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3110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2)亚热带(3)温带(4)寒带:包括寒带冰原气候、寒带苔原气候。(5)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纬度越高获得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2)下垫面性质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地形: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低。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洋流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产生气温及其变化上的差异。(3)大气环流(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思考启迪北回归线附近大多是沙漠,为什么在我国却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提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亚洲的东部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取代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另外,夏秋季节台风也带来大量降水,因而我国回归线附近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二、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判断半球: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2判断热量带: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3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4判断气候类型: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1)图中、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其成因是怎样的?提示: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地为地中海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2)图中、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地形的阻挡。(3)、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提示: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原因举例太阳辐射纬度不同,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从低纬到高纬依次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地面状况海陆位置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较小;远离海洋的地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较大亚欧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较大,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类型同纬度平原比山地气温高,高大的地形区形成高寒气候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地面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表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热容量不同,气温变化有快有慢南极大陆出现最低气温,与极冰反射率有关植被覆盖状况山地走向、坡向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为世界“雨极”,北侧因位于背风坡而少雨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沿岸暖流有巨大影响;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的形成,沿岸寒流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节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的气候。控制各地的气压带、风带不同,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中纬度亚欧大陆西岸(30N40N),一年中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人类活动既可通过大气影响气候,又可通过影响下垫面影响气候,还可以直接影响气候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填海造陆、人工降雨等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气温高,旱、雨两季交替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欧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长严寒,夏短温暖寒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原和高山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应用体验不可少 分析下表,回答12题。地区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甲大大7月1月乙小小8月2月1甲、乙两地的位置()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2甲、乙两地气候()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解析:1.A2.D第1题,北半球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而南半球正好与北半球相反,故两地都在北半球。第2题,从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即可得出甲地大陆性明显,乙地海洋性明显。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34题。3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 D洋流4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 28 ,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 21 ,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洋流 D地形解析:3.A4.C第3题,地区南部为海洋没有陆地,因此其最高纬度较低,属于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第4题,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气温较高;地区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而温度偏低。 核心要点掌握好 气候类型的判读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三步曲”: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第一步:根据气温曲线形状判断半球依据因素变化结论气温变化气温曲线呈波峰线(6、7、8月气温高)北半球气温曲线呈波谷线(12、1、2月气温高)南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依据因素变化结论最冷(热)月均温最冷月平均气温15 热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0 15 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 0 之间温带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5 寒带气候第三步:以“水”定型依据因素变化结论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 000 mm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7001 000 mm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501 000 mm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8001 500 mm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600 mm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年降水量3001 000 mm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终年少雨)年降水量250 mm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3根据某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首先,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所属半球、温度带;其次,根据海陆位置确定该地位于大陆的东岸或西岸;最后,结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确定其气候类型。4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根据下面的景观图,可以判断图示为寒带冰原气候。“这里生长着常绿茂密的森林,树干上缠绕着许多藤本植物,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树上栖息着善于攀援的猩猩,在河里可以看到皮厚耐热的河马。”这段文字则描述了有关热带雨林气候的景观。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几种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是热带沙漠气候B是热带雨林气候C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2图中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为()A亚马孙平原地区B撒哈拉沙漠地区C西西伯利亚地区D西欧地区解析:1.B2.A第1题,气温范围2030,降水量范围7501 500 mm,与热带沙漠气候特征不相符;气温范围2228,降水量范围1 5002 000 mm,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范围1530,降水量范围1 0001 500 mm,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不相符;气温范围7.520,降水量范围2501 000 mm,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分布区为亚马孙平原地区。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 km。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5月10月11月次年4月平均温/ 降水量/mm平均温/ 降水量/mm甲地271 6502522乙地2789026771两地的纬度约在()A15S20S之间B15N20N之间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A平原 B盆地C丘陵 D山地解析:1.B2.D第1题,两地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5 以上,可断定两地位于热带地区;两地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都出现在510月份,即北半球的夏半年,所以两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第2题,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东西之间相差500 km,而降水量却相差很大,可推知两地之间可能有山地的阻挡。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4题。3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18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4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解析:3.C4.C由图上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8 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量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二者结合可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读下图,回答56题。5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D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寒冷干燥6下列气候类型与M点气候类型相同的是()解析:5.B6.A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位于意大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第6题,A最冷月气温在0 15 ,夏季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为地中海气候。B最冷月气温在0 15 ,降水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D为亚热带季风气候。7(上海高考)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解析:选D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 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D。读图(图中各数字代表该点的月份),完成810题。8该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9此种气候最典型的城市及具有类似气候类型的城市分别是()A上海、孟买B上海、北京C北京、开罗 D上海、新奥尔良10此种气候类型区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优势是()A降水丰富 B生长期长C雨热同期 D冬季温和解析:8.D9.D10.C第8题,最冷月气温大于0 ,最热月气温大于25 ,并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第9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开罗为地中海气候。