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1-3章.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41203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261 大小:9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1-3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1-3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1-3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 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的体系 绪论 从广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上述马 恩所创造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体系 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 推进到新的阶段的列宁主义 还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括地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称 其中 基本立场 基本方法具有基础的根本的意义 基本观点是在基本立场基础上运用基本方法得出的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 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 经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世界性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大与密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使认识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可能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阶级关系简单化 阶级矛盾激化 以三大工人起义为主的一系列工人起义的爆发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迫切需要正确的和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阶级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为全面揭示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性质 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三大发现和其他科学成果 使人们看到了自然界各个领域内部的联系和发展过程 也看到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从而有可能比较系统地描绘出整个世界相互联系 变化发展的实际图画 为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个直接的理论来源 1 德国古典哲学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 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哲学史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论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其中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的 合理内核 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基本内核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剥掉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 批判地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 合理内核 摒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批判地吸取了它唯物主义的 基本内核 并溶入了马恩自己的新发现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发展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和财富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 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现象一样 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然而 他们的理论却把资本看作永恒的现象 并极力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3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欧文 傅立叶 和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 对于未来社会作了种种构思和设想 他们虽然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但却不能理解实现这一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自然 历史和社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在矛盾 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以及它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 并且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 从 多国胜利论 到 一国胜利论 的实践与探索2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确立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 3 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变化 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成果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完备 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它揭示了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方法论 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上这一立场就是 它的一切理论都应当以努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要求实现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他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 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对它进行认识和反映 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事物发展变化了 我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 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与时俱进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此必须实现理论的创新 要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离开了与时俱进这一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获得发展 就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 发挥现实效用 从而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五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物质财富充分涌流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搞清的问题 一 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什么是哲学古希腊人把哲学称为 爱智之学 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2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3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的方法论 哲学与宗教 同为世界观 哲学诉诸于理性 宗教则依靠信仰 哲学与科学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则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材料 哲学则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 这是由哲学对象决定的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世界 世界是由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所构成 要研究说明世界 首先必须阐明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 因此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2 这是由哲学的宗旨决定的哲学的宗旨是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即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实质 就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 这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任何一个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和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如何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 这也是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基本依据 4 这也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都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能否正确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实践的成败 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认为存在是第一性 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哲学唯物主义 反之则是哲学唯心主义 第二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把哲学认识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认为二者有同一性的是可知论 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的还有对于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这一问题的理解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 用联系的 全面地 运动变化的 矛盾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具体事物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 静止的 片面的 否认矛盾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具体事物 三 哲学的功能1 为人生导航的功能学习掌握哲学可以开阔人的眼界 使人们从整个现实世界的高度和历史的长河来思考和认识事物 犹如登高望远 能够更好地明了人生的目的和方向 2 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功能哲学的功能并不在于它能给予人们多少具体知识 而在于锻炼和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 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 他一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取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 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 进行理性批判的功能哲学的目的不是占有真理 而是不断的揭示和追求真理 而这正是通过批判来完成的 批判是哲学的本性 它包括对某一理论的前提或理论本身能否成立和如何成立的考察 对于对立理论的审视 揭露 抨击乃至否定 对于某种理论的扬弃 超越等等 哲学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发现和认识真理 4 预测未来的功能事物发展的趋势是由其本质和规律所决定的 哲学理论正是以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作为其宗旨的 哲学具有批判性 在批判和扬弃旧理论中会发现新理论 新理论的产生往往会使人们具有先见之明 从而可以对世界及其具体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 物质观及其发展演变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理解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如水 火 气 原子等等 这体现了从物质世界自身去说明和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立场 但也表现出其感性直观和简单化的特点 未能抽象出哲学的物质概念 四 物质观 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和理解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视为原子 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层次和最后结构 这种观点有实证科学提供的材料作为基础 比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前进了一大步 其局限性在于 它把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层次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 同时 它也不能够将物质范畴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和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涵义 1 物质是标致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物质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 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4 科学的物质定义的意义 1 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其客观实在性 强调了物质能够被人的头脑所反映 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原则 2 从千差万别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它的共性 客观实在性 这就把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区分开来 使哲学的物质概念经得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 3 能够将物质范畴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建立起了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从而使唯物主义理论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五 运动观 