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学反思 沪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62368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学反思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学反思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学反思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学反思 沪教版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案 沪教版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2.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四、自读课文。五、讨论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六、学习第一段。1.齐读。2.比较“观赏”与“观看”的不同,说说课文用“观赏”而不用“观看”的原因。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头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小结:这一段写作者一行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七、学习第二段。1.指名朗读。2.概括段意。3.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不先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4.默读第二句,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指出句式上的特点。5.讨论:这一句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6.第三句为什么要写荡舟漓江的感受?7.齐读。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指名朗读。2.默读:边读边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3.讨论:这一句是怎样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理解“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及几个比喻的含义。)4.第二、第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5.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6.齐读。7.小结:这一段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三方面来表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二、学习第四段。1.指名朗读。2.解释“画卷”的意思,进而从桂林到阳朔水路距离之长、风景之美来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这一比喻的意思。3.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三、总结全文。1.指名口头描述桂林山水这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联系课文、对照图画、发挥想象、突出特点)。2.概括中心思想。3.了解写作特点。 先总提,再分述,最后综合的结构。 抓住景物特点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静: 感觉不到在流动漓江水 清: 看见江底的沙石绿: 仿佛无瑕的翡翠奇: 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桂林山 秀: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险: 危 峰 兀 怪石嶙峋甲天下在教后的反思中,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不足:1.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而这一节课,能在全班演示的学生少了,不能给更多的学生锻炼的机会。2.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好奇、兴奋,但那种主动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参与进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