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教学建议冀教版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72493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教学建议冀教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教学建议冀教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教学建议冀教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教学建议冀教版一、充分预习,提前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导入本课学习。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如下学习活动:1、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课文中不懂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网络、课外书等了解和桥梁有关的文化信息。3、留心观察周遍生活环境,看看我们身边的桥都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平时熟悉的桥梁还有那些?导入本课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从学生学过的课文赵州桥入手,可以让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桥的样子或是名称入手,可以从搜集到的关于桥梁的图片资料入手,可以由北京的桥等相关的歌曲等导入,还可以用猜以“桥”为谜底的谜语这样的游戏导入。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关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打比方”的写法,让学生借助“板凳”的形象来把握桥梁的基本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简笔画,让学生在图上标注桥梁的各个部分以及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也激发了阅读的兴趣。2、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当今的桥梁层出不穷的类型。课文部分要抓住这段话的中心句“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以及“层出不穷”、“新花样”等重点词语。为了让学生对桥梁的丰富多姿有一个更为清楚的印象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来做:一是让学生进行填充式的联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填写各种桥梁的名称。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如下形式:桥 或是采取类似“中心开花”的形式,如图: 桥二是根据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在依据课文内容填充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扩展,填充课外了解的其他种类的桥梁,这样就可以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对课文的内容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3、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要让学生体会这段话跟上下文的关系,了解过渡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注意用“五花八门”、“了不起”“智慧无穷”等词语对前面的内容加以概括和归纳,使学生对上述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深刻。当然,根据学生阅读的心理和阅读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了解过渡段的“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部分的作用,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后面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因此,对这段话的处理也就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让学生先留意过渡段的存在,然后了解后面的内容,返过来体会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就是采取“变序”的方式,先让学生了解后面的内容,再提出关于“过渡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体会。4、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抓住每段开始的中心句,了解每段话的内容,并体会“有理有据”的表达方法。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说未来的桥梁建造速度很快。其原因在于标准化的建造材料和自动化的建造技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所谈未来桥梁之美,一是桥的轮廓的变化,二是桥的构件的变化,两者都会给人以舒适和谐的感觉。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是说未来的桥梁会建得很低。先是对比着说了现在的桥梁建得高的缺陷在于费用高和工程量大,接着畅想了未来的桥梁会自动控制,水陆交通兼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大胆想象了未来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架建的桥梁。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中作者的想象不同于前面的几个段落,它不仅仅是是对桥的大胆想象,使桥墩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相关的,也对车子进行了想象,长了“翅膀”的车子和有反击力的桥墩,共同打造了“无梁飞渡”的神奇。在上述各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适当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在进行交流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既要说出观点(未来的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又要引用课文中具体内容加以适当地介绍和说明。三、依托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拓展性和综合性的学习。1、在适当的时机,可以补充作者茅以升的个人资料和他的关于“桥”的科普读物的资料,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2、在阅读过程中,适当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想象未来的桥梁,想象作者多描绘的桥梁远景。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从桥梁的外观、建筑材料、建造方式、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畅想,丰富课文内容,也使“桥梁远景图”更加丰富。一般来说,这项学习内容可以采取“先想后说再写”的流畅,将想象训练、口语交际练习和习作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4、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以图配文的形式描绘和介绍他们心中的桥梁远景图,并以汇集成册、开办专栏、办手抄报等形式,将阅读学习提升为综合文化活动。四、留意课文中用到“引号”的语句,体会引号的作用。课文中大量运用的引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并体会引号的不同用法: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突出强调。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定称谓。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引号的这些用法有的是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有的则是以前遇到过的。五、字词教学。1、体会“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等词语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体会“花样多”、“又快又好”等词语在段落中的作用;体会“一桥飞架”、“闲庭信步”、“望洋兴叹”等词语在具体表达上的作用。2、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5个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写时都应该写得左窄右宽。按照这样的规律来写字,会提高识字效率,提高识字能力。六、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黄河象分段讲解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2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象的欲望。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象的欲望。教学过程预习作业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不懂的词语。2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的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将易错的字、词积累在“纠错本”上。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化石”、“炙烤”、“尾椎”、“下颌”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骨骼 假想 惊恐 挖掘 陈列骨架 推想 惊奇 开掘 陈设有气无力 一动不动 呆立不动 昂首阔步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黄河象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两百万年前的动物世界,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三、全班交流预设1:(1自然段)“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大厅里一头大象昂首阔步向前跑。”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了解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预设2:(6自然段)“1973年可推想出它死后没被移动过。”从这些语言中你知道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1师: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6自然段的第4句。)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石头。5小结: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读了中间部分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预设3:(25自然段)“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的来历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四、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对于黄河象,你们还有哪些了解?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附:资料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