对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1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它不作这种形式运动就作那种形式运动 物质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同时 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3 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相对静止是指相对于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空间位置而言 事物没有发生改变 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为度量运动提供了根据与尺度 4 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物质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运动形式 人们认识物质 也就是认识它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为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了低级运动形式但并不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六 时空观 对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1 时间 空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具有一维性的特点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 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时间 空间的特性 时间 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具有客观性与绝对性 作为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 时空是独立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的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 只要有物质也就有时空 这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也具有相对性在物质运动的不同领域 如宏观领域 低速运动领域和微观领域 高速运动领域 时间和空间会产生变化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无限性 浩瀚的宇宙空间无边无际 至大有外 物体的结构 无限可分 不可穷尽 至小有内 有限性 具体事物都有着特定的边界和一定的寿命 确立正确的时空观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离开了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更谈不上运动和发展 我们做任何工作 都不能不考虑空间和时间问题 一切依时间 地点及条件为转移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运动观和时空观构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依据 七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自然界的物质性 1 天和地都统一于物质 2 生命有机体与无机物都有着统一的物质基础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产物 其物质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自然环境条件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产生于自然界 依赖于自然界 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 靠改造自然物来获取 这里的物质因素叫作地理环境 2 社会实践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进行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生产实践活动 这本身就是一种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性 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的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 其中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则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也说明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就起源而言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物质表现出来的最高的反映形式 无机物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 是在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劳动和语言对于意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脱离了社会 人的意识就无从产生 2 意识就本质而言 包含两点内容 第一 它是人的大脑这块高度组织和高度发达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第二 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其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反映的差别是主观的 根源是客观的 反映的特征是主观的 基础是客观的 上述两点本质的内容都表明了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 思维模拟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把人类思维作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来进行模拟 由此使人的思维能力达到了高速化 巨量化 精确化和自动化的新阶段 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 二者的运动形式不同2 是否考虑和顾及社会后果3 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不同4 二者产生的顺序不同 二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抽象的精神性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个人饮食起居等活动 是一种类似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为何难以正确的理解 因为实践既包含着主观的因素又包含着客观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 实现了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 对实践的这一科学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与动物的活动 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区别开来 2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 实践的对象 手段 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实践总是在人的思想 观念 动机和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 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实践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具有社会性 人们的实践又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进行的 具有历史性 3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通过人与自然的物质 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调整和协调这些关系是保证生产劳动实践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政治活动 社会改革活动都属于此类 科学实验 这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 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不仅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 而且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 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因为它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社会特征 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也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必须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否则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 环境 人口 资源等全球问题 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结果 从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来理解 即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 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了自然 改造了社会和改造了人自身 从而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即社会的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 关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1 联系的概念与特征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 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所存在着的那种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 1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不是人的主观臆想强加在事物身上的 2 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联系 一事物和它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整个世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形式不是单一的 而是各具不同的特点 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直接与间接 本质与非本质 必然与偶然 内部与外部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各不相同 4 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以联系作为前提的 因此联系往往体现出条件的因素 2 事物的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那种前进的 上升的运动就叫做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 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新事物由于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由于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合理成分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 因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什么是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辩证法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由于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则而产生的思维错误 而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 矛盾对立的属性称为斗争性 统一的属性称为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为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和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2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基础 营养 通道 使对立面相互联系 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方向 3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化 为事物发生质变创造条件 斗争是使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的决定性力量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即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2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地位 性质和作用 由此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 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则包含和表现着共性 三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 质 量 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 程度 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质与量的辩证统一称为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超过了度的界限即关节点 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和创造条件 质变就不能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它终将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和包含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四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 辩证的否定观肯定是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是 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就是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既变革又继承 2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往往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形成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 肯定阶段 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阶段在第三阶段会重复和再现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仿佛又回到了出发点 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但在第三阶段又包含和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合理因素与成分 这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提倡两点论和重点论 