第10题,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业生产。一、选择题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甲、乙两地雨季时,影响两地降水的分别是()A西南季风、西南季风 B西南季风、赤道低压C赤道低压、赤道低压 D赤道低压、西南季风2甲、乙两地均位于大陆东岸且纬度相近,则乙地年均温小于甲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云层 B地形、地势C洋流 D人类活动解析:1.B2.B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为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甲地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乙地降水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第2题,在南半球该纬度应有暖流流经,乙地温度低,说明不是洋流的影响。两地纬度相近而乙地年均温低,可能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读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在模拟演示中,若黄赤交角为0,甲地气候类型将不存在,那么甲地实际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类型分别是()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4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解析:3.A4.C第3题,若黄赤交角为0,也就是太阳永远直射赤道,此时甲地气候类型不存在;在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该地在北半球;如果在南半球甲地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受太阳直射点变化影响。第4题,在大陆的东西两岸,同一纬度气候类型不同,主要是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表示气候类型。读图回答56题。 5.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和B和C和 D和6气候类型所在大陆为()A澳大利亚大陆 B南美大陆C北美大陆 D非洲大陆解析:5.A6.A第5题,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第6题,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读下图,回答78题。7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AT BQCR DS8在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A BC D解析:7.B8.A第7题,根据所给气候特征可判断该种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此种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Q为地中海气候,R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S为温带海洋性气候,T为热带草原气候。第8题,就P地而言,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在500 mm以下,受热容量影响,气温年内变化也较大。二、综合题9读图,回答问题。(1)甲为_气候,能否判断甲地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2)乙为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这种气候类型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原因是什么?(3)丙气候类型是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但这种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的某些地方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_(填“东”或“西”)岸,例如南美洲的_,非洲的_,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_。解析:第(1)题,根据甲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反可判断甲为地中海气候;横坐标上没有标注月份,不能确定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不能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第(2)题,乙最低气温在0 以上、15 以下,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可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亚洲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由于冬季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使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第(3)题,丙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但由于受信风、洋流及地形的影响,在南美洲的巴西东南沿海,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沿海及中美地峡东部也有分布。答案:(1)地中海不能。因为横坐标上没有标注出月份,不能比较1月和7月气温的高低。(2)亚热带季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东部受海洋影响冬季气温高,西部受大陆影响冬季气温低。(3)热带雨林马来半岛的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东巴西东南沿海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东北部沿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天津高考)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解析:选C从地质作用的规律来看,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因此,排除A和B选项。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和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C选项符合这个过程。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23题。2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3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天气寒冷,暴雨多C空气干燥,降水少D大气稀薄,光照强解析:2.D3.C第2题,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第3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据此完成45题。4下图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天气的气压变化的是()A BC D5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Aa减弱 Bb减弱Cc减弱 Dd减弱解析:4.B5.C第4题,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意思“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由于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则气温变化是由高到低,气压变化必然是逐渐升高,所以曲线符合。第5题,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小,易产生霜冻现象。a表示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b表示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c表示大气逆辐射,d表示地面辐射,所以是c减弱,造成“是夜必霜”。(江苏高考)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A甲 B乙C丙 D丁7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解析:6.B7.C第6题,根据经纬网和黄河轮廓可以确定甲、乙、丙、丁四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源丰富;但四地中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最易发生沙尘暴。第7题,由图可知M地附近为冷锋锋前,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降温和阴雨等天气现象,据此判断C正确。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图,回答89题。8水的社会循环()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9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解析:8.D9.C第8题,在水的社会循环中,废水排入地表径流,造成水污染,对水的自然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水的社会循环定义可知,水的自然循环包含了水的社会循环;由图可知当水资源进入供水厂后,水循环的速度会减慢;由图可知,水的社会循环对陆地水体没有更新作用。第9题,清洁冷却水可以进行回收利用。A、B、D三项提供的水不符合题干中“来源于用户”的要求。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10据图判断,半岛该季节气候特点是()A进入湿季,高温多雨B进入湿季,低温多雨C受东北信风影响,高温干燥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11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解析:10.A11.C该题组考查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导致的海水的季节运动和周围地区的气候特征。由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可知该季节为夏季,所以印度半岛(半岛)进入湿季,高温多雨。海区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西南季风。二、综合题(共56分)12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1)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斜;从地貌类型看,戊处为_;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6分)(2)从地质作用看,乙、丙、丁三处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_;丙处的地貌类型是_,形成的外力作用是_。(10分)(3)图中所示的水循环中环节为_,人类对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_(填数字)。(6分)(4)以下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_。(4分)A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D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解析:第(1)题,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长期接受外力侵蚀形成山谷。戊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不易受外力侵蚀,形成山岭。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第(2)题,乙处为断层,丙处为山前冲积扇,丁处为河口三角洲。乙处为内力作用形成,丙、丁均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第(3)题,水循环各环节中,为蒸发,为水汽输送,为降水,为地表径流。因地表水是人类最主要的水资源,故环节受人类影响最大。第(4)题,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故A、D正确。答案:(1)背山岭甲(2)乙处(山前)冲(洪)积扇流水的堆(沉)积作用(3)水汽输送(4)AD13下图中的图a为世界某区域七月等压线图(单位:hPa),图b为该区域西岸部分地区七月份的等温线图,图c分别为A、B、C三地区的气候要素图,分析材料,回答以下问题。(30分)(1)图a中甲地气压值可能是_hPa,并在丁地画出此时的风向。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_。(6分)(2)描述图示大陆西部地区的地形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3)说明图b中24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4)根据图c归纳图b所示区域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并分析A、B两地年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甲地区的闭合等值线位于1 000和1 002之间,因此1 000和1 002这两个数值均有可能出现。丁地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再向右偏即可。甲、乙、丙、丁四地中,丙为低压中心,即气旋,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第(2)题,从图中可以得出地形特征。从板块构造学说去分析原因。第(3)题,对等温线分布特点必须进行分段描述。第(4)题,降水均集中在冬季,分析原因需要从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长短上思考。答案:(1)1 000或1 002东北风 (画在图中,保留作图过程)丙 (2)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3)北段呈东西延伸(或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南段呈南北延伸(或沿经线延伸),受地形影响,等温线与山脉走向一致。(4)降水集中于冬半年(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A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B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降水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