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211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2.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教材整理1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政治英国的议会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1“学习思考”,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人逐渐觉醒,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进入高潮,也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得到了初步发展。教材整理2新思想的演进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2洋务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2)口号:“自强”“求富”。(3)评价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3早期维新思想(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2)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3)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4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项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斯密的原富思想主张借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简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宣扬“民权论”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介绍到中国来主要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借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2“学习思考”,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提示】鸦片战争中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末,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教材整理3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2表现(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2)创办学会、报纸、学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成立。(3)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口号:“保国、保种、保教”。影响:促使保浙会、保滇会、保川会相继成立;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3“学习思考”,“公车上书”的意义是什么?【提示】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阶级基础。2.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4.维新派呼吁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富强。探究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史 料史料一解 读根据图片中的画面内容及“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史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根据史料中“实自甲午战败始也”分析归纳。史料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根据史料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等信息分析归纳。【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提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根据史料三,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提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史论拓展】理解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6)主力:一个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群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规范解答】本题考查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及维新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第(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一归纳其主张,薛福成是洋务派的代表,后来分化成早期维新派。第(2)问关键是概括出“突破”的表现,比较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不同即可。第(3)问与第(4)问依据基础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根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三代表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1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中国字样的圆饼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答案】B2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应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项。【答案】A3“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持有此主张的是()A李贽B林则徐C张之洞D梁启超【解析】材料的意思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其为君服务而非为民服务,即没有反映民主,可知持该主张者在宣传民主思想,故选D项。【答案】D4“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材料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故C项说法错误。A、B、D三项都符合史实。【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作者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答案】(1)同:两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2)有道理。叶德辉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