注重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来促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认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看到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这就是说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 是否承认 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发挥作用 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联系 都具有客观性 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 区别 自然规律只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意识的作用意识就其作用而言 对于物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认识世界的作用 能动的反映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形成目的和计划 产生科学的预测和预见 改造世界的作用 通过指导实践 作用于客观事物 使其性质和状态发生改变 主要表现 第一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 又规定了活动的步骤和方式 第二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可以通过加工制作 选择建构 以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 意识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是物质与意识关系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又是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辩证法 这两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一 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第二 要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性 又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条件 第三 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要依赖实践这一基本的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能动反映客体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构成了认识产生的基础并对认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实践这一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了认识对象的产生 只有那些由于实践需要 进入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与此同时 进入了认识领域 成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 又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被认识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使主体接触到客体的现象 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进而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可见又是实践决定了认识对象能够被认识 所以说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没有实践 认识就无从产生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又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 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实践对于认识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 实践的需要和发展 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 同时它又不断向人们提供解决这些课题的经验材料 使发展新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 其次 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 使人们的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最后 实践活动本身 还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感觉能力与思维能力 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具有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 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之所以要对对象的客观存在进行认识 是为了改造或利用客观对象以使它为满足人的需要服务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实践活动 因此 认识只有通过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才能体现出其功能和作用 也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5 认识对于实践所具有的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赋予了实践自觉能动的特点 认识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即通过对人的实际需要的自觉认识 使实践活动具有了明确的方向 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实践的盲目性并有助于提高实践的效益 认识的发展制约着实践的发展 二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坚持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则主张 从感觉思想到物 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或是否定了人认识和把握客观对象的可能性 或是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却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离开了社会实践去谈认识 二是不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在于 首先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并通过实践对客体做出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本质上是一种反映 在具有能动性的实践基础上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必然表现为一种能动的反映 其次 它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并揭示了认识辨证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不仅包含着主观与客观 认识与实践 感性与理性 相对与绝对等一系列矛盾的辩证关系 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发展过程 也是运用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它表现为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也正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 认识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形成的对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的形式有 感觉 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的思维所达到的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的形式有 概念 判断和推理 2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第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发展首先是通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开始的 这一飞跃的过程 也就是人的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要实现这个飞跃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 要占有十分丰富的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 其次 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所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即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第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首先 这是认识目的的要求 理性认识通过实践 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现实 达到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才是认识的目的 其次 这是认识作用的要求 认识的作用就在于指导实践 如果把正确的理性认识束之高阁 不付诸实践 那么这种认识就没有实际效用 最后 这也是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要求 由实践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 在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解决的 只有通过第二次飞跃 即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才能使正确的认识得到证实和发展 使错误的认识得到发现和纠正 使不完全的认识得到修正和补充 从而完成认识的检验与发展 总之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既是理论指导实践 服务于实践的过程 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 必须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二 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 要运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 第四 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3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的多次反复有以下原因 从认识的主体来讲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人自身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条件来讲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都限制着人们的眼界 制约着人们的认识发展 这就使得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能是经过多次反复不断得到提高 从认识的对象来讲 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是一下子就暴露出来 而总是需要有一个过程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 人们认识一个事物 往往需要经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多次反复 才能获得比较正确 比较全面的认识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第一 客观事物 客观过程是纷繁复杂 无限多样的 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的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第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无限发展的 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由此也决定着人的认识也必然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认识过程既不是直线式前进 也不是封闭式循环 而是在不断反复中无限发展的 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爱因斯坦对认识的比喻和揭示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相符合的哲学认识论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对真理范畴的认识与把握 真理是认识 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真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真理客观性所具有的含义表现为 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它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使得真理具有强大的 颠扑不破的力量 这使得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也使得真理具有一元性 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是绝对的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都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正确地反映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第二 真理性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明人们的认识能够不断地无限逼近客观世界 这也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 从广度上讲 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某些方面 领域的正确反映 真理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任何真理都是对有限事物的有限反映 因而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第二 从深度上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每一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无限过程中所达到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因而它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具有近似的 不完全的性质 也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三 真理与谬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则是歪曲的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贯穿于人类认识过程始终的一对矛盾 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就是真理 歪曲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就是谬误 二者决不容混淆 二者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相互统一 这种统一就表现为真理与谬误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即是说 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坚持真理 发展真理都离不开同谬误的比较与斗争 相互转化即是说 真理和谬误都有各自的范围和界限 