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84338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 早期维新派 19世纪60年代以后 1 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展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 王韬 等 3 主张 革新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发展民族工商业 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 局限 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未付诸实践 近代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思想 郑观应 2 康梁维新思想 1 背景 政治上 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加剧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 2 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著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梁启超 发表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宣传伸民权 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 实践 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 结果失败 4 影响 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起了的作用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新学伪经考 变法通议 设议院 思想启蒙 多元思维1 康有为把本来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提倡民主 平等思想的人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这种做法 提示 1 是一种策略 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2 是一种无奈 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通史链接晚清时期 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多元思维2 陈独秀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主张尊孔 势必复辟 这是为什么 提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 就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 以此制造舆论 网络构建 史料一夫蛮狄羌夷之名 专指残虐性情之民 非谓本国而外 凡教化之国皆谓之 夷狄 也 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 上通天象 下察地理 旁彻物情 贯串古今者 是瀛寰之奇士 域内之良朋 尚可称之曰 夷狄 乎 呜呼八荒以外 存而不论 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 海国图志 评价 中体西用 思想 主题一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思想 史料二今欲强中国 存中学 则不得不讲西学 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 端其识趣 则强者为乱首 弱者为人奴 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不必尽索之于经文 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 劝学篇 问题分析归纳史料一中魏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其实质目的何在 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对待 中学 与 西学 是如何看待的 其目的如何 读史支招 1 史料一说明魏源主张改变 蛮夷观 对西方文明之国不能再称为蛮夷 其意图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的长处 抵抗西方的侵略 2 史料二表明张之洞认为中学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 反映出张之洞提出 中体西用 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 从政治的角度看 指维护封建制度 从文化的角度看 指固守传统文化 史论拓展评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1 积极性继承了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 的主张 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 纲领化 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局限性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而不主张变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 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 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3 结局19世纪末 洋务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 体 本 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史料一 春秋 诗皆言君主 惟尧典特发民主义 自钦若昊天后 即舍嗣而巽位 或四岳共和 或师锡在下 格文祖而集明堂 辟四门以开议院 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 素王之臣制 莫过于此 康有为史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 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 而为能断然行之 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 盖知西后之相忌 故欲藉众议以行之 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 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 亦恃西后为护符 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近代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研读两则史料主要描述了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具体解读如下 1 史料信息 表明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孔子儒学否定君主专制 宣传西学 2 史料信息 表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主张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要点精讲近代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 特点 1 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 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 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3 救亡图存 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反映 蕴含了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 妥协性的特点 2 成因 1 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 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 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 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幻想 中西结合 史料一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 和赛因斯 Science 两位先生 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 贞节 旧伦理 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 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 一切政府的压迫 社会的攻击笑骂 就是断头流血 都不推辞 陈独秀 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主题二新文化运动 史料二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 存其一必废其一 此义愚屡言之 张 康亦知之 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 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 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 复辟与尊孔 史料三 固有之伦理 法律 学术 礼俗 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持较皙种之所为 以并世之人 而思想差迟 几及千载 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 而不作改进之图 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 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 复何说哉 陈独秀 敬告青年 问题分析归纳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些主要内容 其核心和实质是什么 据史料二指出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为何将矛头直指孔教 依据史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 读史支招 1 史料一表明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倡新道德 提倡新文学 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 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2 史料二说明陈独秀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必须排除孔教 解放思想 方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 3 史料三表明陈独秀认为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的余孽 必须彻底否定 方能彻底解放人们的思想 史论拓展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 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 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 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 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 以五四运动为界 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史料 孔教 本失灵之偶像 过去之化石 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 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 以求迄今世之生存 则根本问题 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 猛勇之决心 否则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1916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研读本则史料描述了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具体解读如下 1 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仿照西方建设新国家 新社会是关系到国家生存的根本问题 2 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陈独秀所崇尚和宣扬的是 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3 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孔教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 这反映了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否定 要点精讲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态度的特点及原因1 特点 1 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 主张变革的先师 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 使二者统一 2 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 加以批判 对儒学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 原因 1 维新变法时期 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 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 教育和经历有关 2 新文化运动时期 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 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 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 经历有关 例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1898年 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举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遍播谣言 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维新思想 解题思路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 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 所以A项错误 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 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故C项错误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 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 故D项错误 由题意可知 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 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视角透析 新题预测康有为在 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 中写道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 六经皆孔子所作 俾国人知教主 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 知大圣之改制 审通变之宜民 所以训谕国人 尊崇教主 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A 树立孔子权威B 否定君主制度C 促进思想启蒙D 减少变法阻力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 当时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变法减少阻力 故选D项 A项是其形式 排除 其不是否定君主制度 而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项错误 C项是其作用 排除 答案 D 1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1892年 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 设议院 改试令 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 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康有为都主张易服 两人的根本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 所以此举的目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维新思想 2 甲午中日战争后 维新运动迅速兴起 针对洋务派提出的 中体西用 方针 维新派指出 体 与 用 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 体 与 用 西学有西学的 体 与 用 把中学之 体 与西学之 用 凑在一起 就如同让 牛体 产生 马用 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 要不要社会革命B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 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D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解析 两者均不主张社会革命 排除A B两项 C项为两者的相似点 排除 洋务派拒绝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维新派恰好相反 故选D项 答案 D 3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 尽得西洋之长技 为中国之长技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 合之则两亡 D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解析 中体西用 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故A项错误 得西洋之长技 为鸦片战争期间的新思想 故B项错误 反对 中体西用 主张制度变革 为维新派思想 故C项正确 主张文化革命 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 故D项错误 答案 C 4 2015年潍坊模拟 郭蒿焘说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 日本仿行西法 大小取法泰西 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 专注造船 制器 练兵 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 自以为安 这表明他 A 认为西方技艺是 末 中国的纲常伦理是 本 B 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C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 学习西方技术D 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 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析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 作者以日本与中国学习西方做对比 批评中国只学技术 不学制度 故D项正确 A C两项与作者观点不符 日本学习了西方政治制度 故B项错误 答案 D 5 2015年深圳一模 1916年 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 皆伪共和也 伪立宪也 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 反对民主共和制B 强调思想启蒙C 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解析 从题干看 陈独秀强调 只有 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 即国民民主意识觉醒 才能实现共和立宪 否则就是 伪共和也 伪立宪也 故选B项 陈独秀赞成民主共和制 A项错误 陈独秀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与主张开展国民革命无关 C项错误 此时的陈独秀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D项错误 答案 B 新文化运动 6 五四运动前后 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 以李大钊 胡适 鲁迅 钱玄同 刘半农 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 又有辜鸿铭 刘师培 陈汉章 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 他们政见不同 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 这一现象 A 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B 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 体现了北京大学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D 推动了 民主与科学 思想的传播解析 当时北大的教员中 既有革新营垒又有旧派学者 这体现了蔡元培提倡并实行的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 故C项正确 A B D三项与题意不符 排除 答案 C 7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 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 怪他不识货 文中 洒水清道 的人应该是 A 魏源B 康有为C 梁启超D 陈独秀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由题目信息 启蒙 洒向孔孟 可知该人从思想上猛烈抨击传统儒学 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观点 故本题应选陈独秀 即D项 A B C三项均与新文化运动无关 答案 D 8 2015年济宁模拟 1918年 胡适在文章中指出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 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 便没有生命 便没有价值 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 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 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 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 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 胡适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 以挽救民族危亡 A项错误 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 C D两项错误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