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聪明的小猴》习作课堂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68154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聪明的小猴》习作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聪明的小猴》习作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聪明的小猴》习作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聪明的小猴习作课堂教学实录课 题: 聪明的小猴课 型: 看图编写童话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2、能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求语句完整,能准确选择词语。3、能把口述的故事写成一篇内容具体,语句比较连贯的童话故事。4、教育学生遇事要多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口述,第二课时笔写。教学过程:启发说话。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童话国去玩,童话国里有些什么呢?那里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动脑筋去帮忙解决呢?请同学们一边用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画图,一边动脑筋想,大家还要学会编童话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得到成功。1、老师画图,学生观察说话。老师放森林音乐作铺垫,边画图边与学生说话,帮助学生认识黑板上所画的物体。老师先画一条小河,再画河这边的房子,树,三根木头,然后再画上河那边的桃树,树上长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童话国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一天,有一只小猴子拿出已画好的画片来到了河边。将画片放在河这边它东瞧瞧西看看,你们说,它会看到什么?生:小猴子会看到河边那桃树上的又大又红的桃子。生:小猴也会看到自己这边的房子,树等。2、 看图口编童话故事。3、 指导口述开头部分。师:同学们都看清楚了黑板上的图,也知道小猴来到河边看到的许多东西。你们说它会有些什么想法?生:猴子爱吃桃子,它一定会过河去摘桃吃。师:说得对!现在讨论一下,这个故事的开头部分应该怎么说。生:应该把小猴来到什么地方说清楚。生:还要说它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师:根据大家说的,开头部分是不是应该这样说:什么时候小猴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老师指名口述,并进行简单的评议。4、 指导口述中间部分。师:开头部分我们会说了,下面再练习说中间部分。小猴想吃桃,可桃树在河对岸,怎么过去呢?有的同学马上举手你们看,小河上没有船,没有桥,河这边只有房子,树,三根木头,我们怎样利用这些东西想办法帮助小猴过河呢?先小组讨论,看谁的办法好!师:现在请大家发言,说出自己的好办法。生:猴子会打秋千,爬上树抓着树枝打秋千过去。生:用三根木头搭桥过去。生:用三根木头做船,小猴坐船过去。生:到房子里找主人接游泳圈过去。师:大家都想得很好,有了许多办法,我们应该在所想的办法中,选择最省力的办法。生:游泳圈要吹气费时间,顶好是从树上打秋千过去省事。生:用三根木头做船做桥太麻烦了,不是好办法。师:大家议论了好多,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认为的最好办法帮助小猴过河。5、 指导口述结尾部分。师:小猴过河去,后来又怎样呢?生:小猴赶快去摘桃。生:小猴非常高兴地去摘桃。师:这时谁在看着他呢?生:太阳公公。师:太阳公公怎样看着他?生:太阳公公笑着看小猴。师:为什么笑?笑是什么意思?生:太阳公公表扬、夸奖小猴聪明。师:好!这个故事我们编完了,可是还没有题目,谁会给故事取个名字呢?生:会想办法的小猴。生:聪明的小猴。师:我们就用“聪明的小猴”做题目吧!现在请同学们看看黑板,想想我们刚才编的故事,能把它从头到尾说一遍吗?希望同学们在说的时候,能边说边表演小猴的神态,动作。请大家先在下面自己练习练习。师:谁准备好了先说,老师给他配音乐。(放森林音乐做铺垫,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学生边说边做动作,非常有趣。)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言语形式点赏析与价值分析整理表格课题言语形式点赏析价值分析1我们的民族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的地方学校走去。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从”,使语言赋予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语段,可以让学生试着背诵积累、进行模仿写话训练。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达到语感的提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小动物们的出现更加突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课标在第二学段重视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体会。本训练点从侧面描写小动物烘托民族小学的欢乐气氛。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同时也领会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金色的草地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这句话在全文中最为精彩有趣,活画出两个活泼儿童以蒲公英为游戏的顽皮、嬉戏场面。其中的“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和“弟弟也假装打哈欠”两个关键词语更突出了二者的活泼、顽皮。这段文字极具画面感,细细品读这段文字,能感受到孩子的天真、顽皮,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这里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蒲公英花张开、合拢这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写作方法。3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小作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天都峰脚下,抬头一看,天都峰太高了,“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又太陡了,“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多么险峻啊!她感到畏惧了,心里直“发颤”。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陡、险以及作者对天都峰的畏惧,为下文写自己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克服困难终于爬上天都峰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感受天都峰的高、陡、险,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槐乡的孩子鸡儿热得耷拉着翅膀,狗儿热得吐出舌头,蝉儿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这个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语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进行写话训练。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像觅食的小鸭子。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把孩子们捡槐米、塞槐米的动作描述地活灵活现。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在作者的描述下却变得轻松和快乐。这个语段是朗读训练和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可以适当进行背诵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进行写话训练。5灰雀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在这个句子中“每次”“都要”“仰望”,讲列宁怎样喜欢灰雀,“经常”讲常常给灰雀带来吃的,具体地讲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训练。这样的揣摩使学生领悟了言语的规律,语感得到了提高。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从这句话中,开始男孩支吾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是肯定地说,最后“一定会飞回来!”是坚定地说。从男孩语言的变化,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心里虽然充满矛盾,但是当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时就决心改正,是个诚实的孩子。在阅读中,体会感叹号、句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使学生学会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6小摄影师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从“拿”、“按”、“摆弄”、“微笑”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吩咐”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文章小男孩对大作家怎么可能“吩咐”?