超过了这一范围和界限 二者就会产生相互转化 相互作用是说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来获取真理 通过对真理的揭示而发现谬误 同时也通过发现和纠正谬误而走向真理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认识过程中主观和客观存在的矛盾产生了主客观出现不一致的可能性 即人的认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而人们思维上存在的一些毛病 如主观性 片面性和表面性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即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相符合的性质 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就是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只有通过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进行比较 对照才能做到 这就要求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即把主观观念变成客观现实 以观察和判定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是说 真理的本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要能够对主客观进行直接的比较 必须具有连接主客观的功能 并且具有使主观认识变为客观实在的功能 而具有这种功能的活动只有社会实践 2 这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 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因此 同样的实践能反复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 给予真理性的认识以确定性 第三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手段 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具有直接现实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见 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都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有鉴于此 所以马克思提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3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除实践之外再没有其它任何标准 这是确定的 绝对的 第二 经过实践检验证实的理论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今后的实践可以丰富 完善和发展它 但却不能推翻它固有的客观真理性 这一点也是确定的 绝对的 第三 尽管每一具体实践的水平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对所有的认识都做出确切的检验 但人类无限发展的实践活动最终能对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做出判定 这也是确定的 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具体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人类的一切认识 由于具体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限度的 因而是不确定的 相对的 第二 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 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体现着认识与实践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因此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短时间内的实践是有局限的 表现出相对性与不确定性 第三 仅仅是个别人的 局部的实践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 这也表现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如 对于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验证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才能不断地坚持真理 发展真理 只有承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才能防止思想的僵化 敢于实践 勇于探索 四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 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 所体现出来的能够满足主体某些方面需要的属性 即对于主体的有用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 主体性 历史性和多维性等特征 2 价值属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真理与价值总是相统一的 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就是真理所具有的价值属性 或称之为有用性 3 人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价值选择 又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认识 再通过真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需求 这就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4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 前者即所谓 按科学规律办事 后者即 所谓满足人的需要 按科学规律办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满足人的需要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5 要划清与使用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界限真理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者把 有用 作为真理所具有的唯一属性 主张 有用即真理 这就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 忽略了真理的有用性只能来源于人对于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导致用人的 特别是个人的价值选择即对有用性的选择来判定认识的真假 这样也就把真理变成了因人而异的主观的东西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实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与途径 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 不能靠想当然办事 而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 对客观存在进行如实的反映 这也要求人们着眼于客观对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使自己的思想 观念和行动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 人们的认识才能跟上客观世界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由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可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世界的认识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 发展和验证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南 使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合理性和有效性 离开了对于世界的改造 即离开了实践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无从产生 无法检验 其功能与作用也不能体现 而脱离了对世界的认识 即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人对于世界的改造就是盲目的 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此可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学习我们主要了解和掌握一个关系 三个规律 五个作用 一个关系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个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个作用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所谓社会历史观 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 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唯物史观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把人的精神 思想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源 而唯物史观则把社会物质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 两种社会历史观的对立 实质上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不同 是这种不同的观点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反映 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 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 什么是社会存在 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因为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 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变化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力量 这是因为 第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变化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称 社会意识从层次上划分 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承担的主体划分 社会意识又可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对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形式和程度划分 社会意识又可划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等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指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以理论 观念 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就是说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或 超前 或 滞后 第二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 这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高度 从而将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理解生产力范畴要把握其水平 性质 状态和发展要求 生产力作为为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有三个 即生产力包括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 也称劳动手段 是指人们在劳动中运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通常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其进行加工使之变得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其范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劳动经验 知识和劳动技能的 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 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 作为一种附着性的 非实体性的要素 科学技术能够运用于生产过程 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1 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 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 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 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其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其次 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最后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 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的实质 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 自我更新 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规定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 总对生产 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事物质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 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人物 由于他们在知识 才能 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 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 看得远 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 顺应时代潮流 集中群众智慧 提出新的理论 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 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能忽略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影响 某些个人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策划者 组织者 参与者和领导者 他们个人的因素 如其性格 决策等等直接关系到这一历史事件的结局 而这一历史事件的结局又直接关系到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产生的原因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 2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的对立面的统一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共处于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 二者不可分割 2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问题上应注意克服几种错误理论 1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2 唯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