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 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2442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 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 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 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冲刺10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考点考查频次考法分析命题预测交通运输布局卷,5年3考卷,5年2考III卷,3年1考中等难度选择题,8分非选择题,22分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事件切入,结合区域图及必要的文字信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卷,5年1考卷,5年1考III卷,3年0考中等难度非选择题,16分考点1 交通运输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输方式特点运量运价运速灵活性连续性成本水路运输慢差差低铁路运输较快差好投资大,占地广公路运输较慢好好短途运输成本低航空运输快差差投资大管道运输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差好投资大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2)交通运输方式的确定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运距二、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分析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京沪高铁的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2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选择港口汽车站航空港自然因素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设备、建筑和城市平面布置有利;河流入海口处港口航道往往容易淤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经济、社会、技术因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选址要求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方便联系的地方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方便直接联系的地方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考点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某城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该城区早期沿河流布局,是因为早期水运便利;扩展后的城区向铁路沿线方向延伸,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带来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2交通线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所以很多商业网点的建立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山区交通闭塞,交通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少,且多分布在公路沿线;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大于山区。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2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1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低、高、大、小”(1)成本低山区线路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2)安全性高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3)经济效益大地方性公路应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或高速路以直达为主。(4)生态破坏小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比较项目比较内容建设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路线长短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沿线村镇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施工难度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沿线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占用耕地占用良田多少生态影响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2017年海南卷)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下图)。据此完成12題。1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建设成本B保护海洋生物C避免破坏景观D利于海空交通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A提高通行速度B降低施工难度C保持水流畅通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答案】1D 2D【解析】1工程西段靠近哥本哈根机场,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有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所以利于海空交通是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 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萨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方法2 交通运输区位条件分析方法交通区位条件类问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分析某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二是对某地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这些问题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交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答题思路主要如下。