设 三公无法分割相权 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三省 故C项错误 军机处是干扰最大的选项 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 没有决策权 且清朝时根本没有丞相 故D项错误 一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 察举制 1 建立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 廉各一人 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 影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九品中正制 1 实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 2 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 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 很难出任高官 考点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依靠门第 3 科举制 1 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科 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2 作用 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 进士 中央集权 二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 开始于秦朝 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 发展于西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 完善于北宋 各州设通判 监督知州 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 使 互相牵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强化于明清 明清监察制度的强化与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是一致的 知州和通判 备考指南复习备考时 一方面要关注隋唐 北宋及明清时期对科举制的具体改革及其影响 另一方面 也要将其与古代和近代西方的官员制度进行比较 明确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复杂影响 考向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从选拔人才方式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C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关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理解材料 紧扣题干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 的信息 解析 根据材料 推举六名孝廉 可知 题干考查察举制 察举制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人才可以由地方官员举荐 所以A D两项不符合史实 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符合九品中正制 而不符合察举制 故排除 由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可知 察举制有一定的弊端 故选C 从权力监督角度考查古代官吏任免制度的特点 B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关键点拨 理解题干中 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渐成定制 的内涵 解析 题干主要叙述的是对地方官任职的规定 与宗法体系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和完善地方监察制度无关 故排除A C D三项 规定地方官任职要避亲 避籍 其目的在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故选B项 1 2014 高考海南卷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 实行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C 解析 A错误 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 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 B错误 实行科举制主要是扩大官吏来源 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 C正确 材料中 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 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 D错误 材料信息未体现 2 高考福建卷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 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涉及的社会现象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题干材料只体现了学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 A项只体现了材料中部分学子的情况 B 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深化必备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 对中国 1 政治上 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 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统治基础 2 思想上 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 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 文化上 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 这是唐诗 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4 价值观上 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 实现价值 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 对世界 古代东亚的日本 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 近代欧美的文官制度也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 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 大理寺判其有罪 并昭告天下 五十年来 通谱之俗遍于天下 自非明物察伦之主 亟为澄别 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自今以后 如有此弊 传者 受者并当极法 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商品经济发达B 宗法观念的消逝C 科举制的实行D 士庶之分严格 C 解析 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 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 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 故A项错误 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 说明宗法观念没有消逝 故B项错误 科举制实行以来 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 跻身统治阶层 提高社会地位 故C项正确 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 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 故D项错误 2 北宋初期 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 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C 解析 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 体现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 统治者通过削弱相权来强化君权 故C项正确 御史弹劾宰相并非是为了争夺相位 也并非有意挑战宰相的权威 而是行使监察权力 故A项错误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改变 故B项错误 监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 无法得出权力对等结论 故D项错误 政治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 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 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 若论制度 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 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换言之 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 这也罢了 他们种种措施 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 社会读书人少 学术中衰 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 并未能通览大局 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提取材料信息 说明宋朝在政治制度上 没有建树 的主要原因 如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 学术中衰 缺乏人才 承袭五代积弊等原因 2 挖掘材料蕴含的观点 运用所学史实论证 如从中央政府组织与任能角度 迁移唐代结束三公九卿制 完善三省六部制 结束乡举里选制 察举制 完善科举考试制等史实论证说明材料中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 的观点 3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材料观点的正确与否 如运用宋代中央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地方上 军事方面 剥夺节度使权力 军权收归中央 行政方面 派文臣做地方官 设通判监督 财政方面 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批驳宋代 未能通览大局 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的观点 4 综合迁移所学知识 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如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相权逐渐削弱 皇权逐渐加强 选官制度走向公正 客观的趋势 1 2015 高考广东卷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 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 隋唐三省六部制下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 尚书省负责执行 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 这反映出中书省宰相的权力在弱化 再结合朝臣言论 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可判断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 C项正确 C 2 2015 山东济宁模拟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 主要是指 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C 解析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 是指选官的手段 并不是指官员的职责 故A项错误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 也并不是指官员任职地域的变动 故B项错误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 就是指选官的手段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 故C项正确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是指 君主专制的刚性 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