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1、让学生学会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文字中包含的情感。“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句子用了“不过”表示前后的转折。后一句话用了一对关联词,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稍做细读,便能体会到高尔基对孩子的喜爱。“一定”一词的运用,更把高尔基对孩子的关爱刻画得深入人心。1、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2、在“阶段目标”的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再则,感受体会关联词的表达效果。7奇怪的大石头“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1、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通过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8*我不能失信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从“特别高兴”、“早就盼着”可以看出宋庆龄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孩子们细细品读,感受用词的准确、形象,在阅读中积累这些词语。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如果说宋庆龄在回答爸爸的建议时还只是想到会让小珍扑空从而对不住小珍的话,那么她在回答妈妈的建议时则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因为没有忘记这件事而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现,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对了。也更说明了宋庆龄人品的高尚。使学生学会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9古诗两首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作者运用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表达的精确。学会赏读优美的古诗词,达到积累和应用的目的。10风筝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段文字极具画面感,“翩翩飞舞”、“快活地叫喊”、“拼命地奔跑”,把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这三个成语把孩子们失去风筝时伤心的心情刻画地淋漓尽致。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在阅读中积累这些词语。11秋天的雨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中一个“把”字将秋雨人格化,仿佛成了我们可感可触的朋友。其中把银杏叶比成一把把小扇子,将丰富的想像化抽象为具体,适合孩子的口味。在比较品评中,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语感。此种句式,也为学生的言语内容提供了表达的言语形式。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写作的起步训练。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菊花在秋雨中“频频点头”,在作者的笔下菊花活了,好像在和孩子们开心地打招呼呢!而且它是那么美丽,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让人的视觉享受达到极致。1、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2、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省略号还可以让孩子们想象一下菊花还得到了有什么颜色)。3、如此良秋美景,珠言妙语,值得学生积累:抄一抄,背一背。12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读着诗句,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走进秋,走入诗的意境,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声音”,更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这一小节诗句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体会秋天的美好,在读中提高语感。这一小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例子,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续写诗句的样本。13花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初读课题,学生对什么是“花钟”会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而课文里的这一段话却恰巧对其做了详尽的解释,让学生心中的疑问释然于胸,而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陆续开放”的理解正好可以联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内容。而本课作为中段的一篇课文,恰好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以便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语言不是无情物,需要的是读者心领神会。简简单单的三个词语将一幅百花齐放,鲜花满园的美丽画面尽情展现,色彩、神态、香味无不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鼻端。根据文字想象画面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体会文本情、趣、味,深入文本的重要手段,更是让学生喜学、乐学、爱学得重要方法。因此抓住这三个词语,想象“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准确的语言,差不多的句式,巧妙的变化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开花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含笑一现”同样是开花,不同的是开花时的形态、意趣。在这样的语言中,百花各得其神,又相得益彰;“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三点傍晚六点七点左右晚上八点九点左右”又将“陆续开放”解释地淋漓尽致。“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的。品读这样的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习文本经典的写作手法,并对“花钟”产生浓厚的兴趣。14蜜蜂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上下文的联系呼应,对照品味,读来有种特别严谨的趣味。另外根据“作者是怎么发现蜜蜂回到原处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联系上文,体会作者科学的试验态度。运用关联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是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一块重要的内容。句子中的“无论总是”、“不是而是”为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这两个关联词语提供了最为理想的案例。15玩出了名堂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一句话即介绍了人物,又承接上文“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同时让读者对下文充满期待,迫切想尽快了解列文虎克到底是怎样玩出名堂的。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抓住关键段落,对文本学习充满期待,并体会段落在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16找骆驼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一前一后的两次“找”,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遇到事情只是“着急”是没用的,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像老人那样“不紧不慢、不慌不忙”。“阅读期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低中段的孩子。两个句子的比较感悟,更能促进孩子对故事寓意的自主感悟。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密,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我看见就知道我又看见我想我还看见所以知道”条理清晰的阐述,将一位睿智的老人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对文本的主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了最贴切的阐释。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其独到之处。可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自主学习课文,感悟寓意。