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团体操表演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3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74516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团体操表演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3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团体操表演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3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团体操表演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3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团体操表演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3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教学简析: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质数与合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3.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设计意图在学生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整理、分析自己的劳动成果,讨论、争辩,从而发现数据的规律,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同时也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伏笔。5.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探索从而发现了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得出了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去比较、辨析发现新的规律:关于质数和合数的区别及1的分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把下面数中的合数圈起来。80 7 35 23 40 5647 94 28 43 31 92.在自然数11-20中,质数有( ),合数有(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3.抢答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谁能最快的判断它是质数或是合数,进行抢答。51 2 10 11 23 12 29 34 57 91 100 14.判断(1) 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 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3) 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4)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5.某校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如下班别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人数40424845各班要划分活动小组,如果每组5人,哪个班能正好分完?每组4人或6人呢?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能够正确的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判断题明确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得出偶数只有2是质数,其它的都是合数,4是最小的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全课总结。总设计意图:第一、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利用学生熟识的体操比赛创设情景,通过研究方阵人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第二、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总结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异质的组合来讨论、探究知识,促进相互的学习,提高合作的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用的。第二课时 分解质因数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复习旧知。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 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 3 6 21 28 53 60 75 97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题的练习,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所学新知识进行铺垫。二、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1.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游戏好吗?玩游戏之前要交代几条游戏规则 (1)写成两个数相乘或连乘的形式,连乘的因数越多得分越高; (2)只能用自然数;(3)不能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老师写一个数,把能写成几个数连乘的数写成几个数连乘,例如:422 12223 22211。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写错一个乘号扣一分,最后哪组的分加起来最多这个小组获得胜利 教师出示下面的数 6 21 17= 50 48 53 5= 75 2.小组交流: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其他数都能写成。问:为什么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质数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只有1和本身,不符合游戏规则。问:能写成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什么数?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合数才能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我们分解质因数就重点研究如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3.看看下面这些数都分解成了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师板书) 623 2847学生讨论发现:6分解成23后按游戏规则就不能再分解了;但是28分解成47后,47中的4还可以分解成22 提问 :你是怎样发现4还能分解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不是质数,所以很容易发现4还能分解 提问:那么我们在分解一个数时,要把这个数分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分解到都是质数就不再分解了)。 4.下面请同学们把30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 交流:30=56 6=23 所以30=523 30 5 6 2 3 5.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2、3、5叫做30的质因数。【设计意图】为了分散其难点,教学一开始没有向学生讲明分解质因数时为什么不能用1的道理,而是通过游戏规则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条规则在学生理解了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后,再问学生为什么游戏规则不能用1,学生凭借掌握的概念,就能很清楚地说明其中的道理在难点较为集中的情况下,用规则先呈现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是分散学习难点的一种较好的方法6.介绍短除法。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学生自学109页。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三、 灵活运用,巩固新知。1.自主练习第七题。集体订正。2.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18 25 28 34 603.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 8=24 12=2+3+7 15=351 20=2254.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吗? 9=( )( )12=( )+( ) 15=( )+( ) 18=( )+( ) 24=( )+( ) 30=( )+( )5.小游戏:猜猜我们有多大?(1)我的年龄是最小的质数。(2)我们俩的年龄都是合数,和是17。(3)我们俩的年龄都是质数,积是65。(4)我的年龄是一个偶数,它是两位数,十位上数与个位数的积是6。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力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层次性、灵活性。本节课设计了5道题,第1、2题是基本题,目的在于巩固练习。第3、4题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第5题通过小游戏的形式将本信息窗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总设计意图:本课从游戏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使学生乐于参与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整个游戏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首先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有些数能按游戏规则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而有些数则不能,这就为分解质因数确定了研究范围;再通过怎样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的研究,让学生意识到623不能再分了,而2847中的4还能再分成22,由此确定最终要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初步形成了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定义的形式直接揭示概念,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提高学生对其概念的掌握水平。为了分散其难点,教学一开始没有向学生讲明分解质因数时为什么不能用1的道理,而是通过游戏规则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条规则在学生理解了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后,再问学生为什么游戏规则不能用1,学生凭借掌握的概念,就能很清楚地说明其中的道理。 本课在教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首先说明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要比一步一步地分解更简便适用,激起学生学习短除法的兴趣,然后重点放在对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原理的理解、书写方式和计算方法上,特别对用哪个数作除数,为什么要用较小的质数作除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使学生能明确其算理,准确地掌握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归纳,再指导学生把归纳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第三课时:我学会了吗教学过程:一、 回顾整理 交流: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回顾整理,一方面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有系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二、 基本练习1.在2040的自然数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1)奇数( )(2)3的倍数( )(3)5的倍数( )(4)2的倍数( )(5)质数(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80 12 39 58 45 273.判断(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2)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3)1是奇数也是质数。(4)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5)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6)把15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15=135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进一步明确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能用短除法正确分解质因数。这样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三、综合练习1.按要求写数。(1)两个质数的和为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是( )和( )。(2)1-20中,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有( ),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有( ),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数有()。2.幼儿园小班的人数是偶数,把24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些小朋友,正好分完。小班的人数可能有多少?3.姐姐的年龄是两位数中最小的质数,爸爸的年龄比姐姐的3倍多6岁,爸爸今年是多少岁?4.在下面的里分别填一个恰当的数字。(1)47、63是2的倍数。(2)36、61是3的倍数。(3)42、6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4)31、4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联系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组练习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综合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拓展练习。2、3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总的设计意图:练习课的教学往往是枯燥的,一般不是有教师和学生的重复不断语言就是有很多的练习题训练。