角度一 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 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其答题思路为:模板构建1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思路自然因素地形 地质水文 气候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气象灾害影响小(大)经济因素资源 经济科技 人口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经过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社会因素就业 国防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2交通运输点港口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陆域地形 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水陆)联运;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以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水域航道 停泊避风 冰期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位于峡湾,避风、避浪;无冰期(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2017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图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示信息说明原因。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答案】(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越雄厚,交通建设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另外,从图示来看,京、津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交通运输耗能是指将单位重量产品移动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单位: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其大小主要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公路大于铁路,铁路大于水运)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15省区交通运输耗能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我国交通运输耗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A南方小于北方B东部小于西部C沿海大于内陆D平原大于高原2与青海比较,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起伏大B平均海拔高度大C水运比重小D综合运输网密度小3据影响因素分析,下列省(区)中交通运输耗能大小可能与湖南省相似的是A贵B晋C赣D宁【答案】1B 2A 3C3交通运输能耗大小主要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公路大于铁路,铁路大于水运)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下列省区中,交通运输耗能大小可能与湖南省相似的是赣,两省的地形、经济、交通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网密度相似,C对。贵、宁、晋的经济水平、运输方式、运输网密度与湖南差异大,A、B、D错。故选C。 早期的沙漠公路大都沿绿洲上的城镇布局。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修建了数条南北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读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和防护林网景观图,完成46题。4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科技水平B经济因素、科技水平C政治因素、自然条件D经济因素、政治因素5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A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C地基沉降D物理风化6为减轻流沙对沙漠公路的破坏,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在公路两侧挖沟阻沙B在公路两侧喷洒塑胶固沙C在公路两侧建玻璃挡风墙D拓宽公路两侧的防风植物带【答案】4B 5B 6D6沟谷地势低,在公路两侧挖沟阻沙对大风沙几乎没有作用;该地是沙漠地区,风沙天气常见,流沙更是常见,在公路两侧喷洒塑胶固沙效用不大;在公路两侧建玻璃挡风墙成本太高;但拓宽公路两侧的防风植物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流沙对公路的威胁,相对比较实用、合理。故选D。成兰铁路全长730.549公里,其中新建线路全长462公里,工程总投资619.39亿元。成兰铁路客货共线,属于国铁I级双线电气化快速铁路。沿线桥隧比达86.05%。2011年2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后一度停工,2013年10月16日正式复工。成兰铁路预计2021年竣工,届时,兰州至成都由原来的15小时减少到只需4小时。下图为成兰铁路线路图。据此完成79题。7成兰铁路一度停工,最可能是因为兰州A线路长、造价高B沿线人口稀少、盈利能力微弱C桥隧多、技术弱D生态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复杂8成兰铁路部分桥梁准备将铁路、公路两种线路功能在一座桥上实现,这可以加强民族团结 节约工程投资 少占土地资源 减少大气污染ABCD9成兰铁路通车后,会A促进成都与兰州间的大宗货物交换B结束成都与兰州之间无铁路的历史C使兰州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入成都地区D加强关中地区与成渝地区的交流合作【答案】7D 8B 9A9成兰铁路通车后,会促进成都与兰州间大宗货物的交换,A对;成兰铁路修建以前,成都与兰州之间的铁路可以经陇海宝成线进行联系,B错;铁路建设不会导致兰州地区人口大量流入成都,C错;成兰铁路不经过关中地区,D错。故选A。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据此完成1012题。10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11在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A沿河成路B陡峻盘旋C岭横越垭D险绝而栈12古代褒斜道修通的地理意义是A乙地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B方便成都与长安间的钱粮运输C连接了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D增加通往汉中的交通运输方式【答案】10A 11C 12B11认真读图,甲地的路为褒斜古道的一部分。甲地没有河流存在,不会是沿河成路;图中比例尺较大,代表实际距离较小,反映的内容较详细,基本上图上的线路可以代表实际的情况。从图可以看到甲地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可以推测出甲地附近应该是分水岭。陡峻盘旋其实就是沿着陡峭的山地迂回盘旋,之字形前进,其目的是将道路距离加长,道路坡度减缓。