17孔子拜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一个“终于”将孔子一路上的艰辛表露,“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每个词、每个字背后似乎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或是画面,再联系“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不仅让我们读者对孔子求学的品行由衷佩服。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体会字词所蕴含的情味,提高语感,丰满人物形象。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所说这是一个并列式的句子,但全文从头到尾很少涉及介绍到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品行,所以这句话侧重的应该是后半部分。“佩服”与“敬重”亦是两个有些相近但又有区别的词语。对有“学问”的人,我们“佩服”不一定会“敬重”;但对“有品行”的人,我们一定是即“佩服”又“敬重”。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训练。这样的揣摩使学生领悟了言语的规律,语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18盘古开天地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毛,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神话故事,就是要让学生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润。这一段独特的排比式的文字将神话的丰富想象尽情展现,让学生闭目想像,朗读融情,让这古代的经典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独特的排比的句式非常适合让学生拓展想象,进行写话训练。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19赵州桥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课文的第一段在这简简单单的数十字当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地点、名称、朝代、历史、建造者以及历史价值等等无所不包。在全文中起到了总起的作用。通过“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产生疑问,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典型的过渡句式,既是对上文的承接,又是对下文的总起。本篇课文过渡句的教学是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比较正式的第一次接触过渡句式,如果将其掌握,对全文的理解与把握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典型的总分总段式,其中并列的“有有有”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文中只对“走在街上的人”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对“店铺、作坊、酒楼、茶馆”中的人并未涉及,想象空间很大。典型句式与段式的呈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蓝本。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说话训练,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与热闹浮现在孩子们的心中,更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意兼得。21古诗两首之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小舟虽然孤帆一片,却并不寂寥,它有红日相伴,悠悠而来。不因满舱的收获而行色匆忙,亦不因“日无所进”而悲戚迟缓,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以同样的节奏,带着同样的悠闲,看尽世间百态,览尽人生百味。虽无“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的豪情,但那份“怡然”却同样令人向往、陶醉。古诗教学最重意境。“青山相对,孤帆一片”本让人感觉十分寂寥,但联系此处的“奇险、激流”,那份悠闲与怡然自得却又令人陶醉、向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晴”一“雨,一“好”一“奇”,最后都归结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美景,再加上泛舟这样的山水之上,美酒加美景,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22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珊瑚、海参、大龙虾写得形神兼备,妙趣横生,使读者浮想联翩。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个句子通过这样的词组,把西沙群岛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样总分的句式也是本文的典型,通过本句的学习,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全文。23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相同的句式结构,不仅彰显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而且对应了开头的“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最典型的美丽景色画面犹如连环画般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把握文本内容的重要线索。24香港,璀璨的明珠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总分的段式,穿插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夜幕下的香港渲染得格外迷人,使人流连忘返。“像”,“如同”巧妙地转换,使文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百读不厌,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积累。这个句子通过准确、生动的比喻将夜幕下的香港表现得淋漓尽致。品读这样的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运用总分的段式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训练。25矛和盾的集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更显生动、鲜活,场面描写显得更加紧张、危急。“如雨点般”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再加上准确、恰当的四字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对比赛场面的渲染。发明家当时困窘的模样顿时跃然纸上,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个句子通过准确、形象的词语把场面的紧张、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品读这样的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坦克作为矛和盾的集合,威力无穷,怎样让读者感受到这神奇的力量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合二为一”、“庞然大物”、“乱成一团”、“哇哇直叫”,通过这些词语的渲染,赋予文本的语言以温度和力量,把德国兵仓皇逃窜、溃不成军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品读这个语段,不仅可以可以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还可以学习作者是怎样进行细致的场面描写的。让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26科利亚的木匣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科利亚埋木匣的动作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在读者眼前连续播放。这都归功于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在这个片段中,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放、盖、踩、撒”,把一个孩子天真的形象塑造得鲜活、灵动。这些精确的动词更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好素材。这些精确的动词描写把文字画面化,形象化,使语言活化、灵动起来。在引导学生品评、把玩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恰当、精确地使用动词写一段话。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从开头的埋木匣到挖木匣,再到受到的启发,故事层层推进,情节跌宕起伏。文章的开头部分倒叙的写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从特写镜头埋木匣落笔,继而交代原因,可谓引人入胜。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本文的开头部分构思新奇,作者成功地运用倒叙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可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的妙处,对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7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描写是文章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把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动作描写得惟妙惟肖,运用了“傲慢、谦虚、轻蔑、恼怒”等词语,赋予陶罐和铁罐以生命的灵性。