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79708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情境: 请同学们看屏幕,读一读屏幕上的这条信息。(电脑课件出示: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我国城镇供水网漏水严重,每年因此损失的自来水达到100亿吨。)从这条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100亿是多少个一亿?有谁知道一亿有多大呢?(10000个万,10个千万)一亿是个大数,它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去研究、感受它的大小。(板书:一亿有多大)任务: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作业纸、数学书;教师准备: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张表格图及下面的算式、课件。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借助时间体验一亿有多大。师:这是作业本,老师数一数1、2、3、4、5、6、7、8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作业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学生估计3小时、5小时、24小时,师板书)师:同学们估计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议一议:怎样能够得到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呢?小组讨论。(数100本、50本、20本作业本的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实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数本子,数50本,老师记时。数50本作业本大概是4050秒,学生得出数100本作业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时间,从中取一个中间值大概90秒。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推算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所需要的时间。(课件出示下表)本数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100000000时间(秒)90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上表。师:通过推算我们知道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是90000000秒,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换算成分,再换算成时,最后换算成年)出示书上的算式:()60=()分()60=()时()24()天()365()年(学计算,并保留整数。)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小结:数一亿本作业本,有的同学估计要有的同学估计要,而实际结果却将近要3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有没有去掉吃饭时间,有没有去掉睡觉时间,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数下去要3年哪,同学们,看了这个漫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感受?(一亿实在是太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太长了)三、再次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借助长度体验一亿的大小。师:课间老师经常发现同学们喜欢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必回答)师:凭空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头道羊岔吧,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不长,老师告诉你,这条公路全长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有没有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长呢?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这样的长度?(学生估计2个、4个、3000个师板书)小组讨论:怎样能得到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呢?(测量5个、10个、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推算出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测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各组组长上来,每三个人一组负责测量,注意方法正确。其他同学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静。(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时注意,从第一个同学的手指尖量到第10个同学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12米。)师:刚才我们测量出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算了。(出示表格,师生一起推算)人数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长度(米)12120再算一算,这个长度有几个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出示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xx00001000=1xx0 (个)回过头来比较学生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四、总结方法,指导学法。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计再推算,最后比较,了解了一亿有多大。)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亿的大小吗?五、拓展研究大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重量体验一亿的大小。师:观察一下你们的桌面,看一看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来了解、感受一亿的大小?(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学生说说怎样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学生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组合作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单位,与刚才的估计进行比较,进一步感受一亿的大小。课件出示:(1)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大约能节约多少克粮食?(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约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学生逐一解答。提问: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不仅说一亿的大小,还要说说应该节约粮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六、总结全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来了解一亿有多大的?你有什么收获?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能帮我们了解一亿的大小,课后希望每个同学都做有心人,留心去观察去思考。板书:一亿有多大 估计 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小时 3年量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个 1xx0个称一亿粒大米(?、?、?、)千克 2500千克教学反思:1、“一亿”是个大数,凭空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本课借助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方法,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去体验、感悟“一亿”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真正理解“一亿”的大小;2、本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教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课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附送:2019-2020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边的关系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其它知识打下基础。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概括运用的过程,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态度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乐于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理解结论中“任意两边”所表达的意思。关键: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在直观的演示中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各种长度的小棒等学生准备:6根同样长的小棒二、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探究课,突出一个“探”字。因此,以“猜测验证概括应用”为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操作、实验,让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完成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以上的教法与学法,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既符合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家们提出的“数学好玩”、“玩好数学”的思想。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揭示课题教师引入:同学们,xx年北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一听到北京奥运会,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充满兴奋、充满激情。1、出示下图:教师说:住在北京的笑笑准备到奥运村去看看,从她家到奥运村有几条路呢? 国家体育馆 笑笑家 奥运村学生肯定会说:有两条路可走。播课件2、问:走哪一条路比较近呢?(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走直路比走弯路要近的经验,我估计学生会说从笑笑家直接到奥运村比较近。)3、这时,问学生: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一个什么图形呢?学生一定会想象出是一个三角形。出示三角形4、说: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它还有很多的奥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数学家,一起来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二)合理猜想实验探索验证发现猜想是新课标数学教学的要求,是探究活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并通过有效的验证来判断猜想的正确性,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玩”中猜想,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发现。活动一:摆一摆、想一想1、 问学生: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可能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这时,不马上作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2、 小组活动,实验探索。活动要求:(1)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来摆三角形。(小棒长度:9cm、6cm、5cm、7cm、3cm) (2)完成探索报告。第( )组探索报告实验次数第一根(cm)第二根(cm)第三根(cm)能否围成三角形193529363937456783、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确实存在“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两种情况。贴教具4、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9cm、3cm、5cm”和“9cm、3cm 、6cm”这两种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估计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发现第一种情况的“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第二种情况的“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播放课件5、 老师提问:那三根小棒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比较,最后初步猜想“当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播放课件,板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在所有的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呢?我们要通过例子进行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活动二:量一量、比一比1、 请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边的长度,并比较三条边的关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 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的探究结果:出示学生的探究结果利用探究结果的数据,我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突出重点。 板书:任意3、这时及时引学生回顾上课开始的情境:为什么从笑笑家直接到奥运村的路比较近?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国家体育馆 笑笑家 奥运村(估计学生能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进行解释。)【设计意图】用“摆小棒”和“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空间,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体现了科学实验探索的严谨性。同时,让学生在操作中猜想,在探索中发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提高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练习:1、 巩固练习。在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小棒下面画“”。(1) (2) (3)3cm 1cm 5cm4cm 2cm 7cm 6cm 3cm 11cm 这是书本的基础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在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吗?(我估计能力较强的学生会用“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来判定。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最优化的解题策略。)2、 拓展练习。摆一摆,填一填。(1)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2)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5根、6根呢?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汇报。学生不难发现3根、5根、6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4根却不能摆成三角形。播放课件3、 提高练习。笑笑有两根长分别为3分米和7分米的木棒,她想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架,请你帮她选出第三根木棒。( ) 3分米 4分米 6分米 8分米 10分米(这道题有多种选择,目的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归宿。这一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思维的发展。(四)课堂总结肯定评价课外延伸1、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会各抒己见,我及时地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进行大力的表扬。)2、 课外延伸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让学生课外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把探究的精神延伸到课外。)【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和激励性的评价,再次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体现本课教学的特色,又突出重点、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猜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 教学反思: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样的教学将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