从图中可看出这里是直接通过,并没有迂回,且从示意图中可判断出这图中局部的分水岭应该是一系列连续走向的山脉,而不是单独的山峰,所以不可能在这里盘旋修路的;甲处为古道线路,但并无栈道遗址,所以不可能是险绝而栈(险绝而栈则是指在极度危险没有路的地方,比如悬崖峭壁处,通过凿壁架木成栈道通行,而甲处的古道是沿大致东西方延伸,如果该处是峭壁则峭壁应该是偏南北向走势,东西向的古道就会形成垂直落差大的起落,不符合栈道等大致水平方向前行的惯则);而从分水岭处横贯通过最可能的就是修隧道或在地势较低处直接穿过,岭横越垭其实就是:前面横着一道山岭,找一个海拔比较低的垭口(相当于山地的鞍部)穿越过去,刚好符合图中的示意,有分水岭,古道又是横贯而过。故选C。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圣米格尔岛(下图)距葡萄牙本土约1500千米,为孤悬于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新航路开通后,该岛成为大西洋航线上过往帆船(以风为动力)的重要物资补给站。此后的300年间,各地船只停靠在大里贝拉附近的海港,岛上熙熙攘攘的集市里食品堆积如山。19世纪后期,大型蒸汽机船出现,该岛一度衰落。20世纪起,该岛逐渐发展成为夏季的疗养、旅游胜地。(1)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圣米格尔岛成为大西洋航线上的重要物资补给站的原因。(2)说明过往该岛的帆船大多选择大里贝拉附近海港停靠的原因。(3)分析大型蒸汽机船的出现导致圣米格尔岛衰落的原因。19【答案】(1)大西洋航线距离较长,而帆船运量小,中途需物资补给;该岛为航线上为数不多的陆地之一;岛屿面积较大,淡水资源丰富,且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适合谷物、水果种植。(2)沿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便于船只停靠: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货物装卸。(3)大型蒸汽机船运量大,停靠该岛的船只减少,导致该岛商贸业衰落:该岛面积狭小且远离大陆,工业落后。(3)大型蒸汽机船的出现导致圣米格尔岛衰落的原因,可以从大型蒸汽机船运量大、航程远、停靠该岛的船只减少,从而导致该岛商贸业衰落。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阿尔卑斯山地貌复杂,地势险峻,将广袤山区与苏黎世、米兰、都灵等文化、经济中心相隔离。最初圣哥达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每年大约有120万辆重型卡车从圣哥达山区乡村呼啸而过,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瑞士决定兴建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隧道施工人员前后累计有数千人,耗资超过100亿美元,整个工程共挖掘出巨量的土石。2016年6月1日隧道正式通车。(1)简述“最初”公路运输成为圣哥达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2)说出大量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对圣哥达山区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3)分析促使瑞士决定耗费巨资兴建圣哥达隧道的原因。(4)提出合理的措施处理隧道工程挖出的大量土石。20【答案】(1)圣哥达地区位于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线路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公路建设成本低,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最初”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比较落后。(2)破坏道路;造成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当地珍稀动植物;容易造成交通拥堵。(3)阿尔卑斯山将瑞士北部与南部地区隔开,交通需求量大;原有交通方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进步发展的需求;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为隧道建设提供了保障。(4)作为混凝土、水泥生产的原料,用于隧道建设;用于铺填铁道、填湖造岛等。(2)主要从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以及交通线路本身和运输状况等方面分析答题。重型卡车重量大,容易破坏道路;造成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当地珍稀动植物;大量卡车容易造成交通拥堵。(3)主要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运输需求的增加,资金、技术以及隧道优点等方面分析答题。阿尔卑斯山将瑞士北部与南部地区隔开,交通需求量大;原有交通方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进步发展的需求;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为隧道建设提供了保障。 相连,并与赫尔辛基至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海底隧道对接,可将欧洲大陆与北冰洋相连,再经由北冰洋东北航线与东北亚联通,成为“北极丝路”。到西欧各港,“北极丝路”比苏伊士航线缩短近5000海里,比好望角航线缩短8000海里以上,挪威和芬兰两国力邀中国企业合作共建“北极铁路”。(1)简述修建“北极铁路”的地理意义。(2)分析在修建“北极铁路”中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3)说出挪威、芬兰两国通过“北极丝路”可向中国输出的大宗自然资源。(4)你是否赞成中资企业参与合作共建“北极铁路”,并说出你的理由。21【答案】(1)将沟通波罗的海与北冰洋,缩短东北亚与欧洲西部的海航距离;完善欧洲铁路运输网络;极大促进挪威、芬兰两国和“北极丝路”沿线人文交往和经济发展。(2)地处北极圈内,须克服极寒、暴风、冰雪反射等极端恶劣气候;须穿越茫茫原始针叶(森)林,克服广布的冻土、沼泽和冰湖;夏季短促,极夜期长,筑路工期长。(3)油气资源、木材和海洋渔业资源。(4)赞成: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芬、挪两国的发展战略;北极地区油气等资源丰富,彼此都有利益的诉求;中资企业资金雄厚,有克服极寒、冻土、地质条件复杂等建路技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赞成:中国与西欧(芬兰、挪威)等在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北极铁路沿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投资量大,投资风险大。(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挪威、芬兰两国距北海油田、北海渔场近,森林资源丰富;通过“北极丝路”,可向中国输出的大宗自然资源是油气资源、木材和海洋渔业资源。(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北极丝路”建设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芬、挪两国的发展战略。北极地区油气等资源丰富,彼此都有利益的需求;中资企业资金雄厚,有克服极寒、冻土、地质条件复杂等建路技术;铁路修建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所以赞成。中国与西欧(芬兰、挪威)等在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北极铁路沿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沿线基础设施落后,投资量大,投资风险大,所以不赞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