透过这些细腻的描写,陶罐的谦虚、友善,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礼便跃然纸上了。同时,文章在进行对话描写时提示语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提示语在中间,在后面”,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形式,是学生学习对话描写的好素材。对话描写是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个片段的对话描写较为典型,出现了提示语在中间以及在后面的写法,在以往的课文中极少集中出现这种语言形式。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如电冰箱和洗衣机铅笔和钢笔,以此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28狮子和鹿“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些句子中巧妙地运用了感叹号和问号,揭示了小鹿心情变化的轨迹,成功塑造了小鹿的形象,真可谓是一标一点总关情。小鹿在经历了生死关头的考验后,对于美和丑终于有了新的领悟。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小鹿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动的标点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让情感体验事半功倍。标点符号能帮助作者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让文本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在描写鹿的心理活动时巧妙地运用了标点符号叹号和问号,让人物的心理描写更显细腻、逼真。在学习课文中,可以借助标点帮助学生品读文本,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29掌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英子的文静、自卑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每一个文字都宛如拥有温度,触动读者心弦。“默默地、早早地”以及两个“总是”,无一不触动人心。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让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笔锋一转,进而揭示了英子文静、内向的原因,运用了因果倒装的手法,吸引读者更多地透过文字去关注英子的不幸遭遇。在这段文字中,透过英子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孤寂、自卑的内心世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因为不幸,变得自卑,不愿面对同学,作者笔下的英子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尽管作者没有运用大量语言去描述英子的复杂心情,但是透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一个残疾女孩的心事一览无遗。她的“犹豫”,她的“慢吞吞”,她那发红的眼圈,都源自她的自卑,英子的一举一动都诉说着她脆弱的内心世界。这正是传神的动作、神态描写带来的功效。这个关于英子的特写镜头,在读者心中放大,拨动心弦,其魅力就在于动作、神态的准确把握。可以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揣摩人物此刻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揣摩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领悟文本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30一次成功的实验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尽管是个实验,但是教育家的语言让当时的氛围更显紧张、危急。在灌水的一瞬间,危险也正向三个孩子逼近,为了营造这种氛围,作者运用了标点来凸显情况的危急。“危险!快上来!”连续两个感叹号,让人感受到危机正一步步逼近,“一二”数字的间隔,更能烘托当时情况的危急。标点虽小却必不可少,在这篇语言简洁的课文中,人物的语言之所以充满力量可以说归功于标点的恰当使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去把握教育家的动作、神态,增强朗读的情趣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走进实验的情境,体会当时人物的心境。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文中关于女孩的描写极少,这句话在文中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关键作用。女孩的话简洁有力,作者同样是通过标点来成功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女孩的从容不迫、果敢和勇气都在字里行间一览无遗。在危急关头,一个“快!”字,表现出了女孩的临危不惧。“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以及两个“逗号”使女孩的话更有力度,更简洁、干脆,小小的标点成功地烘托出女孩的临危不惧、处事果断。短短十个字,字字有分量,简洁的语言怎样通过标点来增强表达效果,作者进行了最佳的诠释。通过学生的入境品读,可以充分感受在危急时刻女孩的镇定、勇敢、舍己救人,可以从中把握标点符号的妙用,从而逐步在日常的习作表达中学会迁移和运用。31给予树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提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个片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回家途中小女儿金吉娅和别人截然不同的表现。相较于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金吉娅的沉默不语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她为什么沉默不语?她为家人买了什么礼物?正是这强烈的对比,为故事设置了悬念,使故事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品读。对比的烘托,情境的渲染,是作者在写作上的巧妙独特之处。在学习文本语言,积累词句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对比这种写作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金吉娅先开口了:“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作者利用插叙的手法揭开了读者心中的疑团。金吉娅的这段叙述表达清晰、流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学生进行复述训练的好素材。这个片段由“本来”“后来”“于是”三个词语,将金吉娅整个叙述自然地衔接起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就是小女孩这一颗美好、纯洁的心灵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个语段采用了按事情发展顺序介绍得清楚明白,可以让学生尝试复述,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契机。32好汉查理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他,倒是他叫自己是“好汉查理”。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与杰西告别时,查理握着杰西的手,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的。”“好汉”这个词语一直贯穿文章的始终,可以说是文章的一条主线索。从开始调皮的查理自封“好汉”到与杰西的相处中表现出“好汉”的种种特征,查理的改变源于爱与信任,我们深深地为查理、杰西、罗伯特先生的一举一动所感动,所震撼。同时鲜明的主线也是故事感人至深的法宝。抓住文章的线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好汉”一词,查理形象就能变得鲜明、富有层次性。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怎样才能称为“好汉”?查理算是个“好汉”吗?让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形散而神不散。与杰西告别时,查理握着杰西的手,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的。”“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查理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文章的结尾留下了悬念,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深究:是什么原因让查理转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好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尽情想象:查理会变成怎样的孩子?他会让杰西失望吗?这样的补白是对文本的再创作,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对文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这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延伸,更是学本的结尾进行语言补白,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时机,能够让学生的个性表达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