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51900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内容提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补习课。要学生喜欢科学,不仅需要直接学习兴趣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成功体验。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关键。关键词:科学 成功 体验 预设 生成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补习课。 我曾对执教的六年级学生(205人)做过一次调查,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65人(32%),不喜欢的29人(14%),介于二者之间的111人(5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但不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人数偏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其中不乏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看一看我们的科学课堂,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学生,有;事不关己,处身事外,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的学生,有;借题发挥,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也有。分组教学,热热闹闹、乱乱轰轰,更是科学课的专利。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但对那些对科学课持有偏见的学生,首要的是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需要,引领他们在科学课堂上体验成功。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凸透镜,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一、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学习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学生们手持两个放大镜,一会儿看书中的文字(显微镜),一会儿望远处的景物(望远镜),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计划,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立足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明智之举。“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虽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想!”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凸透镜、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于蜡烛火焰与纸屏之间,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小组内四个同学一人拿凸透镜(放大倍数较大),一人拿纸屏(A4纸),一人负责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人负责记录。因为实验空间的加大,实验环境贴近生活,学生较容易得到放大的倒像,又因为所选凸透镜焦距较短,缩小的倒像也容易获得。“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 大家兴致盎然,探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三、生成的教学内容。“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一小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假设。验证假设,进一步探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符合预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新的假设在意料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角度有关系。”我不由为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喝彩。四、深层次的碰撞、交流。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的有五个小组(称为A小组),他们的实验计划是:1.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2.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通过制定计划、实验验证,A小组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凸透镜成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有两个小组(分别称为B、C小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1.利用放大倍数大(小)的放大镜,使蜡烛火焰在纸屏上成像。2.蜡烛、纸屏位置不动,用放大倍数小(大)的放大镜在相同位置替换原来的放大镜。B小组按计划进行实验,因受周围小组影响,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得出了与A小组相同的结论。C小组按计划完成了实验,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假设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小组(D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在实验汇报阶段,八个小组各持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B、C小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时间留给他们争论,肯定会影响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但生成的教学内容无疑对学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C小组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他们的实验,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A、B、D同意C的观点,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B小组同学经历较复杂,与成功擦肩而过,却历尽坎坷,殊途同归。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精神。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小组的想法、思路被明显化、外显化。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不足,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产生新的猜想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角度,和凸透镜与蜡烛、纸屏的距离都有关系。”“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绕了一个大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大家回顾自己的实验,很快统一了思想。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将“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样一个是非性问题整理成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总结出: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 学生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大家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经调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案 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2正确、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3根据放大镜的结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4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二、教学准备1学生:放大镜;书写纸、吸水纸;观察记载表;玻片;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水槽。2教师:同学生三、教学过程导放大镜 用放大镜 研放大镜 做放大镜(一)导放大镜1导入出示单元提示语P1(课件:幻灯片)学生阅读。谈话: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或词组说明了我们将要探究的范围?2揭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微小世界,我们必须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就是其中的一种。(板题)3复习: 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怎样拿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二)用放大镜1观察文字与手面(出示表一)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分组观察)把用眼睛看到的与用放大镜看到的不同之处记载下来并汇报。2自主观察并作记载(出示表二)3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引:放大镜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精细地区分物体。出示两幅图,讨论:图中所显示的可能是什么?这毛茸茸的丝毛是纸的什么?然后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哪一张是吸水纸,并说明理由。(学生对照实物分组讨论)用放大镜实际观察这两钟纸,撕开、验证(实物投影)结果反馈:你猜对了吗?你是怎么猜对的?4课件出示:放大镜下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描述一下感受) 补充观察课本封面中的色块。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板书)(三)研放大镜1引:古希腊人把放大镜叫做魔镜,放大镜与一般的透明玻璃相比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出示一般透明玻璃,表三)2学生分组探究: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的观察比较、记载、汇报。板画:3根据放大镜的两个特点给放大镜取个科学名字。4凸透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查资料P3)课件出示(四)做放大镜1出示(领取):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细线、导线圈,分小组讨论:制作放大镜时要考虑放大镜外形的哪两个特点?2学生制作,并试着观察,上台演示。(五)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课外作业:课外用冰做一个放大镜板书11: 放大镜 凸透镜放大物体图像(看清细节)放大镜一课学习记载表班级 姓名 表一:观察文字和手面,先用肉眼观察,后借助放大镜观察,比较后填表。物体用放大镜看到的文字手的表面表二:自选身旁的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并作记载物体用放大镜看到的表三: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外形结构特点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用草图表示)一般透明玻璃放大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