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440138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教学目标: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重点、难点)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重点)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前几天我们班的李萍同学(列举班上真实的病例说明)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炎,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认真听,引发思考。 利用学生输血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展示目标1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读标识标 使学生明确目标 按图索骥合作探究约12分钟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2. 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3. 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过渡:静脉的血液流回心房,心室里的血液流出心脏,我想问大家:心脏里的血液从哪里来的,又流向哪里去?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血液在人体里是怎样循环的。展示课件:血液循环的视频教师阐述: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一两个途径(体循环与肺循环)探究活动:一滴血的旅程1. 假如你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左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右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学生总结:左心 主动 各级 全身毛 各级 上下腔 室 脉 动脉 细血管 静脉 静脉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教师提问:血液在心脏和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是体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是肺循环,让学生区分后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何处? 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一前一后?2.如果你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各组讨论后写在练习本上。左心室 ?左心室学生总结并板书: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肺动脉右心室教师强调:体循环与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体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流入肺循环。学生思考回答:1.左心室壁最厚。2.室连动,房连静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3.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认真观看视频认真思考血液循环的途径 ?心房?心房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找同学上讲台对照示意图进行讲解。 右心房左心房学生思考得出: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最强,与体循环距离最远相适应。 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与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体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流入肺循环。血液沿着一个方向 循环流动,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探究就会迎刃而解。 血液循环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通过视频直观的展现血液循环的过程,再利用示意图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即有趣又好记。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最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步步深入 探索新知约10分钟过渡:在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的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 两处交换(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即血液循环的意义)1复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动画展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教师讲述:图中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是动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血。2.观察思考讨论:结合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分别有什么变化?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意义是什么?绘图表示: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上,用红笔标注流动的动脉血,用蓝笔标注流动的静脉血,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4. 师生共同总结:组织细胞 氧气和养料 二氧化碳等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二氧化碳 氧气肺 泡5. 教师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所以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学生温故知新: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学生结合血液循环的途径,思考、讨论、 绘图、回答、得出结论。 学生体会血液循环的意义。利用常用的图解法,用红色代表动脉血,用蓝色代表静脉血,完成血液循环示意图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再识别血液循环途径的同时,血液成分的变化也是一目了然, 同时加深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真正的理解。归纳梳理盘点新知约8分钟过渡:是不是动脉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三两对概念(静脉与动脉,静脉血与动脉血)1.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动脉与静脉?如何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2.教师强调:肺动脉里是来自组织里气体交换后的血液含氧较少,二氧化碳丰富所以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是经过肺泡里的气体气体交换后的血液含氧丰富所以流的是动脉血;首尾呼应 深化提高上课的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李萍同学扁桃体发炎进行静脉注射,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由手部到达病灶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又对又快?如果是吃药,药物的旅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比较、分辨这两对概念,并回答:动脉与静脉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血流方向:血液 “离心”是动脉,“回心”是静脉;静脉血与动脉血区分的方法是含氧量的多少: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动脉里流动脉血,肺动脉除外;静脉里流静脉血,肺静脉除外。小组讨论后回答,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两对概念是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对比、强调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这一环节,既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课堂首尾呼应,有始有终。课堂小结约2分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回答 知识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当堂达标约10分钟达标练习A类:1.小丽在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注射的葡萄糖到达了舌头上的味蕾。葡萄糖从手臂到味蕾依次经过( )。A.肺循环、体循环 B.体循环、肺循环 C.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 D.肺循环、体循环、肺循环2.人体内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地方是( )。A.动脉血内 B.静脉血内 C.组织细胞内 D.毛细血管内3.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哪条血管的血液中氧的浓度最高?(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上腔静脉 D.下腔静脉4. 甲血管与心房相连,流动脉血;乙血管与心室相连,流静脉血。这两条血管分别是( )。A.肺静脉和肺动脉 B.主动脉和上腔静脉C.下腔静脉和肺动脉 D.肺动脉和主动脉5.血液通过肺循环,其变化是( )。A.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C.营养物质减少了,废物增多了D.营养物质增多了,废物减少了B类6.右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1)血液由_经过_后,由_血变成_血,再由_流回到_,完成肺循环。(2)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来实现,与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实现。(3)血液由_经过_给全身组织细胞供血,在_处进行气体交换,_血变为_血,由_流回_完成体循环。(4)、之间的气体交换靠_来实现。绝大部分氧在血液内以_的形式由_运输。当堂达标生物助学当堂达标第50、51页。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第6题图)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与答题速度。 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当堂面批,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从生活非常熟悉的“打针”场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教学,提出问题,又在课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的教学理念。2. 分部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由于本节课难度大,知识点的讲解我采用分部探究的方法,分为三部分:“两个途径”、“两处交换”、“两对概念”,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引发诱导,层层深入。 3. 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知识抽象,直观教具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复习、看视频、观察、思考、讨论、绘图、比较等活动,用多种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