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学生的回顾整理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第二层次为基础练习,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进行巩固。第三层次为拓展练习,通过灵活性、生活性的题目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练习课的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加强联系、巩固知识的目的。 附送: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虾池P75P80。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水产养殖场中虾池的场景。包含的信息有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虾池及其平面示意图等。旨在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虾池形状和面积的问题,展开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计算的学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2019-2020年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信息窗1:虾池3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喜欢吃海产品吗?现在正是螃蟹,龙虾上市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先去水产养殖场看看好吗?(出示信息窗中的虾池图片)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设计意图:通过水产养殖场的情景引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虾池的形状1、从情景中我们知道虾池是什么形状?(板书:平行四边形)2、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3、关于平行四边形你想知道些什么?4、我们先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好吗?5、谁想根据你以前研究平面图形方法,说说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借助情景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进而产生探究欲望,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说出应该从边和角两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谈话: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平行四边形,运用学具盒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先动手创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那个小组创作的又好又快!先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和收获.通过动手做,现在来猜一猜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3、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盒中的学具进一步验证大家的猜想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到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边角4、交流探究结果(小组间质疑补充)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用量角器的方法来验证5、通过探究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关于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组对边也分别平行,教师就点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猜一猜、量一量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认识。(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的名称1、谈话:养殖工人要从虾池的一边到对边去,怎样走最近?2、设计:拿出练习纸在上面画一画3、汇报: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画最短?有多少种画法?4、认识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字母h表示;这条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字母a表示。5、提问:这条底上有多少条高?教师介绍另一组对边上的底和高。6、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可以画无数条高,底和高要相对应。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你能从下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2、补充练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在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3、 自主练习第8题中的要求改为: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测量对应的底和高。4、玩一玩:自主练习第2题,同桌合作,用4根硬纸条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个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你有什么发现?(1)交流(2)小结:底不变,高变了。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的。第1题判断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第2题重点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一系列练习;第3体在玩的过程中将所学的指示进一步延伸,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总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实验、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师没有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新知,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和虾池平面示意图谈话: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借助具体情景和有关数据使学生产生求虾池面积的欲望。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猜想1、谈话:求虾池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咱们先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猜之前我们先来玩玩我们上节课制作的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一边玩一边想:平行四边形和以前学过的那个图形是近邻?(长方形)现在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学生交流想法及猜测依据.3、那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设计意图:通过玩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大脑中先感知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自然会想到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来考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数方格或推导公式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里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正确的叙述猜测的依据。(二)实验1、谈话:同学们各抒己见,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小组一起想办法来实验验证一下吧!2、分组动手验证为学生提供学具(平行四边形纸板、方格纸、直尺、剪刀)学生先讨论操作方法,再动手合作完成;教师巡视。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其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三)验证1、汇报结果:方法1:数方格方法2:转化2、肯定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3、深化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提问:(1)为什么转化成长方形?(2)为什么要沿高剪开?(3)观察几种不同的割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4)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只要沿高剪开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呢?重新取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验证。4、电脑演示: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演示步骤: (1)沿着高剪开就出现了直角,4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征。(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平移后一定重合。(3)依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特征之间的联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4)小结:我们依据图形的特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但实际上,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总不能拿剪刀先去割补成长方形,然后在计算吧?比如:我们要求的平行四边形虾池的面积就不能用剪刀割补。因此,我们应该寻求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设计意图:交流方法时突出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转化方法.(四)结论1、建立联系,推导公式对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讨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进行猜测与合情推理。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高 S = a h2、利用公式解决课前问题:虾池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使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借助已有经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2、自主练习第5题3、自主练习第8题设计意图练习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2、教师总结:强调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总设计意图:本节课注意更新教学观念,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资助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图形的转化中,利用图形的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行转化“为什么沿高剪开,就能拼成长方形?”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依据,为后续知识作了铺垫。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不但引导学生转化图形还要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依据,为以后的图形转化起了一个导航作用。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大胆之一,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配合教师的适时点拨质疑,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也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第三课时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 出示虾池的情景图,回顾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2、 出示统计表中的信息:根据有关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运用本信息窗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 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 要解决“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想法2、 独立解决,教师巡视3、 组织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三、 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 自主练习第6题2、 自主练习第9题3、 补充练习:(1)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 )。a、都比原来大 b、都比原来小 c、都与原来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缩小3倍,面积(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不变 d、不好判断4、自主练习第10题(1)观察三个平行四边形,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2)独立计算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交流发现(3)小结: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四、回顾全课,交流质疑在本信息窗中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总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习题,同时又挖掘了学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补充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